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七

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七

  一、人我分別從心除•自他觀待應念恩

  1、五蘊和合惑業苦•自他對立煩惱生

  在禅堂裏頭,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公案——“野狐禅”;所謂野狐禅就是坐禅坐錯了,似是而非的禅。百丈禅師在世的時候,天天帶領很多人坐禅、講開示。那百丈禅師發現,每天講開示的時候,就有一個老頭天天也來參加。他不知道這個老頭從哪裏來,很多人也搞不清楚。有一天坐完禅之後,百丈禅師就讓那個老頭留下來。禅師就問他:“你是什麼地方的人?”這個老頭說:“我不是人,我是狐狸。““你怎麼是狐狸呢?”他說:“我前輩子,五百世以前,就住在這裏。”禅師問:“你住在這裏這麼久,什麼原因呢?”他說,在迦葉佛的時候,他也是一個出家的法師,天天講經弘法。後來有一天,跟另外一個人在問答佛法的時候,講錯了一個字;一個什麼字呢?那人問他:“大修行人,還落因果嗎?”這位法師答:“不落因果,好像空了。”他就是因爲這樣的原因,五百世做狐狸。這個老頭說:“那麼你救救我。”百丈禅師說:“可以”。然後,禅師就讓這個老頭問他:“大修行人,還落因果也無?”禅師回答:“不昧因果。”不昧因果就是因果分明。這樣子,這個老頭就脫離了狐狸身,解脫了——就是有人去救它脫離了畜生道。

  這個狐狸就是非人啊!我們常常聽到人與非人,非人變成人,這樣子一種情形。那我們對人的認識、對人的概念,是不是很准確?或者說會不會有問題?我們看到一位同修,他長得什麼模樣、叫什麼名字,腦筋當中有這樣的記憶、有這樣的符號。那麼爲什麼你能夠記憶呢?爲什麼心裏會有這種符號呢?爲什麼你會去記憶、會留下符號?就是因爲有分別心——有我、有你、有他,有衆生,有諸法的差別相。

  “我”,應怎麼定義呢?“常”、“一”、“主宰”、“補特伽羅”。我們常常會有一個“我”;那你說這個“我”是什麼呢?它也不好講——五蘊和合;但是也是在變化,每天的“我”都不同,每時每刻的“我”都不同。從你的投胎到最後的死亡,整個的過程都以“我”爲代號。也就是這個“我”本身就是惑、業、苦彙聚的,可以說,用惑、業、苦更容易來表達“我”的概念。但是這個“我”字是世間上面大家常常聽到的,從小到大,從生到死,都用這種名言來生活。人類世界許許多多事情,都是因爲我、你、他的關系引起的。那麼人的一個觀念也是“我”,人的東西也是“我”,人的身體也是“我”。那對方也是如此了,對方有對方的認識,有對方的東西、物品,對方學習、生活、工作的環境——正報、依報種種的不同。每個人的“我”都不一樣,正報、依報不同。也就是這個“我”字,可以用在每個人的頭上。但在每個人的身上,它所代表的意義又不同。因爲有“我”,就會有你、有他,就會有對待,就會有對立。因爲有“我”,所以對一件事情,“我”就認爲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、應該怎麼學;也會考慮這個事情呢對方會怎麼考慮、怎麼想、怎麼做,那對方的想法跟我們自己的想法不一致、有差距,就會苦惱。如果第二、叁個人,第四個人,更多的人,更多的想法,更多的問題,我們就不能綜合,不能處理,不好做。那怎麼辦呢?

  世間上面做事的人,他就用行政的手段來管理——大家必須要按照“我”這樣子的標准去做。要麼我們大家一起研究,一個公司、一個單位,研究出一套製度、一套工作流程,大家按部就班做。社會上面的工作可以這麼去做,但是你這麼去做的過程當中,同樣要費很多的人力、物力、精力,去處理負責各工作的流程。

  那麼我們修道用功呢,它恰恰要把這種“我”放掉。世間是要強化這個“我”、自我的意識,非常擔心別人把自己忽略,要想方設法讓更多的人來了解自己,這樣就代表在世間上面有成就。佛法裏頭的成就恰恰相反。它要把諸法的對立面、諸法的差別相,從內心當中去克服。

  世間上面的人,或者覺得佛法不好,或者不懂佛法,是因爲內在的差別相太多、差距太大,那麼他內心就沒有這種能力去承載這麼多人,承載這麼多事,他受不了。所以事情稍微多一點,朋友稍微多幾個,他就很不好處理,會很苦惱。總之,顧此失彼,不能做得圓滿,做得滿意。一天當中,他會花大量時間來關心照顧“我”、“你”、“他”種種的差異性;而這種差異性本來就存在的,你再用什麼辦法,它還是一樣會有差異性的。一個單位本來就有男女老少,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,知識能力等等都不同;整個社會更是如此,五花八門。

