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恼就比较容易对治。
刚才我谈到傍晚的时候我们在庙里头遇到一个人,那如果是换过来说,如果我是对方的话 那怎么办,他肯定到这里来要寻求帮助,那么这个陌生人希望,我们寺里边的人,如何来帮助他,这是肯定的。哪怕你跟他讲话,对他也是一个帮助;你给他安慰,对他也是一个帮助;肚子饿了,把他带到云水堂去吃饭,那也是一个帮助;他晚上没有地方睡觉,你安排给他一个位置给他睡,也是一个帮助,等等,那个时候我们的作意又是一回事。那么有些人,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,会觉得这个人我要去了解了解,到底对我们这个寺庙会产生什么影响。如果这个人对寺庙会有好的影响,那可以让他住下来;如果来历不明,会有不好的影响,那么要请他走。但是呢,我们这样子的一个结论,也就看眼前的,我们不能放得长久。比如我们庙里边,沙弥也好,我们的净人也好,他岁数很小,岁数小的时候他有时候很淘气,那你这样淘气 你回去吧,不要在这里呆了,那你也不能下这样一个结论。他今天淘气,明天就好了,他后天就很修行,他可能就比我们大人还修行。你是怎么来看待的,根据什么标准来评判呢?就是你有没有潜力呢,有没有未来呢,未来能不能越来越好,这都是会有关系的。那你如果只是根据此时此刻来判断,根据这一个礼拜来判断,根据一年来判断,根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、根据一生一世、根据多生多世,这个判断的时间的长短也会有关系的。就我们的判断是以怎么样子的一个范围,这跟我们的结论都有很大关系,对自己对对方也有关。
在社会上面做事情也是一样,你要去寻求合作的伙伴,觉得对方很可信,有潜力,那么你就愿意跟他合作,最后事业做成功。那么你的判断错误,觉得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谈的很好,最后为什么会搞成不欢而散,因为你当时没有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。你如果说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时候,你就会提早做准备,应该怎么样子同对方相处,应该怎么做。
反过来说,你要跟对方合作,合作到什么程度,关系也很大。和合嘛,一合相。那么你如果合作不来,和合不来,那么你硬要和合硬要做,那么就把事情做到反面去,会有一个相反的结果得到。
所有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。无常不是不好,就是因为无常,所以才能够改变,因为能够改变才能够越变越好,因为越变越好所以才能够成佛,无常的特点。那么关键的问题,我们怎么变呢?哪些要改变、哪些不要改变,变与不变,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那对人也是一样,如果我们以一个非常固定的,并且非常有局限的观点,去看待对方以及对方的行为就是有限的,我们的认识就是有限的,有限的认识就不是佛法的标准。佛法是从无限生命来看待问题,是从人的初发心来看待问题,是从发心以后的行为来认识问题,并且也是非常注意这个行为的结果,都是很注意的。所以它不是很简单取舍于一点,说我们只要执取这一点就可以了,执取某一点是不对的,是不够的,就非常容易在这一点上面发生问题,成了我们致命的弱点。
刚才谈到,你在寺院当中遇到一个人,那么你可能说这对我有什么利弊,这对这个道场有什么利弊,这对佛教有什么利弊,这对对方有什么利弊,至少的话你会有这几个角度,当然还有更多的角度,更多的立场,那么你所得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。那么这个人,可能你跟他谈的时候因为你的智慧不够,悲心不够,不容易去感化对方。反过来你去请一位法师,这个法师跟他谈,没有三分钟就可能把对方度化,他以后成庙里边的护法,都是有可能性的。所以不等于说,我们遇到的人事都能够解决,我们遇到的问题都能解决。有时候是解决不了的,但是自己解决不了,不等于别人也解决不了。我们可以请别人来解决,因为别人帮助你解决了问题,也就等于说你的问题解决了。但是,我们常常的问题就是会试图靠我们的能力来解决一切问题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很多事情肯定解决不了,因为你没做过,你就不知道怎么做。你做得了这一件事情,很多很多的事情,你不能同时来做。但是你可以请别人来做,你可以安排别人去做,你可以鼓励别人去做,引发大家发心,事情也就做了,也就做好了。未必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,都要跟自己联系在一起。这些观念,我们都是要常常去观察,去注意,佛法才能够入心,才能够把佛法学活,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兑现。
