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心双修方为究竟
《楞严经》上面讲:“漏尽不通(即淫欲不断),修禅定者,如蒸沙石,欲其成饭,经百千劫,只名热沙。”蒸沙怎么可以成饭呢?你的原料就不是成饭的原料!
※ 好多人都是两眼黯淡无光、没有神,一看就是精、气、神不足。力量到哪里去了?从六根漏掉了。都说“打通任、督二脉”,你凭什么来打通任、督二脉呢?用什么来打通呢?说开悟是“悟”到的,那些理论确实可以用心理去悟,那些功夫不是通过生理、心理修出来的吗?功夫难道是悟的吗?思想境界是“悟”出来的,功夫是修出来的。
※ 打坐为什么要用一个蒲团呢?而且后面还要垫高一点,因为平的座,腰背容易驼下去,如果后面高、前面低的坐姿,腰杆自然能够挺起来。而且后面坐高了,重量就会落在两个膝盖上,尾巴骨就容易悬空,中心就跑到前面来了。
这是几千年来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!有些规矩可以改,有些功法上的东西丝毫都不能改,改一点全盘都是错误的!
记得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:两位尊者,一个看到另一个洗短裤时,上面有遗精,他就说:一个得道的阿罗汉,不应该有这种现象,另一个说这是生理上的问题,和开悟没有关系。
然后他们两个去问佛陀,佛陀笑而不答。停了几分钟后,佛说:“证得”不仅仅是心理上的,而且也有生理上的。既然是身心都证道了,就不应该有这些凡夫的现象出现。只有凡人,才有这些现象,圣人是没有这些现象的。
有些人认为学佛跟生理没有关系,一谈到生理,他认为是亵渎自己的信仰。如果一个修行人不懂生理与修道的关系,你想开悟成佛绝对不可能!没这么一说的。过去每一位成就的人,都是一位生理学家,甚至是一位医学家。他即便是不通医术,也绝对通医理。
一个修行人连基本的保健常识都不懂、连基本的生理构造都不懂,怎么修道呢?过去的医学家,全部是通过修证以后,拿自己的身心来验证的。现在许多医学家都是通过书本来学的。
世界上第一本讲生理学的书,就是佛教里的《禅观正脉》;第一个讲生理学的人,就是悉达多,就是我们的佛祖!好多人还没听说过《禅观正脉》这本书,修“白骨观”的人,都是拿这本书作为依据的。
不通自己的生理,对方的功法你就不知道是能修还是不能修,还是能修到哪个程度。你如果懂得正常的生理,对方的功法一说出来,你就知道可练还是不可练、能够练到何种程度。
社会上流传那么多气功,你说都是谁创造的?都是那些气功大师创造的。为什么有的练了走火入魔、有的练了身体健康、有的练了没有反应?
你创立的功法符合人的生理构造,你越练身体越健康、身心越愉悦;如果违背了生理的构造,你一练就走火入魔!
我们生理的气血是前面往下降、背后往上升的,如果你创立的功法,也是使气血前面降,后面升,身心就不会出现极端、精神就不会错乱。反之,则容易出现问题。违背了生理气血的流向,你练得越多,精神错乱的越快、越严重!
可是往往违背了生理气血流向的功法,你一开始练,就感觉特别明显(也就是阻力特别大),你以为这个功法好、感应强!但是你练一段时间,精神就错乱了。你如果练的功法是顺着生理气血走向的,开始你感觉感应不强(没有阻力),但是练久了以后,感应就强了。
如果你练的功是让前面的气血往上升,后面的往下降,你一炼,感应就特别强,你会认为这个功法好,实际上是害人的,练久了以后,自己精神错乱了都不知道!
佛祖为什么发现了“吉祥卧”的好处呢?右侧卧,腿和膝盖都蜷起来,右手压在耳朵下面(师父示范:大拇指放在耳朵后边,手掌置耳前),你生理的气血整个都从背后往上延伸。即使你是在睡觉当中,生理还是处在一种功态里面!
虽然生理与修道没有绝对的关系,但是在最初起步、下手的时候,绝对是有直接关系的!你生理都降伏不了,怎么降伏自己的心态呢?要力气的时候,它没有力气;想要叫它安静的时候,它静不下来,为什么会这样呢?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!
我们大家都很虔诚,但是一个个都无明太重,所做的一切都是与道相违背。都想成佛,简直是妄谈哪!我们连最基本的福慧都不具备,哪里就能够开悟、成佛、了生死呢?看看我们在座的、一个个长得都是尖嘴猴腮、面黄肌瘦,哪有一个相貌饱满的?哪有一个像是大福大贵的人?
过去那些开悟的祖师,哪一个不是法相庄严、五官端正呢?五官端正的人,身心就容易健康,心态也全面,思想就不会走极端。五官偏激(长得古里古怪)的人,思想就偏激,容易走极端!