  2、我執我見少希求•觀功念恩善調教

  隨著我們這種思想在擴大、在持續,問題越積越多,障礙也越來越大,麻煩不斷而來。這什麼意思呢?在小的時候,你非常需要父母關心,因爲你生活不能自理。吃的要靠父母拿給我們吃,穿衣服也需要父母幫助,走路也需要幫助。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。你非常希望父母能夠一直在身邊,但實際上,現在的人很忙,不可能。所以你一生下來,父母就要請人照顧你;做父母的也要上班。那麼你稍微長大一點,六七歲、十歲八歲,你就不喜歡父母來照顧了,覺得不自由,對不對?你要玩的時候,父母不讓你去玩;你要買玩具的時候,父母不願意給你買,或者給你買的很少。也就是,人一旦生活能夠自理的時候,自己就會有很多觀念産生。因爲他內心當中,沒有一個很強的需求說對方應該怎麼來幫助自己,怎麼對自己的生命有意義;反而,他內心遠離的這種力量會越來越強。同時恰恰相反的是,小孩十歲、十幾歲、二十歲,父母更會操心,覺得這十幾歲的孩子最容易變壞;他們要管得更多,比對小孩子管得還多。那這個時候,小孩不願意讓父母管,父母就是喜歡去管,人的情緒就會産生問題。做小孩的,他就從心裏覺得父母對自己的管理,是一個多余的事情;父母會認爲說,我如果不來管的話,小孩以後會變壞。

  當然,比較好的辦法是要讓他明白怎麼做人,要去啓發、要去引導,要讓他明白父母所說話的意義、意思,讓小孩子能夠聽得懂、能夠接受,他才能改變。你如果強製去要求的話,那會走到反面去。那麼學校裏頭也是一樣,學校要管理、老師要管理,作爲硬性的製度來要求的話,有些學生能夠做到,有些學生他不願意去做,不容易接受;每個人接受的能力程度不一樣,就會引發問題。等進入社會的時候也是如此,因爲人的本性就是不希望別人對自己幹預太多、管理太多。更多情況下,有缺乏、有需要的時候,他會找人幫忙。這些東西要搬但你搬不動,那要請個人幫忙;這個東西壞掉了、你修不了,那麼要找人來修;你沒有飯吃,希望最好能夠有一個人來給我煮飯,等等。他一旦有的時候,他就不求了。他沒有的時候,他求,要來解決。他有的時候,他就沒有這種希求。他希求心沒有,他覺得我已經有了,他就沒有希求。衣食住行,豐衣足食,他樣樣不缺,所以他覺得自己父母啊、自己家裏面的弟兄姐妹不是很重要的;自然而然他這種心就會越來越嚴重,這種意識會越來越強。很多情況下,他們對我們的關心、對我們的恩德、對我們的恩情,很難去體察出來、很難感受得到。那怎麼辦呢?就需要去啓發、不斷去啓發,然後慢慢慢慢才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重要性、對方存在的意義、對方對我們的幫助、對方對我們有恩有德。

  我們不容易感受到別人對自己有恩德、有作用,當然不會去感激對方,也不會去感恩,也不會去報恩,會認爲我們的成績是靠自己努力出來的,不是別人來成就的。我們的成就,自己的努力只是一方面罷了;如果家裏父母沒有培養,學校裏邊老師沒有教育,社會沒有一個好的環境,我們怎麼能夠成就?!所以我們的成就需要很多的因緣、很多的條件;這些因緣條件都是不可缺少、非常重要的。

  二、善心調柔長慈悲•大悲任運趣菩提

  1、菩提苗芽悲心長•滅除嗔恚遣違緣

  但是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憂悔的意樂,“于非悔處,令生憂悔”。本來很多人跟我們無冤無仇,但是我們就是會對很多人心裏過不去,甚至會對很多人發脾氣、生嗔恨心,乃至損惱有情。所有這些都是缺乏慈悲心、或者說慈悲心非常微弱的表現。

  過去生、過去世沒有發過慈悲心、或者發很少量的慈悲心,那麼你今生今世要去修就不容易,比較困難。你要修好、要修成很好的一個等流,都很不簡單。不是說我們聽了一次佛法,慈悲心就發起來了,而是要持續下去。如果我們內心缺乏乃至沒有慈悲心,那麼就是斷菩提心的根本,就是沒有菩提心。慈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。世間善心是慈悲心的基礎,你沒有善心怎麼會有慈悲心?我們有善心、有善良,慢慢慢慢才會擴大、清淨,轉化成慈悲心。如果我們人很暴躁,內心很僵化、很教條,怎麼會有慈悲心呢?不調柔,肯定慈悲心非常微弱,更不要提菩提心了。那我們修法怎麼辦呢?你先要能滅除嗔恚,滅除自己同別人、第二個人、第叁個人的一種違緣,這非常重要。這樣子的話,我們才能夠慢慢慢慢來增長慈悲心,擴大我們的慈悲心,讓我們慈悲心的力量一直在持續。

  我們回向的時候,也常常說要消除違緣。怎麼樣子來消除才能夠真正把它消除掉呢?那我們必須先要認識違緣是什麼。所謂“違緣”,就是相反的、相違的、不順的、不和合的這種緣。比方說我們跟人的關系搞不好,就是有違緣了。你這個人會跟人過不去,佛菩薩就不會跟人過不去。所以哪個人跟你過不去,或者說你覺得哪個人跟你過不去,那就是你的違緣,你就自己要想辦法去消,把它滅除掉。這種違緣你不去消除,那麼你的嗔恚心就會增長、我慢心就會增長,你慈悲心就會發不起來,菩提心就沒有。這些東西都是要靠修法,並且都是很具體的。

  2、慈悲等視勿揀擇•度衆攝衆任運起…

《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