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者,是則爲 重。事分別者,若說過人法、破僧是。時分別者,出家人妄語則重。”(卷第四)
[3]妄語開緣
對大妄語,《備覽》說:“若戲笑、若疾疾說、屏處獨說、欲說此而錯說彼等,皆不犯重,而犯下罪,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。……增上慢(未得過人法而自以爲得,實心而說),……據本律,不結罪。”《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》說:“若狂、若心亂不覺語者,無犯。”
對小妄語,《備覽》說:“稱想說故,不犯。”《優婆塞戒經》說:“若破相說(即破執著我見而言無見等),無覆藏相,是非妄語。”(卷第六)
對惡口,《備覽》說:“相利故說、爲法故說、爲律故說、爲教授故說、爲親友故說(上皆內無嫌恨,慈濟故示惡語),或因語次失口、或誤說等,皆不犯。…… 前五皆據師友匠成,語雖粗惡,內無瞋怒,故在開位,如注顯之。《疏》雲:“片涉譏嫌,即是正犯。”然瞋心難狀,非智莫曉,彌須審悉,不可自欺。”
對兩舌,《備覽》說:“律不犯者,破惡知識、惡伴黨等。”
對绮語,《備覽》說:“若小語、錯誤等,一切不犯。……失口非意,如常所開。”
(2)果報
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妄語之人,先自诳身,然後诳人,以實爲虛,以虛爲實,虛實顛倒,不受善法,譬如覆瓶,水不得入。妄語之人,心無慚愧,閉塞天道、涅槃 之門。觀知此罪,是故不作。……如佛子羅睺羅,其年幼稚,未知慎口。人來問之:世尊在不?詭言不在。若不在時,人問羅睺羅:世尊在不?詭言佛在。有人語 佛。佛語羅睺羅:澡盤取水,與吾洗足。洗足已,語羅睺羅:覆此澡盤。如敕即覆。佛言:以水注之。注已,問言:水入中不?答言:不入。佛告羅睺羅:無慚愧人 妄語覆心,道法不入,亦複如是。”(卷第十叁)
《十住毗婆沙論》說:“雖輕妄語,習久則重,能失菩提心。”(卷第四)
《優婆塞戒 經》說:“若複有人樂于妄語,是人現得惡口、惡色,所言雖實,人不信受,衆皆憎惡,不喜見之,是名現世惡業之報。舍此身已,入于地獄,受大苦楚,饑渴熱 惱,是名後世惡業之報。若得人身,口不具足,所說雖實,人不信受,見者不樂。雖說正法,人不樂聞。”(卷第叁)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“若器世間農作行船,世 俗事業不甚滋息,殊少便宜,多不諧偶,饒諸怖畏恐懼因緣,如是一切是妄語增上果。”(卷第六十)
《十善業道經》說:“若離妄語,即得八種天所 贊法。何等爲八?一、口常清淨優缽華香;二、爲諸世間之所信伏;叁、發言成證,人天敬愛;四、常以愛語安慰衆生;五、得勝意樂;叁業清淨;六、言無誤失, 心常歡喜;七、發言尊重,人天奉行;八、智慧殊勝,無能製伏。是爲八。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。”
(3)誠實守信
佛弟子應該注重說誠實語,言而有信,以誠信處事,以誠信感人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觀知實語其利甚廣,實語之利自從己出,甚爲易得,是爲一切出家人力。如 是功德,居家、出家人共有此利,善人之相。複次,實語之人其心端直,其心端直易得免苦,譬如稠林曳木,直者易出。”(卷第十叁)
道心強的人甯 死不會爲了自身而說妄語。如果遇到衛國護教、救人存命等重大緊要情況,有時不得已,一般人可能說小妄語。一方面衛國護教、救人存命等有較大的功德,另一方 面也有小妄語的罪業。功德值得肯定,妄語罪業也應忏悔。有的人爲了護人心意而好心說妄語,也是有功德、有罪業。如果是小事情,功德本來不大,就堅決不說妄 語爲好。即使是緊要事,如果能運用智慧善巧,使得既沒有損傷,又不說妄語,便是最好。例如《行事鈔•隨戒釋相篇第十四》說:“屠兒等逐畜生走。問言:見 不?不得妄語,不得示處,應令看指甲等(應方便引接,令畜生遠去)。”(卷中)《行事鈔•諸雜要行篇第二十七》又說:“若賊言:僧物何處?比丘不得示寶 處,又不得妄語,應示房舍、床座等。……豬被箭入寺。比丘言:“何處?又是誰豬?無有豬主。”去後,白佛。佛言:有如是因緣,當作余語,不犯。”(卷下)
(二)罪業的忏悔方法
在持戒修行過程中,剛開始肯定難以做得圓滿,只有到二地菩薩(也即離垢地菩薩)以上才能保證持戒完全清淨,一般人由于無知、放逸,或煩惱熾盛、或環境所 逼等因緣,對于善行和戒律難免會有小的虧損,甚至會有大的違犯。因此,對自己和對別人不宜過于求全責備,也不應自暴自棄。有了虧損或違犯,應該積極地忏悔 和改善。就像衣服髒了要洗,破了要補,不可任它積垢和破爛,也不可不穿衣服而無羞無恥、挨凍受寒。應該常披戒善好衣,慶幸、愛護,有染思洗。
