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八
一、谛思生命真實義•實相通達障自除
1、生命輪回如實觀•靜夜審究“我”之義
虛雲老和尚說:“蒲團坐破虛空笑,香板點出月輪輝。”那我們叁天下來,每一天又有念誦的內容,又有聽經的內容,又有打坐的內容,一天十多個小時,坐在那裏呢,也很不好受,也很辛苦,腿也會疼。但是,雖然說是腿疼,實際上疼不疼還在人的心,你只要心不疼就沒事,心疼了就不好。你心要疼別人啦,不要疼自己,疼自己就不好了,那就是一種執著,對別人好是心疼,沒有人說自己疼自己的,自己疼自己就會有毛病。
這生命它就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,讓我們常人百思不得其解,要了解自己的生命、要了解自己是很難的事情。爲什麼我們會有這個身體呢?會來到這個世界上面做人呢?因果!業感!輪回!因爲業力的推動,所以不得不來到這個世界。在這個世界上面雖然也會有種種的快樂啊、幸福啊,也有榮耀啊、成就啊等等,但是最終每個人的生命都會靜悄悄地離開世界,就是來這個世界你是一個人來的,你走的時候也是一個人走,無常。那麼人在這個世界當中,活著的時候,可能會有很多朋友,天天接觸的人也很多。但是我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沒有事情的時候,比較冷靜的時候,我們可以去思考一下:究竟我們從什麼地方來?究竟“我”這個代號是不是就代表了我們的血肉之軀?或者說我們的血肉之軀能夠代表“我”,“我”代表血肉之軀,血肉之軀代表“我”。這個血肉之軀就是我們的生命嗎?我們的生命難道就是爲了我們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副血肉之軀服務嗎?我們的尊嚴、我們的成就、我們活在人世的意義,難道就是爲了我們的血肉之軀服務嗎?你這麼去想一想,顯然,得出的答案都是會相反的。但是我們其實內心當中也沒有說,我的成就是爲了自己的身體服務,爲了自己的血肉之軀服務。他會說自己的成就就是應該屬于自己的,應該歸于自己,是我的成就、我的尊嚴、我的榮譽、我的事業、我的成績等等。
2、內外交困無明障•正知正見除我執
我們一個人爲了在內心當中感受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上面的存在,以及存在的意義,就同時也要去承受社會上面給我們帶來種種的挑戰、種種的境遇以及種種的壓力。這些壓力也是無形的,沒有形象的,是內心當中的一種感受,感受到自然界、社會給我們的壓力。你看這山上風呼呼地響,也非常地寒冷,這些都是自然界對我們身心所帶來的一些影響。但是呢,我們要去面對、我們要去克服,克服自然、社會種種的問題、種種的困難,這肯定有壓力的,肯定有阻力、有障礙。那外在的壓力是一方面,那我們內心當中自己也還有一種壓力。自己有一種什麼壓力呢?無明煩惱的壓力!什麼叫無明?莫名其妙叫無明,沒有智慧、不明了、不清楚,對所緣境迷迷糊糊,也是一種壓力啦——內在的壓力。內在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,究竟要堅持還是要放棄,這是一種壓力。自己走的路,是不是一直往前走,還是要拐道,也是一種壓力。一天又一天,一年又一年,怎麼樣子過才能夠實現自己生命最大的意義,不敢肯定,也是一種壓力。就是內在的有壓力,外在的也有壓力。那麼這種壓力它不是說我們人的身體很好啊,很強壯,就能夠承受得起的,它是一種精神上面的作用,因爲是精神上面的一種作用,所以你走到什麼地方、在什麼時候,這種壓力跟我們人都形影不離,時時刻刻都會感受到壓力的存在。
那我們有了壓力,自然而然就會有矛盾。有矛盾,身心疲乏、憔悴,對宇宙人生的真相、對諸法的實相就認識不清楚。所以佛教要告訴我們: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,要了知諸法的實相。認識到說世間上面所有一切的名言都是假名安立的,所有的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,都是不能當真的;我們人來到世間,就是爲大家服務的,都是爲衆生服務的,我們的能力、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擁有、我們的身心都是爲別人服務的,我們內在的壓力慢慢慢慢就會得到舒緩了。那如果一直在意我自己個人的成就,壓力勢必越來越嚴重,越來越重。
二、苦樂交參由心生•了達四谛求法樂
好多人會說,“我不學佛很苦,學了佛以後好像苦也沒有減少,有時候還多一個負擔”,多一個什麼負擔呢?世間上面有的事情、有的痛苦,你也沒有減少;然後你學佛的話,還會增加更多的苦。爲什麼呢?時間都不夠用了,在社會上面工作一個禮拜、五天,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兩天,這一天兩天還要來學佛;在社會上面天天看到很多人,要想安靜一下,到廟裏面又看到那麼多人,看到了都心煩,是不是?他就覺得有兩倍的壓力;有些人還想啊,在社會上面要交稅啊、要養家糊口啊,到廟裏面來還要供養,負擔更多。是吧?那麼這些都是自己的一些矛盾、痛苦。快樂沒有增加,痛苦增加了。