怎么能够达到身心平衡发展呢?一个得道的人,身心的阴阳都是处在一种饱和、平衡的状态、饱满的状态。绝对不会这一面多、那一面少,阴阳五行都达到了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。
而我们现在呢?六根天天在打架!古时候的禅师把它叫做“六龙争舞”。也就是说六条龙在争斗、舞蹈。怎么个争斗法呢?耳朵想听好听的话,眼睛又想看好看的东西,鼻子想闻好闻的气味,嘴巴想吃好吃的东西,我们的心理也有需要。
这样一来,六根门头各个大门都在不停地争着满足自己的嗜好,各取所需、各自争夺,所以六条龙每天昼夜六时都在争舞!搞得我们身心憔悴,身心的力量全部被它们消耗掉了,哪里还有多余的力量来修道呢?
为什么佛教用莲花来比喻修道者呢?大家只知道一半——莲花出污泥而不染。这种理解仅仅是一半,我们看到莲花开的时候,里面同时就有一个莲台,莲台里面有莲子,这叫做“因果同时、花果同时”。
还有一重意思是让我们观想莲花是怎么开的。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、营养、从莲花杆输送给莲花苞的话,莲花苞怎么开放呢?要想莲花开,必须要莲杆从莲藕里面把大量的能量输送给莲花苞,莲花苞才能够胀开!
如果莲杆的中间破了个口子,里面的浆液都从下面漏掉了,不往上供应了,或者供应不足了,莲花苞怎么能开放呢?莲花苞肯定是长得瘪瘪的,有可能还会干枯掉。
为什么有的念佛人,人家修到一定程度,牙齿本来已经掉了,而又长出新牙来了呢?因为牙齿是我们人体的骨髓长出来的,当人体精力充沛,输送到上面来了,就有理由重新长牙齿、长头发!
往往不懂修行的人,甚至包括我们出家人,都认为修行是迷信、不科学。科学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而宗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,一百多年的历史,怎么能够证明几千年的历史呢?所以科学永远证明不了宗教里的东西,宗教是超科学的。科学是通过仪器来测验,宗教是通过身心来验证、来修证的。
修到“功德圆满”,你就成就了。说得直白一点,你的福慧圆满了,你就开悟成佛了!这就叫做功德圆满了。你想开悟成佛,你的福慧不具足、不圆满,怎么会开悟呢?“心想事成”,正是因为你的福报、智慧圆满了,才能够心想事成、有想必能得!
世俗上能干大事业、有一番成就的人,哪一个是一副歪歪瘪瘪的长相?不都是五官端正、相貌堂堂?!古人讲:一官长好,十年好运。如果你五官都长好,有五十年好运!一官长好,就有十年的大运。
为什么佛有三十二相好呢?没有一相是缺漏的,全都是圆满的!都知道是无量劫慢慢修来的。他正是因为方方面面都具足了,这一世才能够做佛祖!我们虽然不想当“佛祖”,只想了生死,“了生死”,福慧也要具足。如果我们想成佛,就必须具备成佛的福慧;如果不想成佛,只想了生死,那么也要具备了生死的福慧!
从世间法讲,譬如你想当教授,你必须要达到教授的水平;你想当个高中生,高中生的水平你必须要达到。道理是一样的!可是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具备,仅仅具备信仰,信仰能代表什么?什么也代表不了。
我可以告诉大家,信仰保证不了你了生死。我信仰发财好,有钱是万能的!可是我口袋里空空的,你们说有用吗?能把外面的东西买回来吗?只能等到口袋里有了钱,才能把外面的东西买回来。
为什么我讲:“信,必须深信;行,必须力行”呢?因为信和行必须同行并进,就如同左脚和右脚的关系。古时候祖师们讲“信、愿、行”,他并没有说只“信”就够了,或者只“行”、只发愿就够了。
我不知道大家成天打坐,都坐在那里想什么?要“正思维”啊,你在那里想佛理佛法,这就叫做正思维。不是不允许大家想,而是不要大家想那些歪门邪道、跟修道没有关系的事情。你打坐时正思维,就是处在定中。你一心一意地想这些,与你一心一意地念佛有什么区别呢?跟你一心一意地诵经又有什么区别呢?丝毫没有区别!
许多人认为,只有诵经才叫做修行。你诵经,是为了通过这个手段达到一心不乱,你如果坐在这个地方一心一意地想这个佛法、佛理,也是一心不乱。为什么都在这里胡思乱想、不去抓住一件事情专心致志地想进去呢?
你参一个话头是在做一件事情,你诵经也是在做一件事情,你观想也是在做一件事情,既然都是在做一件事情,此事情与彼事情有什么区别呢?
古时候有一些祖师讲:把念头转一转,从这个念头转到那个念头上才叫做修道,从这个行业转到那个行业上,才是修道。这些都是邪见,这些都是没开悟的祖师说的,一个开悟、得道的祖师,绝对不会这样说。
当下就是在修道,不管你是哪行哪业,你只要是一心一意做你当下这件事情、做你当下这个行业,本身就是在道中。你这一转念头,就是头上安头!
你本来在一心一意诵经,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——“我要一心一意来拜佛”?你本来一心一意在参话头,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——“我要一心一意观想”?前面已经是一心一意了,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,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达到一心一意呢?当下那一念,本身就是道了,怎么还需要转呢?“当下是道何来转?有转更是头安头”!
我今天走过流通处时,听到道福说道惠:“唉!你整天(在流通处)…
《降伏其心 二 身心双修方为究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