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和人打交道、和人接触,了生死没希望、没有把握呀!”他认为他不和人接触、不和事接触,躲在净业洞下边那个小屋子里面,一个人修道能了生死!别说不能了生死,就是能了生死,也只能了一个分段生死,也就是小乘罗汉的果位。
何为“罗汉”呢?罗汉就是天塌下来也不关我的事!人死光了也不关我的事!我只管打我的坐、念我的佛。他的思想境界就像一棵长在花盆里的花木一样,永远长不成一棵大树。无论你怎么施肥、怎么精心管理,它也长不成大树。因为它受花盆的束缚、隔离和限制。也就是说受它自己思想境界的框框限制。
它什么时候把花盆打烂、跳出花盆、栽到大地里面去,几年的时间,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。而菩萨的境界是一开始就栽到大地上,你随便地修一修、弄一弄,它就比你花盆里的长得大。
你别看它现在长得慢,但是它发展空间大,它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!而这个花盆里面的花木,一百年它还是个盆景,长不成大树。所以菩萨他不会躲起来独自一个人修,他每天和众生打成一片、和事情打成一片,他就是借助于这个事情来锻炼自己的心态。
罗汉呢?他不敢接触人,不敢借助人、事来锻炼自己。因为他一接触人、事,他就迷失方向了,就被境所转了,他只能够通过环境把自己的六根切断掉。但是一遇到合适的环境,他的六根就又复活了!
人哪,越不锻炼越笨!工作能力不就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吗?口才也是锻炼出来的、胆量也是锻炼出来的。“功德圆满”,不是说你坐在这里功德福报就能够圆满的,是要靠出去行愿的!
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修来的,怎么修来的?是靠打坐修来的吗?打坐叫做修“定”,充其量能修出点“慧”,修福报可不是通过盘腿修出来的!
我们连最基本的福慧资粮都不具备,可是我们的欲望却膨胀到了极点!都想了生死、成佛,想起来简直都可笑!《弥陀经》上明明讲往生极乐世界,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!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懂得一点相学、命学,你看那些福贵的人,哪有一个是尖嘴猴腮的?哪一个是嘴歪眼斜的?
我们这里的修行人,你说他是处在定中吧,他又不像;你看他的眼神是那么散乱、呆滞,说他是处在慧中吧,也不像。一个个傻乎乎的,给人的错觉就像是处在定中一样,你喊他,他也听不见!
看看我们这里的修行人,一个比一个傻,就像是没睡好觉、刚刚醒来一样,好像还在云里雾里一样!所以来了几个居士笑话我们这里的修行人:“一个个都处在大定当中”!你喊他好几遍,他“啊——?”一声,你那里急得要死,他没反应。一锤子打在肚子上,也打不出个屁来!
本来都是三十几岁的人,走起路来颠儿、颠儿的像八十岁要死的人一样。不知道身心的这股力量到哪里去了?还不如那些妇女们,她们要体力有体力、要魄力有魄力、要胆量有胆量,要什么有什么(师父是在骂身边的弟子)。
一个修行人就是一个“百宝藏”,什么都有,要什么有什么!别看我们是一个出家人,社会上的人会干的,我们一样要会干。社会上人不会的,我们也要会。他会的,我们不但会,还要比他精,才能够当“师父”。否则的话,你就称不上“师父”!你可以不做,但你必须具备做的能力。
实际上许多东西是属于基本常识,是不需要人教的,本来通过看一看、观察一下,放在内心里一琢磨就知道怎样做、就做对了。可是偏偏有些人,你怎么教都教不会!
※ 何为“止”?止是把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,不知道外境,这叫做止。修止是为了生定。譬如说当一个人止在定中的时候,外面环境的变化(如一些声、色的变化),他都感受不到。散乱的人,通过修“止”才能对治。
修“观”的人呢?是身心随着境界进去,境界到哪里,他的身心也到哪里,境界结束了,他的身心也从境界里面出来了。也就是说“止”不随境,“观”是随境。一个是跳进去,一个是不跳进去。“观”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智慧,如果你不跳进去,站到岸上,身心不进去感受,慧就不会出现。
你们现在是需要“止”呢?还是需要“观”呢?实际上“止”与“观”根本不能分开。譬如说“观”,你跳进去与境界打成一片,但你没有“止”的功夫,就又跑掉了、走神了、分心了,又和境界衔接不上了;你说“止”,你没有慧的力量(即没有“观”的力量),你也止不进去。
并不是像有些法师说的,止和观是没有连带关系的。根本不能分开,一分开,“止”也修不起来,“观”也修不起来。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:“打坐腿麻是什么原因?你们大家去分析。”如果你的散乱心很强。我说完了以后,你又走神了,又去考虑明天要干什么活了。思想就没有集中在我说的这个问题上,你怎么能够得到答案呢?怎么能够明白打坐腿痛、腿麻是什么原因呢?
只有在不“走神”的情况下,把你的思想集中在我提的这个问题上,你才能够很快有了答案。你不仅止在这个问题上,你还要分析,“分析”就是观。所以说止与观是分不开的。光“止”无“观”(没有去分析),就不会有答案。
我们这里有好几个人,没事的时候还看不出他的“没反应”,一有事,跟他说个事情的时候,他两眼就呆滞了、不动了、没反应了,脑袋空白了!你说他是“止”在这个问题上了,他又不是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他这是走神了,还不是走神,他这是禅宗里面讲的意识流断掉了。意识像流水一样不断,可它突然不流了,中间断流了。他“止”也止不起来,当然也就“观”不起来了!
