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降伏其心 二 身心雙修方爲究竟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和人打交道、和人接觸,了生死沒希望、沒有把握呀!”他認爲他不和人接觸、不和事接觸,躲在淨業洞下邊那個小屋子裏面,一個人修道能了生死!別說不能了生死,就是能了生死,也只能了一個分段生死,也就是小乘羅漢的果位。

  何爲“羅漢”呢?羅漢就是天塌下來也不關我的事!人死光了也不關我的事!我只管打我的坐、念我的佛。他的思想境界就像一棵長在花盆裏的花木一樣,永遠長不成一棵大樹。無論你怎麼施肥、怎麼精心管理,它也長不成大樹。因爲它受花盆的束縛、隔離和限製。也就是說受它自己思想境界的框框限製。

  它什麼時候把花盆打爛、跳出花盆、栽到大地裏面去,幾年的時間,它就可以長成參天大樹。而菩薩的境界是一開始就栽到大地上,你隨便地修一修、弄一弄,它就比你花盆裏的長得大。

  你別看它現在長得慢,但是它發展空間大,它早晚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!而這個花盆裏面的花木,一百年它還是個盆景,長不成大樹。所以菩薩他不會躲起來獨自一個人修,他每天和衆生打成一片、和事情打成一片,他就是借助于這個事情來鍛煉自己的心態。

  羅漢呢?他不敢接觸人,不敢借助人、事來鍛煉自己。因爲他一接觸人、事,他就迷失方向了,就被境所轉了,他只能夠通過環境把自己的六根切斷掉。但是一遇到合適的環境,他的六根就又複活了!

  人哪,越不鍛煉越笨!工作能力不就是慢慢鍛煉出來的嗎?口才也是鍛煉出來的、膽量也是鍛煉出來的。“功德圓滿”,不是說你坐在這裏功德福報就能夠圓滿的,是要靠出去行願的!

  大家都知道福報是修來的,怎麼修來的?是靠打坐修來的嗎?打坐叫做修“定”,充其量能修出點“慧”,修福報可不是通過盤腿修出來的!

  我們連最基本的福慧資糧都不具備,可是我們的欲望卻膨脹到了極點!都想了生死、成佛,想起來簡直都可笑!《彌陀經》上明明講往生極樂世界,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!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懂得一點相學、命學,你看那些福貴的人,哪有一個是尖嘴猴腮的?哪一個是嘴歪眼斜的?

  我們這裏的修行人,你說他是處在定中吧,他又不像;你看他的眼神是那麼散亂、呆滯,說他是處在慧中吧,也不像。一個個傻乎乎的,給人的錯覺就像是處在定中一樣,你喊他,他也聽不見!

  看看我們這裏的修行人,一個比一個傻,就像是沒睡好覺、剛剛醒來一樣,好像還在雲裏霧裏一樣!所以來了幾個居士笑話我們這裏的修行人:“一個個都處在大定當中”!你喊他好幾遍,他“啊——?”一聲,你那裏急得要死,他沒反應。一錘子打在肚子上,也打不出個屁來!

  本來都是叁十幾歲的人,走起路來顛兒、顛兒的像八十歲要死的人一樣。不知道身心的這股力量到哪裏去了?還不如那些婦女們,她們要體力有體力、要魄力有魄力、要膽量有膽量,要什麼有什麼(師父是在罵身邊的弟子)。

  一個修行人就是一個“百寶藏”,什麼都有,要什麼有什麼!別看我們是一個出家人,社會上的人會幹的,我們一樣要會幹。社會上人不會的,我們也要會。他會的,我們不但會,還要比他精,才能夠當“師父”。否則的話,你就稱不上“師父”!你可以不做,但你必須具備做的能力。

  實際上許多東西是屬于基本常識,是不需要人教的,本來通過看一看、觀察一下,放在內心裏一琢磨就知道怎樣做、就做對了。可是偏偏有些人,你怎麼教都教不會!

