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以戒为师进趣菩提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品罪 (求忏者对忏悔主长跪,彼此合掌,作如是言)

    求忏者:大德一心念!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、方便欲盗人重物(随所犯而说)……等中品罪,最先不发露,犯覆藏下品罪;此罪识知,故不发露,经宿犯经夜覆 藏下品罪,不忆数;经第二宿以去,复犯随夜展转覆藏下品罪,不忆数。我今忏悔,不敢覆藏。忏悔则安乐,不忏悔不安乐;忆念犯,发露,知而不覆藏。我今自 责,心生厌离!(一遍)

  忏悔主:善!

  求忏者:尔!(一拜)

  [4]次忏根本下品罪(求忏者对忏悔主长跪,彼此合掌,作如是言)

  求忏者:大德一心念!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、方便欲盗人重物(随所犯而说)……等中品罪,最先不发露,犯下品罪。我今忏悔,不敢覆藏。忏悔则安乐,不忏悔不安乐;忆念犯,发露,知而不覆藏。我今自责,心生厌离!(一遍)

  忏悔主:善!

  求忏者:尔!(一拜)

  [5]正忏原本犯戒罪(拜后,仍然长跪,彼此合掌,至诚舍罪)

  求忏者:大德一心念!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、方便欲盗人重物(随所犯而说)……等中品罪,以故作故,复犯非威仪下品罪。今向大德发露忏悔,更不敢作。愿大德忆我!(一遍)

  忏悔主:自责汝心,生厌离!

  求忏者:尔!(一拜问讯)

  根本说一切有部(萨婆多部)律的忏罪仪轨相对简单一些,略加改造,作为居士的忏罪仪轨,如下:(凡所犯罪,皆有方便罪,说罪时应一起说之。求忏者对受忏者先作礼敬,然后长跪合掌而说)

    求忏者:大德(对比丘尼则称:大姊)一心念!我某甲优婆塞(女居士自称:优婆夷),犯有故饮酒、方便欲盗人重物(随所犯而说)……,犯一(或众多)中品 可悔罪,及此方便罪,并不向人发露而覆藏罪。此所犯罪,我今于大德(大姊)前,从清净来,并皆发露,不作覆藏,由发露已,便得安乐。(说三遍)

  受忏者:汝见罪否?

  求忏者:我见!

  受忏者:将来诸戒能善护不?

  求忏者:能护!

  受忏者:善!

  求忏者:尔!(礼谢而起)

  (3)犯上品重罪后的做法

    如果犯了上品重罪,就丧失戒体,不可再受戒,但不应该自暴自弃,还应找出家人发露悔过,并依化教忏法痛切忏悔,则来生可以不堕落。如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 愿功德经》说:“若有净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乃至尽形不事余天,惟当一心归佛法僧,受持禁戒,若五戒、十戒、菩萨四百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五百戒, 于所受中,或有毁犯,怖堕恶趣,若能专念彼佛名号,恭敬供养者,必定不受三恶趣生。”

  依大乘律,净除罪业后,还可再受戒,如《大乘义章•三聚 戒》说:“《地持》说:小乘法中,犯重禁已,遇缘舍戒,后若重受,终不得戒,边罪难故。菩萨不尔,犯重禁已,舍菩萨戒,后若重受,还复得戒。何故如是?菩 萨法中有二缘故,重受得戒。一、多身求果,微善亦去,所以得戒,故《地持》中:若有善心构牛乳顷,亦得受戒;二、菩提心是广大意,能灭重罪,是以得戒。 ”(卷第十)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说:“若有犯十戒(十重戒,含五戒的四重戒)者,应教忏悔。在佛菩萨形像前,日夜六时诵十重、四十八轻戒,苦到礼三世千 佛,得见好相。若一七日、二三七日乃至一年,要见好相。好相者,佛来摩顶、见光、见花种种异相,便得灭罪。若无好相,虽忏无益,是人现身亦不得戒,而得增 受戒。”

