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重。
(2)果报
《优婆塞戒经》说:“若复有人乐为邪淫,是人不能护自他身,一切众生见皆生疑,所作之事妄语在先,于一切时常受苦恼,心常散乱,不能修善,喜失财物,所 有妻子心不恋慕,寿命短促,是名邪淫现在恶果。舍此身已,处在地狱,受恶色力、饥渴、长命、无量苦恼,是名后世恶业果报。若得人身,恶色、恶口,人不喜 见,不能守护妻妾、男女(子、女)。”(卷第三)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“若器世间多诸便秽,泥粪不净,臭处迫迮,多生不净臭恶之物,凡诸所有皆不可乐,如是 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。”(卷第六十)
《十善业道经》说:“若离邪行,即得四种智所赞法。何等为四?一、诸根调顺;二、永离喧掉;三、世所称叹;四、妻莫能侵。是为四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。”
(3)对治邪心
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说:“淫欲为害,伤身丧志,虽属夫妻,亦当节制。若是邪淫,更非所宜,古今志士,无一犯之。”(卷第四)
《寿康宝鉴》说:“盖淫念一生,诸念皆起:邪缘未凑,生幻妄心;勾引无计,生机械心;少有阻碍,生瞋恨心;欲情颠倒,生贪著心;羡人之有,生妒毒心;夺 人之爱,生杀害心。廉耻丧尽,伦理俱亏。种种恶业,从此而起。种种善愿,从此而消。故曰万恶淫为首。夫一动淫心,未必实有其事,已积恶造业如此,况显蹈明 行、罔知顾忌者乎?!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后不昌、才士文人而终身潦倒者,其病皆由于此。今欲断除此病,当自起念时截断病根!”
《备览》说:“凡 夫重色,甘为之仆,终身驰骤,为之辛苦。《净心观》云:贪色者骄,贪财者吝,既骄且吝,虽有余德,亦不足观。……心行微细,粗情不觉,纵知违戒,制御犹 难,岂况悠悠,终无清脱。请临现境,自审狂心。或宛转回头,或殷勤举眼,或闻声对语,或吸气缘根,虽未交身,已成秽业。大圣深制,信不徒然。谅是众苦之 源、障道之本,是以托腥臊而为体,全欲染以为心,漂流于生死海中,焉能知返?交结于根尘网里,实谓难逃!当自悲嗟,深须勉强,或观身不净即是屎囊,或谛彼 淫根实唯便道,或缘圣像,或念佛名,或诵真经,或持神咒,或专忆受体(所受戒体),或摄念在心,或见起灭无常,或知唯识所变,随心所到,着力治之。任性随 流,难可救也!”
印光大师《复永业居士书》说:“近世少年,多由情欲过重,或纵心冶游,或昵情妻妾,或意淫而暗伤精神,或手淫而泄弃至宝。由 是体弱心怯,未老先衰,学问事业,皆无成就。甚至所生子女,皆属孱弱,或难成立。而自己寿命,亦不能如命长存。可不哀哉!汝恐亦犯如上诸病,有则改之,无 则加勉。既长持念菩萨名号,必须恳切至诚,自可所愿皆遂。倘仍悠悠忽忽,则亦只得悠悠忽忽之感应,决不能如愿悉偿也。”
印光大师《劝毁淫书 说》讲:“邪说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,莫如淫词小说为甚。盖圣贤经传,唯恐不能觉天下之愚迷,而淫词小说,唯恐不能丧斯民之廉耻。以故小说出而淫风炽,淫 词兴而贞德衰。然谁无羞恶之心,岂肯作禽兽之事?但以聪明子弟、灵敏妇女,一睹此书,悉为所惑。初则艳其词章,以为佳妙。继则情随文转,不能自持。遂致竟 以希圣希贤、宜家宜国之身,甘作钻穴逾墙、偷香窃玉之事,而绝无顾惜者,皆此等邪书之所蛊惑也。其毒人也,烈于蜜饯砒霜;其陷人也,惨于雪覆坑坎。令人灭 理而乱伦,折福而损寿,破家而杀身,辱先而绝后。及其死也,尚使神识堕于地狱,受诸极苦,久经长劫,莫由出离。可不哀哉!……一切有心世道仁人君子,凡见 此等人,务必劝令改业,凡见此等书及板,务必尽行焚毁。有力则独任其资,无力则劝众共举。”
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菩萨等心于此,通达无碍。得是 无碍心已,众生虽有大罪大过,但欲利益,不生恼心。慈心安稳无碍不恼心,譬如孝子爱敬父母,如兄、如弟、如姊妹、如儿女,无淫欲心而生爱敬慈念。世人但能 爱敬所亲,菩萨普及一切。得是柔软清净好心,名众生忍,是法忍初门。”(卷第七十二)
4、 不妄语
(1)戒相
[1]妄语犯缘
由六缘犯妄语:一、对方是人;二、认知是人;三、违想说;四、自知违想;五、言章明了;六、对方闻解。
违背内心真实的想法而说谎,就是妄语。说谎不仅是口说,还有点头、写信等方式。眼见、耳闻、触觉、意知等都可能成为说谎的内容,如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“ 若不见、闻、觉、知,言见、闻、觉、知;或见、闻、觉、知,言不见、闻、觉、知,皆名妄语。若书陈说,或以默然表忍斯义,或动肢体以表其相,或为证说,或 有自说,或令他说,如是一切皆妄语罪。”(卷第五十九)《成实论》说:“若于见事中生不见想,问言不见,是人想不倒故,不欺众生,虽为事倒,亦名为实。若 不见事中而生见想,问言不见,是人想倒,欺诳众生,事虽不倒,亦名妄语。”(卷第八)《备览》说:“犯无定境,起必依心,但使违内想心,不论外缘虚实,一 切皆犯。”
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区别。大妄语是说自己证得圣法(或称过人法、上人法),即是说自己超过凡人的境界,到达圣者的境界。小妄语是除了大妄语之外的其它所有谎言。如《备览》说:“妄语名通,加大简(区别)小,(大妄语)唯局称圣(自称证得圣法)。”
