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心不是說:我對你慈悲,對他不慈悲;對一部份人慈悲,對另外一部份人不慈悲。那就不叫慈悲心,叫分別心,是不是?你這個有選擇的心,怎麼能叫慈悲心?!慈悲心是一種任運自然地自然流露。
所以,佛能夠廣度衆生、普度衆生、成就很多很多的人,他都是靠慈悲心來攝受衆生的。那麼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這樣子。佛陀是因爲衆生來發慈悲心的,而不是他自己無緣無故要來發慈悲心。因爲有了慈悲心,所以爲衆生說法、度衆生才不會疲倦,佛法才不會忘失,正念才能夠保持,身心才不會勞損。而我們辦法會、平時做一些護持的工作、爲叁寶做一點事情,就受不了了,“太累了”,“太疲倦了”——這是什麼原因呢?沒有慈悲心,對不對?經論當中本來都是這樣說的:“觀苦有情而發其心,謂令慈悲所緣行相”,“常爲衆生宣說正法,身無極倦,念無忘失,心無勞損。”這就是有慈悲心的體現。
叁、我執障蔽煩惱心•悲智願行衆緣合
什麼叫做“恒常無間,饒益有情”呢?就是“不間斷”、“任運”的。爲什麼能夠“不間斷”、“任運”慈悲?就是內心當中我執、法執已經很輕,幾乎沒有——佛完全沒有,菩薩已經越來越輕。那如果我們常常老想:“哎呀,我要自己多看書啦,不要弄這些麻煩的東西了!”或者說:“我自己要好好去修行,不用找這麼多事啦。”又有些人覺得:“哎啊,寺廟裏邊沒有事情幹了,很無聊,事情做完了怎麼辦呢?沒事幹。”就是沒有事的時候,他覺得這個“心無所緣”也很難過。那真正要做一些比較有責任心的事情的時候,他又覺得這些事情比較難做,要很多人一起做,很不好配合,也很麻煩,趕緊把它做完就算了。他一直在起煩惱。到聽開示的時候,他聽來聽去,覺得這些過去全部都聽過了,不願聽了,都知道;時間長了沒有聽,又覺得在寺廟裏邊聽不到佛法,法師不講法,是不是?他都是內心當中有了這個,他就要另外一個東西——就是有了,他就想沒有;沒有,他就想有。人的心真是很奇怪,是不是?他在山上的話,不會好好學;下山了,他才想要回山上要好好學。他這個凡夫的心就是多變、散亂的、沒有明確的目的、沒有明確的所緣境;之所以修行修不上去、用功用不了,都是由于這樣子一些因素。
對我們自己的心沒有認識清楚,就非常容易被“我”這個假名假相障礙住;所有的一切你都用“我”去套,它怎麼能夠套得上去?本來你的存在是你的存在,他的存在是他的存在。你可以去認識它、去了解它,但是你認識了、了解了,如何來對待、如何來處理、如何來觀察,然後應該怎麼做才符合佛法、才是正確的選擇,就顯得特別的重要了。不這樣的話,不知不覺就會用我們的觀念、我們的做法要求別人,讓別人也照著我們的想法去做。那寺廟就不再是一個修道的場所,它就變成一個做事的場合,純粹做事的場合。在純粹做事的場合,因爲你當領導大家都要聽,不聽你肯定不高興;那寺廟裏邊沒有什麼領導不領導的,大家都一樣,衆生平等,只有把事情做好就好了。爲什麼說好了?衆緣和合了——缺一個緣都不行,缺一樣東西都不行,對不對?我們修水庫,缺了水泥,再多的人也沒用,它這壩也修不起來;缺沙子也不行,缺工具也不行。人也好,工具也好,物品也好,水也好,就是所有的緣都是需要的,缺一不可。
那麼,怎麼樣才能夠把事情辦好呢?需要智慧,需要悲心,需要願力。你有慈悲心呢,大家就喜歡跟你一起做事情,人多力量大。因爲你有願力,所以會去攝受衆生;因爲你有願力,所以能去承擔廣大的事業。如果你沒有慈悲心,慈悲心很微弱,嗔心很大,本來人很多,但因爲你的原因,都嚇跑了,是不是?如果你沒有願力,做一做大家都泄氣了,修行修一修泄氣了,那就不用修、不願意學了。沒有願力,沒有悲心,沒有菩提心,這些表現都是很具體的。
四、依法修心除叁毒•道場熏修同行伴
1、作意對治煩惱業•如法觀修熄貪嗔
有時候就是你這一天、這幾天過不去了,出問題了。猶如我們人吃飯一樣,本來身體都好好的,也沒什麼病;但是你試試看:叁天、一個禮拜,你不吃東西、不喝水,你人就完了。同樣的,你叁天、一個禮拜,內心遠離佛法,你就會煩惱極其粗重,很多問題就會發生,很多毛病就會出現。那麼這種問題、毛病,還會等流、還會持續,因種發芽了、開花了,以後還會有別的果報、別的境界的出現。
所以,修行就是要讓我們所有的煩惱種子、業種子,不讓它出現,它一出現我們就即刻對治,這才叫做修行。那如果我們內心當中的無明、煩惱、業種子不斷通過外緣,被引發出來,那就很麻煩。我們要很刻意、很用心、很注意,不要讓我們這些煩惱出來,不要讓我們這些業障出現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我們沒有去注意的話,它遇緣肯定就會發生,遇到我們不順心、不順意的時候,我們內心當中的無明、煩惱種子,就會顯露出來,這是肯定的。這就需要去忏悔,需要去消除業障,需要來克製自己,需要“自他相換”,需要做“如母有情”想。這些都是要對治我們的貪、嗔、癡,對治我們內心的問題;而不是對方需要你怎麼對待他、對他怎麼好,是不是?“如母有情”是我們修行的一種方法;而不是你到街上隨便去認,“哎,你是我的媽媽”,把人家嚇一跳,是不是?它不是這麼一回事情。它是一種觀想;這麼去觀想、去修行。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概念理解清楚。