那麼痛苦和快樂實際上是相互依存的。它怎麼樣子相互依存呢?就是痛苦當中有快樂,快樂當中也帶有痛苦,苦樂交參。並且,痛苦跟快樂都是人的感覺,你念頭的感覺、你內心的感覺。你感覺身心愉悅就是快樂——符合自己的心意、身體沒有毛病就是快樂。你感覺到身心的逼惱,那就是痛苦。所以痛苦跟快樂實際上是人的主觀世界的事情,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因素。
常常講“知足常樂”,知足的人常常擁有快樂,不知足的人即便住在天堂當中也不會覺得快樂。所以痛苦跟快樂的標准呢,會因爲你思想境界的不同,因爲你年齡的不同,感覺到痛苦跟快樂的境界也就會不同。你如果內心煩惱重重、心事重重,再好的山、再好的水、再好的人,對你來說也是無濟于事的。也就是,再好吃的、再好玩的東西,你也是沒有心思的。反過來講,人的心態很好,很健康,正念分明,你即便住在茅草房當中,都不會感覺到痛苦。孔子的弟子顔回,“一箪食,一瓢飲”,“曲肱而枕之”。一般人覺得這樣子很苦啦,吃飯都很簡單,住的也很簡單。“一箪食,一瓢飲,居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”睡覺枕頭都沒有——“曲肱而枕之”。但是,他很了不起。他不會說這個人間是痛苦,他恰恰感受到很快樂。所以孔子都經常表揚顔回。那麼,我們怎麼來看待顔回這種人生觀、這種苦樂觀呢?我們要在外在上面去尋求快樂,要在外在去遠離痛苦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你也離開不了,你也得不到;痛苦也離開不了,快樂也得不到。
佛陀告訴我們的佛法――四谛,四谛的首要――苦谛,苦谛要讓我們明白人生是如夢如幻的,不是真實的,無常、無我、虛假,不究竟。這就是要讓我們不要在整個人生過程當中太執著,而不是要讓我們去悲觀失望。如果我們覺得這人生是無常無我的,然後就悲觀消極厭世,這本身就是沒有很好地理解苦谛的道理。包括我們人的身體都是如此的,社會也是如此的,它恰恰要告訴我們不要被事物的假相、被人的假相、被外在的形象所迷惑住,應該要認識到諸法的真實相,就是苦谛,就是四谛。你認識到四谛,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快樂。尋求快樂、得到快樂——得到快樂就涅槃,去尋求快樂就是道谛啊。那麼世間上面的人他所得到的快樂是非常短暫的、不究竟的,並且需要很多很多的條件,是在感官上面的一種快樂、六根上頭的一種快樂,就是符合我們感官的需求、需要。比如我們口渴了,喝一杯水,覺得有一種樂受;你冷了,穿一件衣服,感覺到比較舒服,那僅此而已。這種快樂,當然是因爲我們感官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,因爲身心是一體的。那我們佛法所講到的快樂,它的境界永遠比這個要高、要究竟。它直接是從心上面來認識痛苦、快樂的根源在哪裏,它要從根源方面下手去解決痛苦、快樂的問題,所以是不同世間的途徑跟方法。真實的快樂不是表面上高高興興、歡歡喜喜、活蹦亂跳的、興高采烈的,那不是快樂。那種快樂,是小朋友的快樂而已啦。比如,父母說一句,“小孩子不要亂動”,他馬上就苦惱,對不對?這小孩子不老實,他馬上就痛苦。它這種快樂的層次是非常低的,它不能叫做實際上面的一種真實的快樂。真實的快樂,它是煩惱的轉化獲得的。
叁、欲斷煩惱莫逃避•先識自心以法觀
1、調伏煩惱非遠離•空談推演實無義
煩惱的遠離跟煩惱的轉化是不同的,煩惱的轉化就是淨化,煩惱已經調伏。那麼遠離跟調伏、跟轉化、跟淨化,它的含義是不一樣的。比如說我們這裏空氣不好,那你說我搬到去另外一個地方住。比如說,北京空氣不好,我搬到上海去住去、搬到廈門去住去,這個是遠離。那淨化呢,是要采取措施啦,盡量讓北京的空氣達標。我聽他們說,快開奧運會了,空氣越來越好了,那它是淨化,有很多人做淨化的工作,要杜絕汙染源,把首鋼都遷走了,然後汽車排氣要限製,什麼汽車都不能開等等,采取很多措施,空氣就得到淨化。但是我們要對治煩惱、要調伏煩惱,常常用的辦法是一種遠離的辦法——遠離這種境界,而不是在內心當中去調伏。那你這種遠離的、逃避的方法,煩惱依然不能得到調伏,快樂也得不到,痛苦也不能遠離;即便能夠遠離,也是僅僅是暫時的。那我們要得到快樂,它必需要從調伏煩惱、淨化煩惱著力,才有方法獲得永久的、究竟的快樂,不然的話,得不到,絕對得不到!
但是我們聽起來很容易,而做起來不是很簡單。因爲我們常常講度化衆生啊,斷煩惱成菩提啊,轉煩惱成菩提啊,就是能夠把這些術語說得很順口,很熟悉啦。但實際上面,我們內心上何嘗有這樣種種不同的感受?感受不出來。爲什麼感受不出來呢?就是因爲很粗心。粗心大意,我們內心不寂靜,我們沒有真正的用法,沒有真正戒定慧的功夫,沒有真正的善知識、法師的引導,就認識不出來了,懂再多的教理僅僅是邏輯上面的推演,就是我們講一套道理,理解一套道理,它…
《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