忏悔即是洗除罪垢。忏悔則清淨,清淨得安樂。如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“若覆罪者,罪則增長。發露慚愧,罪則消滅。”(卷第十九)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》 說:“于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:一者、禀性專精,本來不犯;二者、犯已慚愧,發露忏悔。此二種人于我法中,名爲勇健得清淨者。”(卷第七)
如果受了戒,做了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等惡行,則既有業道罪,還有犯戒罪。針對這兩種罪,忏悔的方法有兩種:化教忏和行教忏(或稱製教忏)。化教忏能淨除業 道罪,行教忏能淨除犯戒罪,如《行事鈔資持記•釋忏六聚法篇》說:“化、行二教,罪忏相須。若唯依化忏,則製罪不亡;若專據製科,則業道全在。故當化、行 齊用,則使業、製俱除。”(卷中四下)
1、忏業道罪法
忏除業道罪的化教忏又有理忏和事忏兩種。理忏要證悟無生智而破除罪業,一般 人難以做到。事忏如《備覽•忏悔篇》說:“若論事忏,……嚴淨道場,稱歎虔仰,或因禮拜,或假誦持、旋繞,竭誠心緣勝境,則業有輕、重、定、不定別,或有 轉報,或有輕受。並如佛名(《佛說佛名經》)、方等諸經所明。……《虛空藏經》、《占察經》等並明悔法。若准《業疏》,須具五緣:一、請佛菩薩爲證(即奉 請衆聖也);二、誦經咒(即誦經諷咒);叁、說己罪名(即說忏悔);四、立誓言(即今發願);五、如教明證(即今求相,簡擇邪正)。”
2、忏犯戒罪法
忏除犯戒罪的行教忏有特定的作法儀軌。針對不同品類的犯戒罪,忏悔的儀軌有所不同。
對犯戒罪的品類,前面有所講述,再概略來說。五戒、八戒的前四條是重戒,如果犯了根本就是上品罪;如果做了身、口方便,沒犯到根本,就是中品罪;如果只 是起心謀劃,沒有動身、口,就是下品罪。四條重戒之外的戒,如飲酒、非時食等,犯了根本,是中品罪,其方便罪都是下品。違犯四條重戒兼帶的次等戒,結中品 或下品罪,如殺鬼神是中品罪,殺畜生是下品罪;盜鬼神物是中品罪,盜畜生物是下品罪;對鬼神大妄語是中品罪,對畜生大妄語是下品罪,對人小妄語是中品罪 等,這些次等戒的方便罪都是下品。但與鬼神或畜生行淫,是上品罪。
(1)自責心悔過法
如果率爾起心或者無意而誤犯,歸屬下品,自責心悔過就可以。依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》,正式的作法可以如下:
對佛菩薩聖像,長跪合掌,心生慚愧,口言:“我某甲優婆塞(女居士自稱:優婆夷),誤斷畜生命(隨所犯而說),犯一(或衆多)下品罪。我今自責心悔過!”(說一遍)
(2)對人忏悔法
如果明知而犯中、下品罪,應找授戒師忏悔。找授戒師困難時,可找其它知律的出家人忏悔。如果找不到出家人作忏悔,那麼殷重地自責心悔過,並自誓終不複犯,罪業可得消減乃至滅除。
居士對人忏罪的作法儀軌,律中沒有完整的明文。在律中,居士的上、中、下品的犯戒罪都歸屬比丘戒的突吉羅罪(小罪),而比丘忏悔突吉羅罪的作法儀軌在唐 朝以前傳譯到中國的律典中也沒有完整明文,道宣律師根據義理審定了一個儀軌,如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》說:“佛言:若故作者,犯應忏突吉羅。……正明忏 儀:律並無文,准用前法,理通除滅。”(卷下)依義理將這個儀軌略作改造,應可作爲居士的忏悔儀軌。儀軌如下:
[1]請忏悔主
(求忏者到一知律出家人所,作禮問訊,長跪合掌,作如是請)
求忏者:大德(對比丘尼則稱:大姊;以下例同)一心念!我某甲優婆塞(女居士自稱:優婆夷;以下例同)犯故飲酒、方便欲盜人重物(隨所犯而說)……等中 品罪,今請大德作忏悔主,願大德爲我作忏悔主,慈愍故!(叁請,第叁遍說“大慈愍故”)(依四分律,多條同品的罪可合在一起忏)
忏悔主:善!
求忏者:爾! (一拜)
[2]審察從生罪:
忏悔主:汝犯此罪至今,有多少時了?可曾向人發露否?(如果犯戒後有覆藏心,沒有即刻尋求發露忏悔,那麼就有最初的覆藏罪,是根本下品罪。如果經過一 夜,沒有發露,那麼又有經夜覆藏的從生下品罪。如果第二天以後,還不發露,那麼就每天增加一條隨夜展轉覆藏的從生下品罪。先要忏除經夜覆藏和隨夜展轉覆藏 的從生下品罪,然後忏除最初覆藏所産生的根本下品罪,最後正忏原本犯戒罪。如果犯戒後沒有覆藏心,即刻尋求發露忏悔,那麼沒有覆藏罪,可以直接正忏原本犯 戒罪)(求忏者回答後,如果說沒有覆藏,則直接作第[5]項正忏原本犯戒罪;如果有覆藏,忏悔主如下說)
汝犯此罪之後,即應發露忏悔。因最先覆藏,不肯發露,得根本下品罪;經過一夜,從此下品罪中,生出一品經夜覆藏下品罪;次日就該發露,又不發露,複得一品隨夜展轉覆藏下品罪。
據汝所說,每條本罪各有叁品小罪:一品是最先覆藏的根本下品罪,此一品罪,又有經夜、隨夜覆藏的從生下品罪,故雲有叁品小罪。先忏從生罪。
[3]先忏從生下…
《以戒爲師進趣菩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