“自他相換”也是一樣。它也是一種修行的法門、對治煩惱的一種方法。你真要與人家換,別人也不一定會換。你有一個手表,說“我們相換”;他不會跟你換的。誰的東西就是誰的東西,不能換。人的觀念也是一樣的:他這麼想,你說“你不要那麼想,你要照我這樣的想法去想”,不是這樣子叫做“自他相換”,對不對?如果這樣子叫“自他相換”,那麼你就是修錯了,我執會越來越強。“自他相換”就是說:你要設身處地爲對方考慮,你要了解對方所思所想,現在在想什麼、在做什麼、關心的是什麼、問題是什麼,是不是?而不是告訴對方“你要換一個角度、你的觀念是錯的、你這樣做不對”,那你只會引發更多的問題,製造更多的矛盾,這是肯定的。那麼這就不是修法,就不是修心了。
2、修心伴侶助道緣•道場加持聚共業
這些修行的方法、用功的方法、修心的方法,都需要常常從同行善友、善知識的身上,開示、教授、教誡才能獲得,才能夠得到。不然的話,憑我們自己很難去體會。所以論典裏面有談到“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,常與如是修心伴侶,共同居住,觀閱顯示此法經論,勤修此因,積集資糧,淨此障礙。自能如是淨修其心,則定能下圓滿種子。”我們親近善知識,我們聽開示,我們修法,我們修心,都需要伴侶共同居住,“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”,我們才有辦法修行。你這一群人,大家都在修行,才能夠修得起來。西方極樂世界,“不退菩薩爲伴侶”,每個都是不退菩薩。
他爲什麼需要“修心伴侶共同居住”呢?因爲如果對方不是修行的人,他看你的行爲會很奇怪,你相信不相信?他覺得你這個人這麼軟弱、這麼懦弱,很難理解。因爲概念不同,評價的標准體系不一樣,他就很難理解你的行爲的意義,是不是?他說出家人怎麼那麼早就起來、叁點半就起來,好多世間上面的人叁點半才要睡覺。我們叁點半就要起來,甚至叁點就起來,他就理解不了,是不是?那麼,你只有這些人一起修行才會有共同的語言,才能夠去理解對方的行爲的意義。如果不是一些共同修行的同參道友、菩提道上的伴侶,那麼你覺得世間上面的人輪回很苦啊,很可憐啊;而世間上面不學佛的人也會覺得你這個居士、學佛的人思想太不切合實際了,這個思想脫離社會了,脫離現實了,你的思想很有問題了,這種的思想在社會上面不容易立足。不學佛的人,他會以不學佛的標准來看待你學佛的人,來評判;那學佛的人會以學佛的標准來看待不學佛的。它就形成兩個不同的標准。
那麼,要讓我們學佛路上的業輾轉增上,必須是相同的業才有辦法凝聚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爲大家都是修行的人,所以你有一點點小毛病,對方能夠理解、容易包容,並且也會想辦法來幫助你。哪一天你的心力低落的時候,心情不好的時候,別人也會幫助你的。如果我們在一個地方個人來修,不是大家一起來修,那麼你這種心情低落的時候就過不去了,絕對過不去。但是我們常常低落的時候多,心力高昂的時候少。那麼道場它就不同:一個呢,它千百年來就有很多人修行,有加持力;另一方面呢,道場的作息時間、生活規律、以及所有的內容,都是爲修道服務的,本身就是這樣安立、這樣作意安排的,跟世俗社會的不一樣,這是肯定的。也就是說我們在這樣的道場中,修道就比較容易進入一種規律性,比較容易感受到修道的清淨、殊勝。
所以我們在道場當中學習佛法、修行,要非常深切認識到伴侶的重要性、同行善友的重要性;他們是我們修道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助緣。我們要逐步逐步來安立這些意樂,來強化這些意樂,來堅定這些觀念。那麼這樣下去的話,同大家的業緣就會越來越好,違緣就會不斷得到消除。如果我們沒有特意來建立這些觀念,大家都是凡夫,也不是聖者,凡夫都是有煩惱的,每個人都會有煩惱,有煩惱的話他會說錯話,也會做錯事。我們造了業,身邊的人最直接地受到損害、影響。一個人造業、起煩惱的時候,他不分什麼對象的,他都不管的。猶如一個有神經病的人他發起神經的時候,他不管是誰了,他都是神經。因爲他不知道嘛,他不知道自己這種行爲帶有神經質了。
我們起煩惱也一樣:因爲他不知道,不知道他對同行善友、對這些法師應該怎麼對待,他不了解。如果我們已經安立了…
《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