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就比較容易對治。
剛才我談到傍晚的時候我們在廟裏頭遇到一個人,那如果是換過來說,如果我是對方的話 那怎麼辦,他肯定到這裏來要尋求幫助,那麼這個陌生人希望,我們寺裏邊的人,如何來幫助他,這是肯定的。哪怕你跟他講話,對他也是一個幫助;你給他安慰,對他也是一個幫助;肚子餓了,把他帶到雲水堂去吃飯,那也是一個幫助;他晚上沒有地方睡覺,你安排給他一個位置給他睡,也是一個幫助,等等,那個時候我們的作意又是一回事。那麼有些人,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人,會覺得這個人我要去了解了解,到底對我們這個寺廟會産生什麼影響。如果這個人對寺廟會有好的影響,那可以讓他住下來;如果來曆不明,會有不好的影響,那麼要請他走。但是呢,我們這樣子的一個結論,也就看眼前的,我們不能放得長久。比如我們廟裏邊,沙彌也好,我們的淨人也好,他歲數很小,歲數小的時候他有時候很淘氣,那你這樣淘氣 你回去吧,不要在這裏呆了,那你也不能下這樣一個結論。他今天淘氣,明天就好了,他後天就很修行,他可能就比我們大人還修行。你是怎麼來看待的,根據什麼標准來評判呢?就是你有沒有潛力呢,有沒有未來呢,未來能不能越來越好,這都是會有關系的。那你如果只是根據此時此刻來判斷,根據這一個禮拜來判斷,根據一年來判斷,根據十年二十年叁十年、根據一生一世、根據多生多世,這個判斷的時間的長短也會有關系的。就我們的判斷是以怎麼樣子的一個範圍,這跟我們的結論都有很大關系,對自己對對方也有關。
在社會上面做事情也是一樣,你要去尋求合作的夥伴,覺得對方很可信,有潛力,那麼你就願意跟他合作,最後事業做成功。那麼你的判斷錯誤,覺得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談的很好,最後爲什麼會搞成不歡而散,因爲你當時沒有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。你如果說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的時候,你就會提早做准備,應該怎麼樣子同對方相處,應該怎麼做。
反過來說,你要跟對方合作,合作到什麼程度,關系也很大。和合嘛,一合相。那麼你如果合作不來,和合不來,那麼你硬要和合硬要做,那麼就把事情做到反面去,會有一個相反的結果得到。
所有一切的有爲法都是無常。無常不是不好,就是因爲無常,所以才能夠改變,因爲能夠改變才能夠越變越好,因爲越變越好所以才能夠成佛,無常的特點。那麼關鍵的問題,我們怎麼變呢?哪些要改變、哪些不要改變,變與不變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那對人也是一樣,如果我們以一個非常固定的,並且非常有局限的觀點,去看待對方以及對方的行爲就是有限的,我們的認識就是有限的,有限的認識就不是佛法的標准。佛法是從無限生命來看待問題,是從人的初發心來看待問題,是從發心以後的行爲來認識問題,並且也是非常注意這個行爲的結果,都是很注意的。所以它不是很簡單取舍于一點,說我們只要執取這一點就可以了,執取某一點是不對的,是不夠的,就非常容易在這一點上面發生問題,成了我們致命的弱點。
剛才談到,你在寺院當中遇到一個人,那麼你可能說這對我有什麼利弊,這對這個道場有什麼利弊,這對佛教有什麼利弊,這對對方有什麼利弊,至少的話你會有這幾個角度,當然還有更多的角度,更多的立場,那麼你所得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。那麼這個人,可能你跟他談的時候因爲你的智慧不夠,悲心不夠,不容易去感化對方。反過來你去請一位法師,這個法師跟他談,沒有叁分鍾就可能把對方度化,他以後成廟裏邊的護法,都是有可能性的。所以不等于說,我們遇到的人事都能夠解決,我們遇到的問題都能解決。有時候是解決不了的,但是自己解決不了,不等于別人也解決不了。我們可以請別人來解決,因爲別人幫助你解決了問題,也就等于說你的問題解決了。但是,我們常常的問題就是會試圖靠我們的能力來解決一切問題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很多事情肯定解決不了,因爲你沒做過,你就不知道怎麼做。你做得了這一件事情,很多很多的事情,你不能同時來做。但是你可以請別人來做,你可以安排別人去做,你可以鼓勵別人去做,引發大家發心,事情也就做了,也就做好了。未必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做,都要跟自己聯系在一起。這些觀念,我們都是要常常去觀察,去注意,佛法才能夠入心,才能夠把佛法學活,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兌現。