大妄语由九缘成犯:一、对方是人;二、认知是人;三、境(见、闻、觉、知的境界)虚;四、自知境虚;五、有诳他心;六、说过人法;七、自言已证;八、言章明了;九、对方闻解。
过人法的内容,概要来说,就是一般凡夫所没有的定、慧功夫和感应,如《备览》说:“从得不净观已上,至四果来,若云我得,皆犯重。……云:天龙鬼神来供 养我等,亦同犯重。”《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》说:“若优婆塞不知、不见过人圣法,自言我是罗汉、向罗汉者,犯不可悔。若言:我是阿那含、斯陀含、若须陀洹 乃至向须陀洹,若得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,若得慈、悲、喜、舍无量心,若得无色定、虚空定、识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,若得不净观、阿 那般那念,诸天来到我所,诸龙、夜叉、薜荔(饿鬼)、毗舍阇(啖精气鬼)、鸠槃荼(厌魅鬼)、罗刹来到我所,彼问我,我答彼,我问彼,彼答我,皆犯不可 悔。”
五戒之中的妄语戒除了大妄语、小妄语,还含摄恶口(嫌骂、折辱)、两舌(离间语)、绮语(杂秽语、无义语),如《备览》说:“五、八戒 中妄语戒,括有大妄、小妄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。”《羯磨疏济缘记》说:“五戒之中所以但列不妄语,余(恶口、两舌、绮语)不断者,佛法贵实,由此人清净口 业不妄语故,当知余三亦断也。”(卷二之四)
诳他心由贪、瞋、痴烦恼而起,如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“若为利养而说妄语,或怖畏他损己财物,或为 称誉、或为安乐而说妄语,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。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,名瞋所生妄语业道。若作是心:“为诸尊长,或复为牛,或为祠具,法应妄 语。”如是妄语从痴所生。若作是心:“诸有沙门、若婆罗门,违背诸天、违梵世主、违婆罗门,于彼妄语,称顺正法。”如是妄语名痴所生妄语业道。若作是 计:“于法法想,于毗奈耶毗奈耶想,以覆藏想妄语破僧无有非法。”如是妄语亦从痴生。”(卷第六十)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人何以故妄语?答曰:有人愚痴少 智,遭事苦厄,妄语求脱,不知事发今世得罪,不知后世有大罪报。复有人虽知妄语罪,悭贪、瞋恚、愚痴多故,而作妄语。复有人虽不贪恚,而妄证人罪,心谓实 尔,死堕地狱。……心生疑谤,遂至决定,亦是妄语。”(卷第十三)
[2]妄语轻重
对人说大妄语,上品罪;小妄语,中品罪。对僧恶口、两舌,中品罪;对一般人恶口、两舌,下品罪。对人绮语,下品罪。对动物戏说大妄语,下品罪;对动物说小妄语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,都结下品罪。
谎说自己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德行,但还没达到圣者境界的,犯中罪,如《备览》说:“今说人法,如《多论》云:自言持戒清净、淫欲不起,不诵四含(阿含经)、不坐禅,而言我诵、我是,并中罪。”《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》说:“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者,犯中可悔。”
说别人具有过人法,那么根据不同情况,自己可能无罪,也可能得下罪,或得中罪,如《备览》说:“今不言自证,或有功德,叹三宝故;或得下罪,我师是故; 或得中罪,虚说他得,以谋名利,邪命活故。……叹三宝者,即说僧宝,通圣贤故;称师下罪者,但虚称美,不为利故;(若)必谋名利,同下犯中罪。”
想说大妄语而没说,犯下罪;说得不完整、不明确,中罪,如《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》说:“若本欲言罗汉,误言阿那含者,犯中可悔。余亦如是犯。若优婆塞, 人问言:“汝得道耶?”若默然,若以相示者,皆犯中可悔。……若发心欲妄语,未言者,犯下可悔。言而不尽意者,犯中可悔。”《备览》说:“言不辨了,轻中 罪。”如果说大妄语,对方没听到,或没听清,或疑惑不解,说的人犯中罪,如《备览》说:“前人不闻或不了,但中罪耳。……若现身相,前人不疑,同重;疑则 中罪。”说小妄语不完整、不明确,下罪。
就妄语业道罪的轻重,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“若为诳惑多取他财,若妙、若胜而说妄语,由事重故,名重妄 语。若于委信、若父、若母,广说如前乃至佛所而说妄语,由事重故,名重妄语。或有妄语令他杀生、损失财物及与妻妾,此若成办极重杀生、重不与取、重欲邪 行,此由事重,名重妄语。或有妄语能破坏僧,于诸妄语,此最尤重。”(卷第六十)《十住毗婆沙论》说:“众生分别者,断善根邪见者,及余深烦…
《以戒为师进趣菩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