  如果知道自己可能会犯到根本重罪,如自卫反击时,最好能在犯戒之前舍戒。舍戒只要对能理解意思的人,包括犯戒的对象,说一遍就可以, 如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说:“若舍戒时,都无出家人,若得白衣,不问佛弟子、非佛弟子,但使言音相闻,解人情去就,亦得舍戒。舍戒一说便舍,不须三说。 ”(卷第二)例如说:“我舍不杀生戒(随所舍戒条而说,或通说舍五戒、舍八戒)。”这样没有犯戒罪,只有业道罪,忏悔容易一些。如果不是杀父母等逆罪,那 么即使没有忏悔清净,也还可以重受戒。当然,这样的业道罪要尽量避免,道心强的人宁死不造恶业。

  所有的忏悔关键要有惭愧心和恳切心。另外,如 果发起了真实的菩提心,那么忏罪的力量更大,如《优婆塞戒经》说:“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,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。”(卷第一)《菩提行经》说:“已作 暴恶众罪业,依菩提心剎那脱……譬如劫尽时大火,剎那焚烧罪业薪。”(卷第一)

  (三)解行并重趣菩提

  以上引述的是四根本戒的概要,是兼顾明理和实用,摘取在现代可能比较契机的部分,用以指导常规的行持,更详细的内容可研阅相关的戒律典籍。

  戒律是从佛的慈悲门、般若慧中流演出来的,又密切结合现实生活,如果好好研学和行持,就会体会到皈依、业果、出离心、慈悲心、菩提心、般若慧等众多内涵,如《四分僧戒本》说:“戒如海无涯,如宝求无厌。”因此戒律的学修不应厌繁,不应得少为足。

    虽然律典浩瀚,但是核心还是要落实到行持上,用佛法戒律的智慧改变自己的观念,改变自己的习惯,改变自己的行为,改变自己的起心动念,这些都是很重要 的。而不是随便看一看、听一听、了解了解理论知识就够的,否则这只能说是种种善根、结结缘而已,没有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。如果真正得到佛法功德的话,内心 里就会有佛法的作用,无量功德就有无量的作用,内心里的动力是很强的。道宣律师《净心诫观法》说:“直读之,少时即遍;依诫起行,一生不彻。贵在快行,不 在快读。手执眼看,宜应垂泪,生难遭想,如见世尊。何以故?宣扬劝发顺圣道故,教汝净心趣菩提故。”(卷下)

  另一方面,戒律理论的学习和思维 也是很重要的,因为佛法的根本是修心,如果对戒律义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,那么虽然不犯戒条,但是内心不能跟戒律深广的内涵和意趣相应,就不能算是圆满的持 戒,得到的功德也比较有限。就像一个故事讲,一个旅行者到一个地方,看到很多人在凿石头,就问他们是干什么,一个人说:“我们要凿平这些石头。”一个人 说:“我们要盖一座房子。”一个人说;“我们要盖一座大厦!”三个人的认识和心态不一样,内心的力量和行为的效果也就可能不一样。《羯磨疏济缘记•释集法 缘成篇》说:“【疏】戒具解昏,虽行等梦。制取余者,意在明人应僧圆教耳,岂唯孤行辄济其神乎?【记】僧取知法,解行兼备方能被事,故云圆教。无解之行,谓之孤行,虽复秉持,不资神用。”(卷一之五)

  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是通达教理,而又行持无缺,也就是解行兼备,便能更好地稳生定慧、速成菩 提,如《行事钞资持记•释释相篇》说:“依之修行,善识其种相者,便发生定慧,克剪烦恼。若暗于所缘,随流染惑,岂能反流生死,方更沉沦苦趣。所以依教出 相,具显持犯。必准此行之,庶无祸害焉。【记】“依”下二句明顺教,上句是行,下句即解,行解两具,戒学功成。“便”下,显胜益。……“必”下劝修。庶,望也。祸害即上“苦趣”,谓三途也。此且举损以劝,须知奉戒不唯免害,发生定慧必由此尔。”(卷中一上)《大宝积经》说:“心解行无染,不久证菩提。 ”(卷第八十六)

  总之,我们学佛行善,乃至受了戒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,都应该以戒为师,学戒持戒,解行并重,依循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来安身立命、待人处事,从而自利利他、弘护善法、庄严国土、利乐有情,不断增长福德智慧,增进自他生命境界,稳速趣向无上菩提!

  来源:《法音》2008年第9期

  

  

《以戒为师进趣菩提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