聪慧的人啊,意识流永远不会停止的。那么你们会说:意识流不停止怎么入定呢?难道说入定的人意识流就断停了?
这理讲的“意识”,一个是指第六意识,一个是指真意,即真心,这个地方大家要搞清楚。实际上第六意识也是真意的一个影子。由第六意识逐渐渗透,才能够达到真意。就像土地上面有一层皮,逐渐、逐渐往下挖,才能够找到地下的宝藏。我们经常听说“由定入慧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如果你的思想很散乱,不能定在这个问题上一直追究下去的话,你的问题就解答不出来;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,你的身心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、都住在这个问题上,很快这个问题就剖析出来,得到答案了。你集中不到这个问题上,走神了,哪里会有答案出现呢?所以说,“慧”也就不会出来。
“学佛”?都是唱高调!打坐干什么呢?人坐在洞里面,魂早就跑掉了!你这样修100年、修100世,也没有用,最后都成了孤魂野鬼了!
你自己主宰不了身心、做不了身心的主,你怎么能够往生西方呢?你不想散乱,它偏偏要散乱。那么你临终的时候,还是这个样子,你不想散乱,它还是散乱了,神识走掉了。走到哪儿去了?飘到虚空中去了,飘到地狱里面去了,飘到六道里面去了,所以就成了孤魂野鬼了。
相反,你如果能够做得了你思想的主,我一心不乱、坚定不移、要到哪里就到哪里,没有第二个念头出现,想到哪里,就能到哪里!
四禅当中,每一禅都有不同层次的“止”与“观”。初禅有初禅的止、观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都有止、观。有的人已经是个苗子了,他虽然还没有初禅,也没有二禅,但是他的心态还是比较好的。
刚才讲到修到初禅的人,就已经远离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了,这里并不是说没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他只是比较微细。虽然他没有初禅,但他接近初禅。
贪、嗔、痴犹如毒药,不仅会毒害别人,而且首先毒害的是你自己。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气氛传染(也就是所谓的磁场传染)。你有贪、嗔、痴,气氛不好,能够传染别人,但首先是你自己受害、自己受用。
如果你和一个贪、嗔、痴比较轻的人在一起,就会感觉到他散发出的气氛特别好,很柔和、很清静。如果说今天这个人情绪很不好、嗔恨心很大,你一走近他身边,他所散发出来的气氛你就感受到了。你越放松、越安静,你这种敏感度就越强。
为什么有钱的人、有地位的人、修行好的人,能遇到好师父,我们就没有遇到好师父?为什么人家能找到一座好庙子,我们就没有找到一座好庙子?
仔细分析以后,最后归根结底还说他很幸运、福报大。没错!就是人家运气好、福报大,才能够找到一个好庙子去出家,才能够找到好师父,才能够找到明师,才能够找到好环境。你没福报,你要什么没什么!
你不承认命运不行。不承认,说明你没有智慧、没有通过观察。你观察了以后,你不得不承认福报是真实不虚的。福报从哪里来?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从布施钱财中得来的。实际上修行最容易的,就是福报的获取。最容易修的就是布施。譬如说今天晚上你来听法了,你就有了一份福报;明天有人骂你了,你退让一步、没有还口,你又有了一份福报。别人都不去刷厕所,你去刷了,你又有了一份福报;好多人去打饭,你退到一边,让别人先打,你又有了一份福报;别人随地吐痰,你不随地吐痰,你又有了一份福报。所以佛祖把“六度万行”中的布施摆在第一位!
要想功德圆满,惟一下手的地方就是布施,布施也是最容易修的。除此之外,绝无第二条路可走!别人看见你把脸拉下来,你对他笑笑,把微笑布施给他;别人恨你,你不恨他,这又是布施,福报又有了!学佛修道的人,不相信这个道理,你永远修不上去!
学佛是从自身做起,不看别人。“布施”是最容易修的,也是最难修的。我们虽然懂得修布施的方法、道理,具体做起来却很难做到。
譬如说你骂我,我不还口,这就是布施。我把自己布施给你,让你骂我。但是往往很难做到,都是你骂我一句,我就要骂你两句,你瞪我一眼,我要瞪你十眼!你如果把布施修好了,后面的持戒、忍辱、智慧、精进、禅定,轻而易举就能做到!之所以我们的戒律很难做到,就是“布施”这一法没有修好。
修“布施”,修到最高的境界就是“无我”,无我就是与诸佛、与宇宙同一体。仅仅通过布施这个法门,就能够达到无相三昧,就能够成就自己的法、报、化三身!还求什么明师、求什么法?“布施”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法门!
听开示以后,要有所感悟、要有自己的思想。如果说没有感受、没有思想,那就说明你没听懂。如果真的听懂了,就有心得体会。不能都傻呵呵的、谁也不懂,下一次叫大家讲,谁都讲不出来。
我和你一起走路,你不跟我抢,让我走在前面;走到门边,你赶快先去把门推开;两个人一起打饭,你把铲子给我,让我先打,这些都是布施,这需要什么智慧呢?不需要智慧呀!这都是常识,都应该懂。
《降伏其心 二 身心双修方为究竟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