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心雙修方爲究竟
《楞嚴經》上面講:“漏盡不通(即淫欲不斷),修禅定者,如蒸沙石,欲其成飯,經百千劫,只名熱沙。”蒸沙怎麼可以成飯呢?你的原料就不是成飯的原料!
※ 好多人都是兩眼黯淡無光、沒有神,一看就是精、氣、神不足。力量到哪裏去了?從六根漏掉了。都說“打通任、督二脈”,你憑什麼來打通任、督二脈呢?用什麼來打通呢?說開悟是“悟”到的,那些理論確實可以用心理去悟,那些功夫不是通過生理、心理修出來的嗎?功夫難道是悟的嗎?思想境界是“悟”出來的,功夫是修出來的。
※ 打坐爲什麼要用一個蒲團呢?而且後面還要墊高一點,因爲平的座,腰背容易駝下去,如果後面高、前面低的坐姿,腰杆自然能夠挺起來。而且後面坐高了,重量就會落在兩個膝蓋上,尾巴骨就容易懸空,中心就跑到前面來了。
這是幾千年來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!有些規矩可以改,有些功法上的東西絲毫都不能改,改一點全盤都是錯誤的!
記得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:兩位尊者,一個看到另一個洗短褲時,上面有遺精,他就說:一個得道的阿羅漢,不應該有這種現象,另一個說這是生理上的問題,和開悟沒有關系。
然後他們兩個去問佛陀,佛陀笑而不答。停了幾分鍾後,佛說:“證得”不僅僅是心理上的,而且也有生理上的。既然是身心都證道了,就不應該有這些凡夫的現象出現。只有凡人,才有這些現象,聖人是沒有這些現象的。
有些人認爲學佛跟生理沒有關系,一談到生理,他認爲是亵渎自己的信仰。如果一個修行人不懂生理與修道的關系,你想開悟成佛絕對不可能!沒這麼一說的。過去每一位成就的人,都是一位生理學家,甚至是一位醫學家。他即便是不通醫術,也絕對通醫理。
一個修行人連基本的保健常識都不懂、連基本的生理構造都不懂,怎麼修道呢?過去的醫學家,全部是通過修證以後,拿自己的身心來驗證的。現在許多醫學家都是通過書本來學的。
世界上第一本講生理學的書,就是佛教裏的《禅觀正脈》;第一個講生理學的人,就是悉達多,就是我們的佛祖!好多人還沒聽說過《禅觀正脈》這本書,修“白骨觀”的人,都是拿這本書作爲依據的。
不通自己的生理,對方的功法你就不知道是能修還是不能修,還是能修到哪個程度。你如果懂得正常的生理,對方的功法一說出來,你就知道可練還是不可練、能夠練到何種程度。
社會上流傳那麼多氣功,你說都是誰創造的?都是那些氣功大師創造的。爲什麼有的練了走火入魔、有的練了身體健康、有的練了沒有反應?
你創立的功法符合人的生理構造,你越練身體越健康、身心越愉悅;如果違背了生理的構造,你一練就走火入魔!
我們生理的氣血是前面往下降、背後往上升的,如果你創立的功法,也是使氣血前面降,後面升,身心就不會出現極端、精神就不會錯亂。反之,則容易出現問題。違背了生理氣血的流向,你練得越多,精神錯亂的越快、越嚴重!
可是往往違背了生理氣血流向的功法,你一開始練,就感覺特別明顯(也就是阻力特別大),你以爲這個功法好、感應強!但是你練一段時間,精神就錯亂了。你如果練的功法是順著生理氣血走向的,開始你感覺感應不強(沒有阻力),但是練久了以後,感應就強了。
如果你練的功是讓前面的氣血往上升,後面的往下降,你一煉,感應就特別強,你會認爲這個功法好,實際上是害人的,練久了以後,自己精神錯亂了都不知道!
佛祖爲什麼發現了“吉祥臥”的好處呢?右側臥,腿和膝蓋都蜷起來,右手壓在耳朵下面(師父示範:大拇指放在耳朵後邊,手掌置耳前),你生理的氣血整個都從背後往上延伸。即使你是在睡覺當中,生理還是處在一種功態裏面!
雖然生理與修道沒有絕對的關系,但是在最初起步、下手的時候,絕對是有直接關系的!你生理都降伏不了,怎麼降伏自己的心態呢?要力氣的時候,它沒有力氣;想要叫它安靜的時候,它靜不下來,爲什麼會這樣呢?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!
我們大家都很虔誠,但是一個個都無明太重,所做的一切都是與道相違背。都想成佛,簡直是妄談哪!我們連最基本的福慧都不具備,哪裏就能夠開悟、成佛、了生死呢?看看我們在座的、一個個長得都是尖嘴猴腮、面黃肌瘦,哪有一個相貌飽滿的?哪有一個像是大福大貴的人?
過去那些開悟的祖師,哪一個不是法相莊嚴、五官端正呢?五官端正的人,身心就容易健康,心態也全面,思想就不會走極端。五官偏激(長得古裏古怪)的人,思想就偏激,容易走極端!
怎麼能夠達到身心平衡發展呢?一個得道的人,身心的陰陽都是處在一種飽和、平衡的狀態、飽滿的狀態。絕對不會這一面多、那一面少,陰陽五行都達到了一種協調統一的狀態。
而我們現在呢?六根天天在打架!古時候的禅師把它叫做“六龍爭舞”。也就是說六條龍在爭鬥、舞蹈。怎麼個爭鬥法呢?耳朵想聽好聽的話,眼睛又想看好看的東西,鼻子想聞好聞的氣味,嘴巴想吃好吃的東西,我們的心理也有需要。
這樣一來,六根門頭各個大門都在不停地爭著滿足自己的嗜好,各取所需、各自爭奪,所以六條龍每天晝夜六時都在爭舞!搞得我們身心憔悴,身心的力量全部被它們消耗掉了,哪裏還有多余的力量來修道呢?