  ※ 何爲“止”?止是把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,不知道外境,這叫做止。修止是爲了生定。譬如說當一個人止在定中的時候,外面環境的變化(如一些聲、色的變化),他都感受不到。散亂的人,通過修“止”才能對治。

  修“觀”的人呢?是身心隨著境界進去,境界到哪裏,他的身心也到哪裏,境界結束了,他的身心也從境界裏面出來了。也就是說“止”不隨境,“觀”是隨境。一個是跳進去,一個是不跳進去。“觀”是爲了開發自己的智慧,如果你不跳進去,站到岸上,身心不進去感受,慧就不會出現。

  你們現在是需要“止”呢?還是需要“觀”呢?實際上“止”與“觀”根本不能分開。譬如說“觀”,你跳進去與境界打成一片,但你沒有“止”的功夫,就又跑掉了、走神了、分心了,又和境界銜接不上了;你說“止”,你沒有慧的力量(即沒有“觀”的力量),你也止不進去。

  並不是像有些法師說的,止和觀是沒有連帶關系的。根本不能分開,一分開,“止”也修不起來,“觀”也修不起來。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:“打坐腿麻是什麼原因?你們大家去分析。”如果你的散亂心很強。我說完了以後,你又走神了,又去考慮明天要幹什麼活了。思想就沒有集中在我說的這個問題上,你怎麼能夠得到答案呢?怎麼能夠明白打坐腿痛、腿麻是什麼原因呢?

  只有在不“走神”的情況下,把你的思想集中在我提的這個問題上,你才能夠很快有了答案。你不僅止在這個問題上,你還要分析,“分析”就是觀。所以說止與觀是分不開的。光“止”無“觀”(沒有去分析),就不會有答案。

  我們這裏有好幾個人,沒事的時候還看不出他的“沒反應”,一有事,跟他說個事情的時候,他兩眼就呆滯了、不動了、沒反應了,腦袋空白了!你說他是“止”在這個問題上了,他又不是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他這是走神了,還不是走神,他這是禅宗裏面講的意識流斷掉了。意識像流水一樣不斷,可它突然不流了,中間斷流了。他“止”也止不起來,當然也就“觀”不起來了!

  聰慧的人啊,意識流永遠不會停止的。那麼你們會說:意識流不停止怎麼入定呢?難道說入定的人意識流就斷停了?

  這理講的“意識”,一個是指第六意識,一個是指真意,即真心,這個地方大家要搞清楚。實際上第六意識也是真意的一個影子。由第六意識逐漸滲透,才能夠達到真意。就像土地上面有一層皮,逐漸、逐漸往下挖,才能夠找到地下的寶藏。我們經常聽說“由定入慧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如果你的思想很散亂,不能定在這個問題上一直追究下去的話,你的問題就解答不出來;要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,你的身心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、都住在這個問題上,很快這個問題就剖析出來,得到答案了。你集中不到這個問題上,走神了,哪裏會有答案出現呢?所以說,“慧”也就不會出來。

  “學佛”?都是唱高調!打坐幹什麼呢?人坐在洞裏面,魂早就跑掉了!你這樣修100年、修100世,也沒有用,最後都成了孤魂野鬼了!

  你自己主宰不了身心、做不了身心的主,你怎麼能夠往生西方呢?你不想散亂,它偏偏要散亂。那麼你臨終的時候,還是這個樣子,你不想散亂,它還是散亂了,神識走掉了。走到哪兒去了?飄到虛空中去了,飄到地獄裏面去了,飄到六道裏面去了,所以就成了孤魂野鬼了。

  相反,你如果能夠做得了你思想的主,我一心不亂、堅定不移、要到哪裏就到哪裏,沒有第二個念頭出現,想到哪裏,就能到哪裏!

