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以戒爲師進趣菩提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重。

  (2)果報

    《優婆塞戒經》說:“若複有人樂爲邪淫,是人不能護自他身,一切衆生見皆生疑,所作之事妄語在先,于一切時常受苦惱,心常散亂,不能修善,喜失財物,所 有妻子心不戀慕,壽命短促,是名邪淫現在惡果。舍此身已,處在地獄,受惡色力、饑渴、長命、無量苦惱,是名後世惡業果報。若得人身,惡色、惡口,人不喜 見,不能守護妻妾、男女(子、女)。”(卷第叁)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“若器世間多諸便穢,泥糞不淨,臭處迫迮,多生不淨臭惡之物,凡諸所有皆不可樂,如是 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。”(卷第六十)

  《十善業道經》說:“若離邪行,即得四種智所贊法。何等爲四?一、諸根調順;二、永離喧掉;叁、世所稱歎;四、妻莫能侵。是爲四。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。”

  (3)對治邪心

  《印光法師文鈔叁編》說:“淫欲爲害,傷身喪志,雖屬夫妻,亦當節製。若是邪淫,更非所宜,古今志士,無一犯之。”(卷第四)

    《壽康寶鑒》說:“蓋淫念一生,諸念皆起:邪緣未湊,生幻妄心;勾引無計,生機械心;少有阻礙,生瞋恨心;欲情顛倒,生貪著心;羨人之有,生妒毒心;奪 人之愛,生殺害心。廉恥喪盡,倫理俱虧。種種惡業,從此而起。種種善願,從此而消。故曰萬惡淫爲首。夫一動淫心,未必實有其事,已積惡造業如此,況顯蹈明 行、罔知顧忌者乎?!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後不昌、才士文人而終身潦倒者,其病皆由于此。今欲斷除此病,當自起念時截斷病根!”

  《備覽》說:“凡 夫重色,甘爲之仆,終身馳驟,爲之辛苦。《淨心觀》雲:貪色者驕,貪財者吝,既驕且吝,雖有余德,亦不足觀。……心行微細,粗情不覺,縱知違戒,製禦猶 難,豈況悠悠,終無清脫。請臨現境,自審狂心。或宛轉回頭,或殷勤舉眼,或聞聲對語,或吸氣緣根,雖未交身,已成穢業。大聖深製,信不徒然。諒是衆苦之 源、障道之本,是以托腥臊而爲體,全欲染以爲心,漂流于生死海中,焉能知返?交結于根塵網裏,實謂難逃!當自悲嗟,深須勉強,或觀身不淨即是屎囊,或谛彼 淫根實唯便道,或緣聖像,或念佛名,或誦真經,或持神咒,或專憶受體(所受戒體),或攝念在心,或見起滅無常,或知唯識所變,隨心所到,著力治之。任性隨 流,難可救也!”

  印光大師《複永業居士書》說:“近世少年,多由情欲過重,或縱心冶遊,或昵情妻妾,或意淫而暗傷精神,或手淫而泄棄至寶。由 是體弱心怯,未老先衰,學問事業,皆無成就。甚至所生子女,皆屬孱弱,或難成立。而自己壽命,亦不能如命長存。可不哀哉!汝恐亦犯如上諸病,有則改之,無 則加勉。既長持念菩薩名號,必須懇切至誠,自可所願皆遂。倘仍悠悠忽忽,則亦只得悠悠忽忽之感應,決不能如願悉償也。”

  印光大師《勸毀淫書 說》講:“邪說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,莫如淫詞小說爲甚。蓋聖賢經傳,唯恐不能覺天下之愚迷,而淫詞小說,唯恐不能喪斯民之廉恥。以故小說出而淫風熾,淫 詞興而貞德衰。然誰無羞惡之心,豈肯作禽獸之事?但以聰明子弟、靈敏婦女,一睹此書,悉爲所惑。初則豔其詞章,以爲佳妙。繼則情隨文轉,不能自持。遂致竟 以希聖希賢、宜家宜國之身,甘作鑽穴逾牆、偷香竊玉之事,而絕無顧惜者,皆此等邪書之所蠱惑也。其毒人也,烈于蜜餞砒霜;其陷人也,慘于雪覆坑坎。令人滅 理而亂倫,折福而損壽,破家而殺身,辱先而絕後。及其死也,尚使神識墮于地獄,受諸極苦,久經長劫,莫由出離。可不哀哉!……一切有心世道仁人君子,凡見 此等人,務必勸令改業,凡見此等書及板,務必盡行焚毀。有力則獨任其資,無力則勸衆共舉。”

  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菩薩等心于此,通達無礙。得是 無礙心已,衆生雖有大罪大過,但欲利益,不生惱心。慈心安穩無礙不惱心,譬如孝子愛敬父母,如兄、如弟、如姊妹、如兒女,無淫欲心而生愛敬慈念。世人但能 愛敬所親,菩薩普及一切。得是柔軟清淨好心,名衆生忍,是法忍初門。”(卷第七十二)

  4、 不妄語

  (1)戒相

  [1]妄語犯緣

  由六緣犯妄語:一、對方是人;二、認知是人;叁、違想說;四、自知違想;五、言章明了;六、對方聞解。

    違背內心真實的想法而說謊,就是妄語。說謊不僅是口說,還有點頭、寫信等方式。眼見、耳聞、觸覺、意知等都可能成爲說謊的內容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“ 若不見、聞、覺、知,言見、聞、覺、知;或見、聞、覺、知,言不見、聞、覺、知,皆名妄語。若書陳說,或以默然表忍斯義,或動肢體以表其相,或爲證說,或 有自說,或令他說,如是一切皆妄語罪。”(卷第五十九)《成實論》說:“若于見事中生不見想,問言不見,是人想不倒故,不欺衆生,雖爲事倒,亦名爲實。若 不見事中而生見想,問言不見,是人想倒,欺诳衆生,事雖不倒,亦名妄語。”(卷第八)《備覽》說:“犯無定境,起必依心,但使違內想心,不論外緣虛實,一 切皆犯。”