依止善知識,很多人常常會說,我們非常缺乏長時間依止親近善知識的機會,就是這種機會非常的缺乏,那麼這是什麼原因?不僅僅很多人會這麼說,並且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,會有這樣的一個觀點。我們缺乏親近善知識的機會,我們會不會缺乏親近佛菩薩的機會?也就是說佛菩薩我們也看不到,那我們怎麼來禮敬呢?我們怎麼來用功呢?就是靠觀想的能力了,那並不等于說天天佛菩薩都要在面前了。我們對法師也是如此,我們一定要去樹立這種信心,培養這種正確的依師學法的知見、正知見,這種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我們信心有問題,即便是爲我們說法的法師,依然會觀過念怨,這是絕對的。因爲我們佛法的信心沒有樹立起來,沒有培養起來,內心不清淨,有貪嗔癡,那麼很容易在事物的表象上面來看問題。
就例如我剛才談到的,到廟裏面遇到一個人一樣,我們很容易根據我們的情緒來判斷,根據我們的分別心來判斷,我們沒有辦法,如理如法來作意,沒有辦法,我們內心是一個菩提心,是一個佛法的標准來對待,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恰恰,我們要根據外緣,佛菩薩、衆生、善知識的外緣,來啓發自己的信心,來培養自己的善根,來建立正知見。我們內心當中對佛菩薩、善知識、衆生,同自己生命的重要性,同自己生命的關聯,這種概念還沒有建立起來。我要成佛,成佛需要衆生,所以要自他相換,因爲對衆生才能夠修六度,怎麼修,需要善知識的引導,需要同行善友的幫助,也就是我們內心當中這樣一套基本邏輯還沒有建立起來。這些基本的邏輯概念沒有建立起來,就不會有自己對佛法認知的思想。 那麼有的一些思想呢,什麼思想呢?就認爲最好有什麼辦法我能夠很快就成佛了,很快已經就功夫很好,會有一些異相、瑞相的出現,有一些奇異的功能,對不對?或者呢,佛菩薩能夠給自己什麼好處,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思想,它不是佛法的思想。所有的佛法內在的邏輯就是這樣一套規律,這是肯定的。意樂本身還沒有堅固,並且意樂你都沒有,內心沒有這個意樂,怎樣能夠把這個意樂建立起來,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了。意樂就是我們很樂意去做,很樂意去付出,我們成佛很樂意去成佛,我們很樂意去依師,就這種意樂,你要建立起來、培養起來,有這種意樂,然後要讓這種意樂固定下來,不會變化,你這麼去修的話,都很不簡單,都不知要修多久,你才會有這種意樂。因爲你沒有這樣一種意樂,我們行爲的過程做得再好都是表面的好看,都沒有用。因爲你意樂不堅固,實際上都是內在的煩惱起作用,內在的煩惱起作用的話,它都是一些表面的文章。
世間上面,假的真的有時候很難分,假的你做得很像有時候變成真的,你真的,太真了,有時候人家覺得也是假的,所以搞不清楚真的假的,根據佛法的觀點來講,全是如夢幻泡影,都是假的,沒有真的,真的也是假的,假的也是假的,空假中,假的也是空,見到諸法的實相,那我們的知見、就是見解了。那麼這種見解的建立,很重要,見解跟我們的思想都有關聯,那麼人的思想跟人的記憶的能力也有關系,念力。念力跟你天天的熏習也有關系,所以爲什麼要聞思呢,你沒有聞思的話,就沒有念力了,沒有念力的話,佛法都是斷斷續續的、支離破碎的,不能貫穿起來。經者徑也,經者線也。徑就是路徑、途徑、道路,所有的經典就是告訴我們修道的。經者線也,我們所有的珠寶、所有的鮮花,它是要拿一條線把它捆起來,才不會散失掉,這就是佛經的本意,佛法的本意。我們如果缺乏了這條線,缺乏了念力,所有佛法的珠寶就也不能貫穿了,就是一塊一塊的、支離破碎的、一片一片的,就是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沒有念力,沒有正聞熏習(44`40``),沒有正知見。我們所有的知見是個人的知見,我執法執的知見,恰恰我執法執的這樣子的一種見解是需要放棄的。我們在道場當中,遇到同行也好,法師也好,有時候修行、用功,常常會有一些很感動的畫面、很感動的鏡頭。也許我們辦法會,分享心得的時候講一講都哭起來了,非常感人。那麼非常感人,也非常感謝,我們一講起話每個人都感謝,感謝這個人、感謝那個人、感謝法師、感謝同行、感謝道場、感謝佛教,很感動。你很感動也好,你感謝也好 你感人也好 你感恩也好 你不一定說你要依止、你要親近,這是兩回事情。講這些他不一定說我要依止道場、依止法師,概念不同啊,不同的概念,他也不明白這樣一個內涵。
過去有一個寺院、寺院裏邊有一位法師,他很有修行。忽然間晚上來了一個強盜,他來偷廟裏面的東西。法師說,沒關系,你要什麼你自己拿,隨你拿,那個強盜覺得很奇怪,這位法師是不是有什麼功夫,我拿的時候到時候手都麻了。47:25 然後這個強盜他東西拿完了,那個法師說:你還夠不夠?他說從來沒遇到這樣好的人。那個法師坐在那裏幹什麼呢,他說你念觀音菩薩,你要拿,你自己缺乏東西,你自己貧窮,你現在到廟裏面拿東西 也造了很多的業 我正在爲你修法、爲你忏悔、爲你回向,那他功夫都非常高。當然我們如果根據一般的邏輯也就很難理解,你說一個小偷到廟裏面偷東西,你說隨便拿,這個就是說你沒有這樣的一個境界,你如果有這種境界的話你做這就對的。你如果沒有這種境界,那你說你來到廟裏面來偷東西,來盜我叁寶物,這還了得,後世你就下地獄。那麼你這樣作意的話,你可能不讓他拿,…
《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