依止善知识,很多人常常会说,我们非常缺乏长时间依止亲近善知识的机会,就是这种机会非常的缺乏,那么这是什么原因?不仅仅很多人会这么说,并且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,会有这样的一个观点。我们缺乏亲近善知识的机会,我们会不会缺乏亲近佛菩萨的机会?也就是说佛菩萨我们也看不到,那我们怎么来礼敬呢?我们怎么来用功呢?就是靠观想的能力了,那并不等于说天天佛菩萨都要在面前了。我们对法师也是如此,我们一定要去树立这种信心,培养这种正确的依师学法的知见、正知见,这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我们信心有问题,即便是为我们说法的法师,依然会观过念怨,这是绝对的。因为我们佛法的信心没有树立起来,没有培养起来,内心不清净,有贪嗔痴,那么很容易在事物的表象上面来看问题。
就例如我刚才谈到的,到庙里面遇到一个人一样,我们很容易根据我们的情绪来判断,根据我们的分别心来判断,我们没有办法,如理如法来作意,没有办法,我们内心是一个菩提心,是一个佛法的标准来对待,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恰恰,我们要根据外缘,佛菩萨、众生、善知识的外缘,来启发自己的信心,来培养自己的善根,来建立正知见。我们内心当中对佛菩萨、善知识、众生,同自己生命的重要性,同自己生命的关联,这种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。我要成佛,成佛需要众生,所以要自他相换,因为对众生才能够修六度,怎么修,需要善知识的引导,需要同行善友的帮助,也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这样一套基本逻辑还没有建立起来。这些基本的逻辑概念没有建立起来,就不会有自己对佛法认知的思想。 那么有的一些思想呢,什么思想呢?就认为最好有什么办法我能够很快就成佛了,很快已经就功夫很好,会有一些异相、瑞相的出现,有一些奇异的功能,对不对?或者呢,佛菩萨能够给自己什么好处,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思想,它不是佛法的思想。所有的佛法内在的逻辑就是这样一套规律,这是肯定的。意乐本身还没有坚固,并且意乐你都没有,内心没有这个意乐,怎样能够把这个意乐建立起来,就要花很长的时间了。意乐就是我们很乐意去做,很乐意去付出,我们成佛很乐意去成佛,我们很乐意去依师,就这种意乐,你要建立起来、培养起来,有这种意乐,然后要让这种意乐固定下来,不会变化,你这么去修的话,都很不简单,都不知要修多久,你才会有这种意乐。因为你没有这样一种意乐,我们行为的过程做得再好都是表面的好看,都没有用。因为你意乐不坚固,实际上都是内在的烦恼起作用,内在的烦恼起作用的话,它都是一些表面的文章。
世间上面,假的真的有时候很难分,假的你做得很像有时候变成真的,你真的,太真了,有时候人家觉得也是假的,所以搞不清楚真的假的,根据佛法的观点来讲,全是如梦幻泡影,都是假的,没有真的,真的也是假的,假的也是假的,空假中,假的也是空,见到诸法的实相,那我们的知见、就是见解了。那么这种见解的建立,很重要,见解跟我们的思想都有关联,那么人的思想跟人的记忆的能力也有关系,念力。念力跟你天天的熏习也有关系,所以为什么要闻思呢,你没有闻思的话,就没有念力了,没有念力的话,佛法都是断断续续的、支离破碎的,不能贯穿起来。经者径也,经者线也。径就是路径、途径、道路,所有的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修道的。经者线也,我们所有的珠宝、所有的鲜花,它是要拿一条线把它捆起来,才不会散失掉,这就是佛经的本意,佛法的本意。我们如果缺乏了这条线,缺乏了念力,所有佛法的珠宝就也不能贯穿了,就是一块一块的、支离破碎的、一片一片的,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念力,没有正闻熏习(44`40``),没有正知见。我们所有的知见是个人的知见,我执法执的知见,恰恰我执法执的这样子的一种见解是需要放弃的。我们在道场当中,遇到同行也好,法师也好,有时候修行、用功,常常会有一些很感动的画面、很感动的镜头。也许我们办法会,分享心得的时候讲一讲都哭起来了,非常感人。那么非常感人,也非常感谢,我们一讲起话每个人都感谢,感谢这个人、感谢那个人、感谢法师、感谢同行、感谢道场、感谢佛教,很感动。你很感动也好,你感谢也好 你感人也好 你感恩也好 你不一定说你要依止、你要亲近,这是两回事情。讲这些他不一定说我要依止道场、依止法师,概念不同啊,不同的概念,他也不明白这样一个内涵。
过去有一个寺院、寺院里边有一位法师,他很有修行。忽然间晚上来了一个强盗,他来偷庙里面的东西。法师说,没关系,你要什么你自己拿,随你拿,那个强盗觉得很奇怪,这位法师是不是有什么功夫,我拿的时候到时候手都麻了。47:25 然后这个强盗他东西拿完了,那个法师说:你还够不够?他说从来没遇到这样好的人。那个法师坐在那里干什么呢,他说你念观音菩萨,你要拿,你自己缺乏东西,你自己贫穷,你现在到庙里面拿东西 也造了很多的业 我正在为你修法、为你忏悔、为你回向,那他功夫都非常高。当然我们如果根据一般的逻辑也就很难理解,你说一个小偷到庙里面偷东西,你说随便拿,这个就是说你没有这样的一个境界,你如果有这种境界的话你做这就对的。你如果没有这种境界,那你说你来到庙里面来偷东西,来盗我三宝物,这还了得,后世你就下地狱。那么你这样作意的话,你可能不让他拿,…
《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