  妄語有大妄語和小妄語的區別。大妄語是說自己證得聖法(或稱過人法、上人法),即是說自己超過凡人的境界,到達聖者的境界。小妄語是除了大妄語之外的其它所有謊言。如《備覽》說:“妄語名通,加大簡(區別)小,(大妄語)唯局稱聖(自稱證得聖法)。”

  大妄語由九緣成犯:一、對方是人;二、認知是人;叁、境(見、聞、覺、知的境界)虛;四、自知境虛;五、有诳他心;六、說過人法;七、自言已證;八、言章明了;九、對方聞解。

    過人法的內容,概要來說,就是一般凡夫所沒有的定、慧功夫和感應,如《備覽》說:“從得不淨觀已上,至四果來,若雲我得,皆犯重。……雲:天龍鬼神來供 養我等,亦同犯重。”《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》說:“若優婆塞不知、不見過人聖法,自言我是羅漢、向羅漢者,犯不可悔。若言:我是阿那含、斯陀含、若須陀洹 乃至向須陀洹,若得初禅、第二禅、第叁禅、第四禅,若得慈、悲、喜、舍無量心,若得無色定、虛空定、識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,若得不淨觀、阿 那般那念,諸天來到我所,諸龍、夜叉、薜荔(餓鬼)、毗舍阇(啖精氣鬼)、鸠槃荼(厭魅鬼)、羅刹來到我所,彼問我,我答彼,我問彼,彼答我,皆犯不可 悔。”

  五戒之中的妄語戒除了大妄語、小妄語,還含攝惡口(嫌罵、折辱)、兩舌(離間語)、绮語(雜穢語、無義語),如《備覽》說:“五、八戒 中妄語戒,括有大妄、小妄、惡口、兩舌、绮語。”《羯磨疏濟緣記》說:“五戒之中所以但列不妄語,余(惡口、兩舌、绮語)不斷者,佛法貴實,由此人清淨口 業不妄語故,當知余叁亦斷也。”(卷二之四)

  诳他心由貪、瞋、癡煩惱而起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“若爲利養而說妄語,或怖畏他損己財物,或爲 稱譽、或爲安樂而說妄語,如是一切名貪所生妄語業道。若有依止九惱害事而說妄語,名瞋所生妄語業道。若作是心:“爲諸尊長,或複爲牛,或爲祠具,法應妄 語。”如是妄語從癡所生。若作是心:“諸有沙門、若婆羅門,違背諸天、違梵世主、違婆羅門,于彼妄語,稱順正法。”如是妄語名癡所生妄語業道。若作是 計:“于法法想,于毗奈耶毗奈耶想,以覆藏想妄語破僧無有非法。”如是妄語亦從癡生。”(卷第六十)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人何以故妄語?答曰:有人愚癡少 智,遭事苦厄,妄語求脫,不知事發今世得罪,不知後世有大罪報。複有人雖知妄語罪,悭貪、瞋恚、愚癡多故,而作妄語。複有人雖不貪恚,而妄證人罪,心謂實 爾,死墮地獄。……心生疑謗,遂至決定,亦是妄語。”(卷第十叁)

  [2]妄語輕重

  對人說大妄語,上品罪;小妄語,中品罪。對僧惡口、兩舌,中品罪;對一般人惡口、兩舌,下品罪。對人绮語,下品罪。對動物戲說大妄語,下品罪;對動物說小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绮語,都結下品罪。

  謊說自己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德行,但還沒達到聖者境界的,犯中罪,如《備覽》說:“今說人法,如《多論》雲:自言持戒清淨、淫欲不起,不誦四含(阿含經)、不坐禅,而言我誦、我是,並中罪。”《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》說:“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,犯中可悔。”

    說別人具有過人法,那麼根據不同情況,自己可能無罪,也可能得下罪,或得中罪,如《備覽》說:“今不言自證,或有功德,歎叁寶故;或得下罪,我師是故; 或得中罪,虛說他得,以謀名利,邪命活故。……歎叁寶者,即說僧寶,通聖賢故;稱師下罪者,但虛稱美,不爲利故;(若)必謀名利,同下犯中罪。”

    想說大妄語而沒說,犯下罪;說得不完整、不明確,中罪,如《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》說:“若本欲言羅漢,誤言阿那含者,犯中可悔。余亦如是犯。若優婆塞, 人問言:“汝得道耶?”若默然,若以相示者,皆犯中可悔。……若發心欲妄語,未言者,犯下可悔。言而不盡意者,犯中可悔。”《備覽》說:“言不辨了,輕中 罪。”如果說大妄語,對方沒聽到,或沒聽清,或疑惑不解,說的人犯中罪,如《備覽》說:“前人不聞或不了,但中罪耳。……若現身相,前人不疑,同重;疑則 中罪。”說小妄語不完整、不明確,下罪。

  就妄語業道罪的輕重,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“若爲诳惑多取他財,若妙、若勝而說妄語,由事重故,名重妄 語。若于委信、若父、若母,廣說如前乃至佛所而說妄語,由事重故,名重妄語。或有妄語令他殺生、損失財物及與妻妾,此若成辦極重殺生、重不與取、重欲邪 行,此由事重,名重妄語。或有妄語能破壞僧,于諸妄語,此最尤重。”(卷第六十)《十住毗婆沙論》說:“衆生分別者,斷善根邪見者,及余深煩…

《以戒爲師進趣菩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