  四禅當中,每一禅都有不同層次的“止”與“觀”。初禅有初禅的止、觀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都有止、觀。有的人已經是個苗子了,他雖然還沒有初禅,也沒有二禅,但是他的心態還是比較好的。

  剛才講到修到初禅的人,就已經遠離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了,這裏並不是說沒有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他只是比較微細。雖然他沒有初禅,但他接近初禅。

  貪、嗔、癡猶如毒藥,不僅會毒害別人,而且首先毒害的是你自己。這就是通常所講的氣氛傳染(也就是所謂的磁場傳染)。你有貪、嗔、癡,氣氛不好,能夠傳染別人,但首先是你自己受害、自己受用。

  如果你和一個貪、嗔、癡比較輕的人在一起,就會感覺到他散發出的氣氛特別好,很柔和、很清靜。如果說今天這個人情緒很不好、嗔恨心很大,你一走近他身邊,他所散發出來的氣氛你就感受到了。你越放松、越安靜,你這種敏感度就越強。

  爲什麼有錢的人、有地位的人、修行好的人,能遇到好師父,我們就沒有遇到好師父?爲什麼人家能找到一座好廟子,我們就沒有找到一座好廟子?

  仔細分析以後,最後歸根結底還說他很幸運、福報大。沒錯!就是人家運氣好、福報大,才能夠找到一個好廟子去出家,才能夠找到好師父,才能夠找到明師,才能夠找到好環境。你沒福報,你要什麼沒什麼!

  你不承認命運不行。不承認,說明你沒有智慧、沒有通過觀察。你觀察了以後,你不得不承認福報是真實不虛的。福報從哪裏來?大家都知道福報是從布施錢財中得來的。實際上修行最容易的,就是福報的獲取。最容易修的就是布施。譬如說今天晚上你來聽法了,你就有了一份福報;明天有人罵你了,你退讓一步、沒有還口,你又有了一份福報。別人都不去刷廁所,你去刷了,你又有了一份福報;好多人去打飯,你退到一邊,讓別人先打,你又有了一份福報;別人隨地吐痰,你不隨地吐痰,你又有了一份福報。所以佛祖把“六度萬行”中的布施擺在第一位!

  要想功德圓滿,惟一下手的地方就是布施,布施也是最容易修的。除此之外,絕無第二條路可走!別人看見你把臉拉下來,你對他笑笑,把微笑布施給他;別人恨你,你不恨他,這又是布施,福報又有了!學佛修道的人,不相信這個道理,你永遠修不上去!

  學佛是從自身做起,不看別人。“布施”是最容易修的,也是最難修的。我們雖然懂得修布施的方法、道理,具體做起來卻很難做到。

  譬如說你罵我,我不還口,這就是布施。我把自己布施給你,讓你罵我。但是往往很難做到,都是你罵我一句,我就要罵你兩句,你瞪我一眼,我要瞪你十眼!你如果把布施修好了,後面的持戒、忍辱、智慧、精進、禅定,輕而易舉就能做到!之所以我們的戒律很難做到,就是“布施”這一法沒有修好。

  修“布施”,修到最高的境界就是“無我”,無我就是與諸佛、與宇宙同一體。僅僅通過布施這個法門,就能夠達到無相叁昧,就能夠成就自己的法、報、化叁身!還求什麼明師、求什麼法?“布施”就是一個最完整的法門!

  聽開示以後,要有所感悟、要有自己的思想。如果說沒有感受、沒有思想,那就說明你沒聽懂。如果真的聽懂了,就有心得體會。不能都傻呵呵的、誰也不懂,下一次叫大家講,誰都講不出來。

  我和你一起走路,你不跟我搶,讓我走在前面;走到門邊,你趕快先去把門推開;兩個人一起打飯,你把鏟子給我,讓我先打,這些都是布施,這需要什麼智慧呢?不需要智慧呀!這都是常識,都應該懂。

  

  

《降伏其心 二 身心雙修方爲究竟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