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以戒为师进趣菩提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恼者,是则为 重。事分别者,若说过人法、破僧是。时分别者,出家人妄语则重。”(卷第四)

  [3]妄语开缘

  对大妄语,《备览》说:“若戏笑、若疾疾说、屏处独说、欲说此而错说彼等,皆不犯重,而犯下罪,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。……增上慢(未得过人法而自以为得,实心而说),……据本律,不结罪。”《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》说:“若狂、若心乱不觉语者,无犯。”

  对小妄语,《备览》说:“称想说故,不犯。”《优婆塞戒经》说:“若破相说(即破执著我见而言无见等),无覆藏相,是非妄语。”(卷第六)

    对恶口,《备览》说:“相利故说、为法故说、为律故说、为教授故说、为亲友故说(上皆内无嫌恨,慈济故示恶语),或因语次失口、或误说等,皆不犯。…… 前五皆据师友匠成,语虽粗恶,内无瞋怒,故在开位,如注显之。《疏》云:“片涉讥嫌,即是正犯。”然瞋心难状,非智莫晓,弥须审悉,不可自欺。”

  对两舌,《备览》说:“律不犯者,破恶知识、恶伴党等。”

  对绮语,《备览》说:“若小语、错误等,一切不犯。……失口非意,如常所开。”

  (2)果报

    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妄语之人,先自诳身,然后诳人,以实为虚,以虚为实,虚实颠倒,不受善法,譬如覆瓶,水不得入。妄语之人,心无惭愧,闭塞天道、涅槃 之门。观知此罪,是故不作。……如佛子罗睺罗,其年幼稚,未知慎口。人来问之:世尊在不?诡言不在。若不在时,人问罗睺罗:世尊在不?诡言佛在。有人语 佛。佛语罗睺罗:澡盘取水,与吾洗足。洗足已,语罗睺罗:覆此澡盘。如敕即覆。佛言:以水注之。注已,问言:水入中不?答言:不入。佛告罗睺罗:无惭愧人 妄语覆心,道法不入,亦复如是。”(卷第十三)

  《十住毗婆沙论》说:“虽轻妄语,习久则重,能失菩提心。”(卷第四)

  《优婆塞戒 经》说:“若复有人乐于妄语,是人现得恶口、恶色,所言虽实,人不信受,众皆憎恶,不喜见之,是名现世恶业之报。舍此身已,入于地狱,受大苦楚,饥渴热 恼,是名后世恶业之报。若得人身,口不具足,所说虽实,人不信受,见者不乐。虽说正法,人不乐闻。”(卷第三)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“若器世间农作行船,世 俗事业不甚滋息,殊少便宜,多不谐偶,饶诸怖畏恐惧因缘,如是一切是妄语增上果。”(卷第六十)

  《十善业道经》说:“若离妄语,即得八种天所 赞法。何等为八?一、口常清净优钵华香;二、为诸世间之所信伏;三、发言成证,人天敬爱;四、常以爱语安慰众生;五、得胜意乐;三业清净;六、言无误失, 心常欢喜;七、发言尊重,人天奉行;八、智慧殊胜,无能制伏。是为八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。”

  (3)诚实守信

    佛弟子应该注重说诚实语,言而有信,以诚信处事,以诚信感人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观知实语其利甚广,实语之利自从己出,甚为易得,是为一切出家人力。如 是功德,居家、出家人共有此利,善人之相。复次,实语之人其心端直,其心端直易得免苦,譬如稠林曳木,直者易出。”(卷第十三)

  道心强的人宁 死不会为了自身而说妄语。如果遇到卫国护教、救人存命等重大紧要情况,有时不得已,一般人可能说小妄语。一方面卫国护教、救人存命等有较大的功德,另一方 面也有小妄语的罪业。功德值得肯定,妄语罪业也应忏悔。有的人为了护人心意而好心说妄语,也是有功德、有罪业。如果是小事情,功德本来不大,就坚决不说妄 语为好。即使是紧要事,如果能运用智慧善巧,使得既没有损伤,又不说妄语,便是最好。例如《行事钞•随戒释相篇第十四》说:“屠儿等逐畜生走。问言:见 不?不得妄语,不得示处,应令看指甲等(应方便引接,令畜生远去)。”(卷中)《行事钞•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》又说:“若贼言:僧物何处?比丘不得示宝 处,又不得妄语,应示房舍、床座等。……猪被箭入寺。比丘言:“何处?又是谁猪?无有猪主。”去后,白佛。佛言:有如是因缘,当作余语,不犯。”(卷下)

  (二)罪业的忏悔方法

    在持戒修行过程中,刚开始肯定难以做得圆满,只有到二地菩萨(也即离垢地菩萨)以上才能保证持戒完全清净,一般人由于无知、放逸,或烦恼炽盛、或环境所 逼等因缘,对于善行和戒律难免会有小的亏损,甚至会有大的违犯。因此,对自己和对别人不宜过于求全责备,也不应自暴自弃。有了亏损或违犯,应该积极地忏悔 和改善。就像衣服脏了要洗,破了要补,不可任它积垢和破烂,也不可不穿衣服而无羞无耻、挨冻受寒。应该常披戒善好衣,庆幸、爱护,有染思洗。

   忏悔即是洗除罪垢。忏悔则清净,清净得安乐。如《大般涅槃经》说:“若覆罪者,罪则增长。发露惭愧,罪则消灭。”(卷第十九)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 说:“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:一者、禀性专精,本来不犯;二者、犯已惭愧,发露忏悔。此二种人于我法中,名为勇健得清净者。”(卷第七)

