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六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當然也是對的,但不讓他拿,他可能把你人都給你殺掉都有可能。所以我們怎麼作意就是很重要的,很關鍵很關鍵。所以修行的人,你不能從一般的表象特征來看,這是看不出來的,你要看到人內心的世界,內心是一個什麼世界。

  《金剛經》裏面講:“須菩提,如我解佛所說意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佛法沒有定法。就是沒有固定的你所認爲的佛法是什麼樣子一個標准的答案。它是一個境界,所以不能用是什麼、不是什麼來衡量,來下結論。“尊者無說,我乃無聞。無說無聞,是真般若。”佛法到最高的境界,不需要說也不需要聽,才是一個真正的般若,能所雙亡。佛法要表達的是一個意思、內涵,你聽的也是根據意思來聽,根據佛法的內涵來聽,聽的人跟說的人這種境界能不能相應,就是能不能對機、能不能契理契機的一個關鍵。不然的話,我們說的人是一個境界,聽的人是一個境界,這裏面就有很大的差距,並且容易聽錯。就是你聽的意思,不是說話的人、說法的人要說的意思。或者說,你說法的人,這種意思呢,對方領會不了,領會錯了,領會偏了,領會不到位,會有曲解,都是有可能的事情。

  那麼我們怎麼樣要把佛法說出來,讓人家能夠很准確地領會,反過來說我們要怎麼樣來領會,法師們爲我們說出來的佛法,講跟說的軌理就是很關鍵。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,有可能我們講得天花亂墜,對方不接受。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因爲聽的人會認爲,你這講的很多道理都是很空洞的,不切合實際的。他先建立了這樣一個宗,他就不接受,不管你講什麼他都不接受。他內心當中已經做了這樣子的加行,前行他已經做好了,每個人要來聽法他都做了前行,你跟人家說話以前,你也做了前行,我要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來給人家說。或者說對方怎樣,因爲你要跟他說話,你要聽話,你肯定要去屬意,屬意就是作意,你已經作意了,你去作意的時候,對方的話你才能夠聽得進去,才能夠聽得懂對方在講什麼。那麼你作意的時候你已經有了一個對對方認識的一個思想,一個觀念已經就有了。這種觀念很難以一句話來概括,比如說:你的媽媽對你很好,那麼你問他:你媽媽對你怎麼好?你很難講啊,講不清楚,你可能講半天,也敘述不清楚。這個好不好啊,它是一種感覺,是一種境界,你兩個朋友,兩個朋友關系很好,你說這個朋友對我不好,這個朋友對我很好,那這個好,跟你的媽媽對你的好的意思是不一樣的,肯定是不一樣的。那一個法師對我很好,他的意思又不一樣啊。比如說兩個同行,互相切磋,對你很好,他的意思又不一樣。

  那麼你很難辨別,世間上面的一個朋友,以及佛法當中的一個同參,以及我們跟他學佛法的一個法師,和我們父母,他對你關懷、對你幫助、對你有利益的,它是什麼差別的,你就講不清楚。你只能引一些別人說過的話,古人講過的話,經論上面講過的話來作爲自己的答案,而實際上這些都不是你內心當中的狀態。你講這個善知識能夠引導我們由六道,增上生道走到成佛,這個全是大道理,他是一個公共的標准、公共的答案,對不對?實際上面的話他跟你沒什麼關系的,跟你此時此刻的內心的狀態沒有關系。那麼這個是一個非常浮泛的一個答案,一個境界,那究竟這位法師對我學佛法有多大的幫助,有多大的利益,我們內心有沒有呢?有沒有作意?有沒有加行?有沒有意樂?剛才談到,這些都還沒有建立起來。

  所以在道場當中,我們修行用功,都是要在這些境界上面去努力,所有的語言的敘述,都是有限的。《維摩诘經》當中,維摩诘居士,文殊菩薩,最高的境界都不用講話,默然。我們戒律當中也是一樣的,有作羯磨,大家默然,默然就表示通過,都不用說話。你看到一個非常有修行的人,他整天不說話。或者說我們整天不說話的人,我們會認爲很有修行,話說多了人家就覺得你很散亂。但是,是不是我們話講少了,那就等于說是一個默然的境界?默然跟少說話跟不會說話是不一樣的。你不會說話,我不說話,那這種默然跟你這種境界的默然不同。默然他一切都很清楚,不需要去表達,因爲很難把我們內心的世界講清楚,所以他默然。默然他也不會做錯,不會做錯事,他做什麼事情,他還是很清楚應該怎麼去做,就是不在語言的本身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  我們遇到順境、遇到逆境,都是自己的習氣。我們認爲這是一個順境,符合自己的心意,遇到逆境,不符合自己的心意,都是自己的習氣的反應,境界上面沒有順沒有逆。它對不同的人,都會有一個不同的答案。有些人覺得這是一個逆境,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順境。比如吃辣椒,會吃辣椒的人,越辣就越好吃,順境。你不會吃,放一點你都受不了,不敢吃了,他就變成一個逆境了。你說這個辣椒到底是順境還是逆境?它跟人的習性有關系,你認爲它好就是順境,認爲它不好就是逆境。那修行它剛好就是要改變,順境、逆境,最後呢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都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。而不是說對順境去貪著,對逆境去遠離,在這些境界上面去分別,這些都不是我們正確用心的一個方法。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,我們這心很重要。

  過去淨土宗的祖師講“明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”

  我們內心迷惑、迷茫、內心非常混亂,就是因爲散亂、分別心、執著、狂妄心,都是這樣子,內心不能甯靜、不能寂靜、不能清淨所引起的。如果我們心靜如水,自然而然對所有的外境都了了分明。

  所以我們在學佛法,就是要真正去體會、認識我們生命當中的佛法,讓我們生命當中怎麼樣子擁有佛法,佛法怎麼樣子真正在自己生命當中能夠體現、能夠展現;般若智慧究竟是什麼?不生不滅究竟是什麼?空性究竟是什麼?這些都是能夠感受得到的,而不是很遙遠的事情。這些要通過聞思修,通過淨除自己的業障、培養信心、建立正確的知見,慢慢慢慢就會越來越得到顯現。

  

  

《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六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