爲什麼佛教用蓮花來比喻修道者呢?大家只知道一半——蓮花出汙泥而不染。這種理解僅僅是一半,我們看到蓮花開的時候,裏面同時就有一個蓮臺,蓮臺裏面有蓮子,這叫做“因果同時、花果同時”。
還有一重意思是讓我們觀想蓮花是怎麼開的。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、營養、從蓮花杆輸送給蓮花苞的話,蓮花苞怎麼開放呢?要想蓮花開,必須要蓮杆從蓮藕裏面把大量的能量輸送給蓮花苞,蓮花苞才能夠脹開!
如果蓮杆的中間破了個口子,裏面的漿液都從下面漏掉了,不往上供應了,或者供應不足了,蓮花苞怎麼能開放呢?蓮花苞肯定是長得癟癟的,有可能還會幹枯掉。
爲什麼有的念佛人,人家修到一定程度,牙齒本來已經掉了,而又長出新牙來了呢?因爲牙齒是我們人體的骨髓長出來的,當人體精力充沛,輸送到上面來了,就有理由重新長牙齒、長頭發!
往往不懂修行的人,甚至包括我們出家人,都認爲修行是迷信、不科學。科學僅有一百多年的曆史,而宗教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,一百多年的曆史,怎麼能夠證明幾千年的曆史呢?所以科學永遠證明不了宗教裏的東西,宗教是超科學的。科學是通過儀器來測驗,宗教是通過身心來驗證、來修證的。
修到“功德圓滿”,你就成就了。說得直白一點,你的福慧圓滿了,你就開悟成佛了!這就叫做功德圓滿了。你想開悟成佛,你的福慧不具足、不圓滿,怎麼會開悟呢?“心想事成”,正是因爲你的福報、智慧圓滿了,才能夠心想事成、有想必能得!
世俗上能幹大事業、有一番成就的人,哪一個是一副歪歪癟癟的長相?不都是五官端正、相貌堂堂?!古人講:一官長好,十年好運。如果你五官都長好,有五十年好運!一官長好,就有十年的大運。
爲什麼佛有叁十二相好呢?沒有一相是缺漏的,全都是圓滿的!都知道是無量劫慢慢修來的。他正是因爲方方面面都具足了,這一世才能夠做佛祖!我們雖然不想當“佛祖”,只想了生死,“了生死”,福慧也要具足。如果我們想成佛,就必須具備成佛的福慧;如果不想成佛,只想了生死,那麼也要具備了生死的福慧!
從世間法講,譬如你想當教授,你必須要達到教授的水平;你想當個高中生,高中生的水平你必須要達到。道理是一樣的!可是我們現在什麼都不具備,僅僅具備信仰,信仰能代表什麼?什麼也代表不了。
我可以告訴大家,信仰保證不了你了生死。我信仰發財好,有錢是萬能的!可是我口袋裏空空的,你們說有用嗎?能把外面的東西買回來嗎?只能等到口袋裏有了錢,才能把外面的東西買回來。
爲什麼我講:“信,必須深信;行,必須力行”呢?因爲信和行必須同行並進,就如同左腳和右腳的關系。古時候祖師們講“信、願、行”,他並沒有說只“信”就夠了,或者只“行”、只發願就夠了。
我不知道大家成天打坐,都坐在那裏想什麼?要“正思維”啊,你在那裏想佛理佛法,這就叫做正思維。不是不允許大家想,而是不要大家想那些歪門邪道、跟修道沒有關系的事情。你打坐時正思維,就是處在定中。你一心一意地想這些,與你一心一意地念佛有什麼區別呢?跟你一心一意地誦經又有什麼區別呢?絲毫沒有區別!
許多人認爲,只有誦經才叫做修行。你誦經,是爲了通過這個手段達到一心不亂,你如果坐在這個地方一心一意地想這個佛法、佛理,也是一心不亂。爲什麼都在這裏胡思亂想、不去抓住一件事情專心致志地想進去呢?
你參一個話頭是在做一件事情,你誦經也是在做一件事情,你觀想也是在做一件事情,既然都是在做一件事情,此事情與彼事情有什麼區別呢?
古時候有一些祖師講:把念頭轉一轉,從這個念頭轉到那個念頭上才叫做修道,從這個行業轉到那個行業上,才是修道。這些都是邪見,這些都是沒開悟的祖師說的,一個開悟、得道的祖師,絕對不會這樣說。
當下就是在修道,不管你是哪行哪業,你只要是一心一意做你當下這件事情、做你當下這個行業,本身就是在道中。你這一轉念頭,就是頭上安頭!
你本來在一心一意誦經,爲什麼還要轉個念頭——“我要一心一意來拜佛”?你本來一心一意在參話頭,爲什麼還要轉個念頭——“我要一心一意觀想”?前面已經是一心一意了,爲什麼還要轉個念頭,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達到一心一意呢?當下那一念,本身就是道了,怎麼還需要轉呢?“當下是道何來轉?有轉更是頭安頭”!
我今天走過流通處時,聽到道福說道惠:“唉!你整天(在流通處)…
《降伏其心 二 身心雙修方爲究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