   如果受了戒,做了杀、盗、邪淫、妄语等恶行,则既有业道罪,还有犯戒罪。针对这两种罪,忏悔的方法有两种:化教忏和行教忏(或称制教忏)。化教忏能净除业 道罪,行教忏能净除犯戒罪,如《行事钞资持记•释忏六聚法篇》说:“化、行二教,罪忏相须。若唯依化忏,则制罪不亡;若专据制科,则业道全在。故当化、行 齐用,则使业、制俱除。”(卷中四下)

  1、忏业道罪法

  忏除业道罪的化教忏又有理忏和事忏两种。理忏要证悟无生智而破除罪业,一般 人难以做到。事忏如《备览•忏悔篇》说:“若论事忏,……严净道场,称叹虔仰,或因礼拜,或假诵持、旋绕,竭诚心缘胜境,则业有轻、重、定、不定别,或有 转报,或有轻受。并如佛名(《佛说佛名经》)、方等诸经所明。……《虚空藏经》、《占察经》等并明悔法。若准《业疏》,须具五缘:一、请佛菩萨为证(即奉 请众圣也);二、诵经咒(即诵经讽咒);三、说己罪名(即说忏悔);四、立誓言(即今发愿);五、如教明证(即今求相,简择邪正)。”

  2、忏犯戒罪法

  忏除犯戒罪的行教忏有特定的作法仪轨。针对不同品类的犯戒罪,忏悔的仪轨有所不同。

    对犯戒罪的品类,前面有所讲述,再概略来说。五戒、八戒的前四条是重戒,如果犯了根本就是上品罪;如果做了身、口方便,没犯到根本,就是中品罪;如果只 是起心谋划,没有动身、口,就是下品罪。四条重戒之外的戒,如饮酒、非时食等,犯了根本,是中品罪,其方便罪都是下品。违犯四条重戒兼带的次等戒,结中品 或下品罪,如杀鬼神是中品罪,杀畜生是下品罪;盗鬼神物是中品罪,盗畜生物是下品罪;对鬼神大妄语是中品罪,对畜生大妄语是下品罪,对人小妄语是中品罪 等,这些次等戒的方便罪都是下品。但与鬼神或畜生行淫,是上品罪。

  (1)自责心悔过法

  如果率尔起心或者无意而误犯,归属下品,自责心悔过就可以。依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》,正式的作法可以如下:

  对佛菩萨圣像,长跪合掌,心生惭愧,口言:“我某甲优婆塞(女居士自称:优婆夷),误断畜生命(随所犯而说),犯一(或众多)下品罪。我今自责心悔过!”(说一遍)

  (2)对人忏悔法

  如果明知而犯中、下品罪,应找授戒师忏悔。找授戒师困难时,可找其它知律的出家人忏悔。如果找不到出家人作忏悔,那么殷重地自责心悔过,并自誓终不复犯,罪业可得消减乃至灭除。

    居士对人忏罪的作法仪轨,律中没有完整的明文。在律中,居士的上、中、下品的犯戒罪都归属比丘戒的突吉罗罪(小罪),而比丘忏悔突吉罗罪的作法仪轨在唐 朝以前传译到中国的律典中也没有完整明文,道宣律师根据义理审定了一个仪轨,如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》说:“佛言:若故作者,犯应忏突吉罗。……正明忏 仪:律并无文,准用前法,理通除灭。”(卷下)依义理将这个仪轨略作改造,应可作为居士的忏悔仪轨。仪轨如下:

  [1]请忏悔主

  (求忏者到一知律出家人所,作礼问讯,长跪合掌,作如是请)

    求忏者:大德(对比丘尼则称:大姊;以下例同)一心念!我某甲优婆塞(女居士自称:优婆夷;以下例同)犯故饮酒、方便欲盗人重物(随所犯而说)……等中 品罪,今请大德作忏悔主,愿大德为我作忏悔主,慈愍故!(三请,第三遍说“大慈愍故”)(依四分律,多条同品的罪可合在一起忏)

  忏悔主:善!

  求忏者:尔! (一拜)

  [2]审察从生罪:

    忏悔主:汝犯此罪至今,有多少时了?可曾向人发露否?(如果犯戒后有覆藏心,没有即刻寻求发露忏悔,那么就有最初的覆藏罪,是根本下品罪。如果经过一 夜,没有发露,那么又有经夜覆藏的从生下品罪。如果第二天以后,还不发露,那么就每天增加一条随夜展转覆藏的从生下品罪。先要忏除经夜覆藏和随夜展转覆藏 的从生下品罪,然后忏除最初覆藏所产生的根本下品罪,最后正忏原本犯戒罪。如果犯戒后没有覆藏心,即刻寻求发露忏悔,那么没有覆藏罪,可以直接正忏原本犯 戒罪)(求忏者回答后,如果说没有覆藏,则直接作第[5]项正忏原本犯戒罪;如果有覆藏,忏悔主如下说)

  汝犯此罪之后,即应发露忏悔。因最先覆藏,不肯发露,得根本下品罪;经过一夜,从此下品罪中,生出一品经夜覆藏下品罪;次日就该发露,又不发露,复得一品随夜展转覆藏下品罪。

  据汝所说,每条本罪各有三品小罪:一品是最先覆藏的根本下品罪,此一品罪,又有经夜、随夜覆藏的从生下品罪,故云有三品小罪。先忏从生罪。

  [3]先忏从生下…

《以戒为师进趣菩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