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六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当然也是对的,但不让他拿,他可能把你人都给你杀掉都有可能。所以我们怎么作意就是很重要的,很关键很关键。所以修行的人,你不能从一般的表象特征来看,这是看不出来的,你要看到人内心的世界,内心是一个什么世界。

  《金刚经》里面讲:“须菩提,如我解佛所说意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佛法没有定法。就是没有固定的你所认为的佛法是什么样子一个标准的答案。它是一个境界,所以不能用是什么、不是什么来衡量,来下结论。“尊者无说,我乃无闻。无说无闻,是真般若。”佛法到最高的境界,不需要说也不需要听,才是一个真正的般若,能所双亡。佛法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、内涵,你听的也是根据意思来听,根据佛法的内涵来听,听的人跟说的人这种境界能不能相应,就是能不能对机、能不能契理契机的一个关键。不然的话,我们说的人是一个境界,听的人是一个境界,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距,并且容易听错。就是你听的意思,不是说话的人、说法的人要说的意思。或者说,你说法的人,这种意思呢,对方领会不了,领会错了,领会偏了,领会不到位,会有曲解,都是有可能的事情。

  那么我们怎么样要把佛法说出来,让人家能够很准确地领会,反过来说我们要怎么样来领会,法师们为我们说出来的佛法,讲跟说的轨理就是很关键。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,有可能我们讲得天花乱坠,对方不接受。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因为听的人会认为,你这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很空洞的,不切合实际的。他先建立了这样一个宗,他就不接受,不管你讲什么他都不接受。他内心当中已经做了这样子的加行,前行他已经做好了,每个人要来听法他都做了前行,你跟人家说话以前,你也做了前行,我要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给人家说。或者说对方怎样,因为你要跟他说话,你要听话,你肯定要去属意,属意就是作意,你已经作意了,你去作意的时候,对方的话你才能够听得进去,才能够听得懂对方在讲什么。那么你作意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个对对方认识的一个思想,一个观念已经就有了。这种观念很难以一句话来概括,比如说:你的妈妈对你很好,那么你问他:你妈妈对你怎么好?你很难讲啊,讲不清楚,你可能讲半天,也叙述不清楚。这个好不好啊,它是一种感觉,是一种境界,你两个朋友,两个朋友关系很好,你说这个朋友对我不好,这个朋友对我很好,那这个好,跟你的妈妈对你的好的意思是不一样的,肯定是不一样的。那一个法师对我很好,他的意思又不一样啊。比如说两个同行,互相切磋,对你很好,他的意思又不一样。

  那么你很难辨别,世间上面的一个朋友,以及佛法当中的一个同参,以及我们跟他学佛法的一个法师,和我们父母,他对你关怀、对你帮助、对你有利益的,它是什么差别的,你就讲不清楚。你只能引一些别人说过的话,古人讲过的话,经论上面讲过的话来作为自己的答案,而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你内心当中的状态。你讲这个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由六道,增上生道走到成佛,这个全是大道理,他是一个公共的标准、公共的答案,对不对?实际上面的话他跟你没什么关系的,跟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的状态没有关系。那么这个是一个非常浮泛的一个答案,一个境界,那究竟这位法师对我学佛法有多大的帮助,有多大的利益,我们内心有没有呢?有没有作意?有没有加行?有没有意乐?刚才谈到,这些都还没有建立起来。

  所以在道场当中,我们修行用功,都是要在这些境界上面去努力,所有的语言的叙述,都是有限的。《维摩诘经》当中,维摩诘居士,文殊菩萨,最高的境界都不用讲话,默然。我们戒律当中也是一样的,有作羯磨,大家默然,默然就表示通过,都不用说话。你看到一个非常有修行的人,他整天不说话。或者说我们整天不说话的人,我们会认为很有修行,话说多了人家就觉得你很散乱。但是,是不是我们话讲少了,那就等于说是一个默然的境界?默然跟少说话跟不会说话是不一样的。你不会说话,我不说话,那这种默然跟你这种境界的默然不同。默然他一切都很清楚,不需要去表达,因为很难把我们内心的世界讲清楚,所以他默然。默然他也不会做错,不会做错事,他做什么事情,他还是很清楚应该怎么去做,就是不在语言的本身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  我们遇到顺境、遇到逆境,都是自己的习气。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顺境,符合自己的心意,遇到逆境,不符合自己的心意,都是自己的习气的反应,境界上面没有顺没有逆。它对不同的人,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答案。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逆境,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个顺境。比如吃辣椒,会吃辣椒的人,越辣就越好吃,顺境。你不会吃,放一点你都受不了,不敢吃了,他就变成一个逆境了。你说这个辣椒到底是顺境还是逆境?它跟人的习性有关系,你认为它好就是顺境,认为它不好就是逆境。那修行它刚好就是要改变,顺境、逆境,最后呢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都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。而不是说对顺境去贪着,对逆境去远离,在这些境界上面去分别,这些都不是我们正确用心的一个方法。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,我们这心很重要。

  过去净土宗的祖师讲“明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;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”

  我们内心迷惑、迷茫、内心非常混乱,就是因为散乱、分别心、执着、狂妄心,都是这样子,内心不能宁静、不能寂静、不能清净所引起的。如果我们心静如水,自然而然对所有的外境都了了分明。

  所以我们在学佛法,就是要真正去体会、认识我们生命当中的佛法,让我们生命当中怎么样子拥有佛法,佛法怎么样子真正在自己生命当中能够体现、能够展现;般若智慧究竟是什么?不生不灭究竟是什么?空性究竟是什么?这些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,而不是很遥远的事情。这些要通过闻思修,通过净除自己的业障、培养信心、建立正确的知见,慢慢慢慢就会越来越得到显现。

  

  

《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六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