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的四个阶段
修道之人,未明心,皆是盲修,未见性,皆是瞎炼。如此说来,我们在座的人都是在盲修瞎炼!明心的人即是“开眼”的人,见性的人才是修炼的人。
“心”是“明”,“性”是“见”;未明心,何以见性?为什么古时候的祖师不说“明性见心”呢?大家平时在静坐的时候,是否参究过这个话题呢?既然都是在盲修瞎炼,那么我们知道都是背道而驰。
有的人说:这一世成就不了,先种下一颗种子,待来世成就。在这里我可以大胆地告诉大家一句:你没有明心见性,连这个种子都没法种进去!既然种子没种进去,来世又怎么可能接着修行呢?
我们大家这一世能够闻到佛法,又能够修行,实际上在以前的某一世,早已经把种子给种进去了!意思是说我们大家在某一世早已经明心了。如果没有明心,种子是种不进去的。既然种子没有种进去,那么来世就不能够受用。这一世我们能够受用,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已经在发芽了!
我们大家曾经明心过,为什么现在又迷失了呢?为什么还没有脱离贪、嗔、痴呢?明心见性的人,贪、嗔、痴并非彻底地修干净了。他一样会有贪、嗔、痴,只不过是很微细而已。再重复一遍:明心见性的人,仍然有贪、嗔、痴,只是他做得了主,当贪、嗔、痴出现的时候,他马上能够觉察到,不跟随贪、嗔、痴走下去。
我们之所以被贪、嗔、痴所转,是因为我们觉察不到贪、嗔、痴的存在。往往在事情过后才醒悟过来。古人讲得好:明心见性了以后,才是慧眼开,这个时候,才是真正地在修炼!
实际上古人把“明心”列在“修”的层次、把“见性”列到“炼”的层次,修与炼、明心与见性之间,它们还有很远的距离。如果大家不把“本来面目”修出来,你又如何去训练那个本来面目呢?所谓的“先修后炼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如果大家说:我炼的是这颗心!我问你,你见到了这颗心了没有?你肯定会说:没见到!既然没见到,又如何炼这颗心呢?你训练这匹野马,首先要找到这匹野马。
实际上我们现在还处在修这颗心的阶段,你什么时候把它修出来了,见到它了,才知道如何正确、有把握地炼这颗心。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缺点,又如何避免自己的缺点呢?
道教里面通常不讲“修炼”,讲“修养”。实际上与佛家讲的“修炼”是一个意思。“修”是找到它,“炼”是如何掌握、运用它。道教里面讲“养”,也还是要把它修出来、抓住了它以后,慢慢培养它。为什么要培养它呢?还是为了让它起大用,也即是佛门里讲的“生妙用”。
为什么那么多学佛的人智慧不开、做人做事一塌糊涂呢?就是因为没有把它修出来,更没有把它掌握在手中、会去运用它。需要智慧的时候,它不出来;不需要无明的时候,它跑出来了!所以我们会迷失方向、会把握不住自己。
大家听了这一段谈话,是否会对自己多年的修行感到好笑呢?甚至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,有的学佛二十几年了,都是处在盲修瞎炼的阶段!都是这样,我怎么教大家学佛呢?怎么教大家炼这颗心呢?
大家往往误以为烧烧香、拜拜佛、就是在修炼,实际上大家做的这些都与道不相干。想了脱生死,必须明心见性!
很多学佛的人开口闭口都想“了脱生死”!都是处在盲修瞎炼的阶段,怎么能够了脱生死呢?你怎么“了”?怎么脱离六道?因果了不了,无法脱离六道。也就是说,六道解脱不了。
大家是否考虑过、参悟过?你要了脱的是什么呢?读了一些佛学知识,都知道要“了脱生死”。为什么会生呢?妄心未死故能生;为什么会死呢?三界五行未跳出,故会死。
有一句话,我曾经讲过好多次:“你诵经、拜佛、观想、持咒,不把这个力量渗透到阿赖耶识里面去,丝毫没有用!”没有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,以后智慧的种子又怎么会出来呢?从哪里打开呢?
你掌握了如何储存进去,就知道如何把过去的智慧打开,拿出来受用。就像你能够把一道门打开,同样也会知道如何把这道门关起来。这是学佛的一个阶段,他并不是学佛的根本。
大家说学佛的根本是什么呢?你们谁能够回答?(答:“成佛”、“了脱生死”),人啊!未必能够了脱生死,要想了脱生死,必须经过“明心见性”这个阶段,再继续往里面去,才能够了脱生死。修到了脱生死以后,再继续修下去,怎么样?成佛!
你们大家现在处在哪个阶段了?(答:……)盲修瞎炼的阶段!与道不相干哪,背道而驰!我们来念佛,苦苦地求道,折磨自己的身心,原来我们是盲修瞎炼,与道不相干!你们听了以后,会是一种什么滋味?
你们到别的明师那里去,有许多明师给你们授记,说你们是某某菩萨再来、某某罗汉再来、你们现在已经是罗汉了、已经了脱生死了!结果到万行这里来,给你们一印证,原来是处在盲修瞎炼的阶段!你们又会怎么评价万行呢?万行智慧没开!人家都说你们快成佛了,万行说你们啥也不是!盲修瞎炼,与道相违背。
你们以为自己吃斋、念佛、诵经、打坐、拜佛就是在道里边吗?就是修道吗?就能入道吗?差得远哩!学法要学真法,要修道就要修真道。将来大家出去讲法的时候,就要讲真法!
也许大家现在听了心里不是滋味,但我相信,如果大家真的想求法、想修道的话,总有一天能够理解我今天对你们所说的话,哪怕是在座的有一个人能理解,就不枉费我今天讲的一番真话!
前几天我去了广州一个礼拜,见到一些信徒,说他们怎么怎么信仰万行、要跟万行修行,对万行多么有信心、多么崇拜!等他们说完了以后,我把他们给混账了一顿,第二天就不再来了。真的有信心吗?真的相信万行吗?你不了解我,怎么会对我有信心呢?你们对佛不了解,怎么可能对佛生起正知正见、达到正信呢?可以讲,在座的都是处在“迷信”阶段!
通常我们讲别人搞“歪门邪道”,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歪门邪道上,你没有入道,在“道”外面,都是“外道”!不了解的事物怎么可能对它有正信的信念存在呢?
你们凭着自己一股很深的、执著的、迷信的信念在往前走,用了浑身的力量在往前冲,原来冲的方向都不对!讲到这里,我又想起曾来我们这里住过的辽宁鞍山的三个比丘尼。她们当中有两个用功非常勇猛精进,每天诵经、打坐、过午不食;另外一个,在别人眼里则是非常自由散漫、无拘无束,没有发勇猛精进的心。
当和我见面的时候,我看那个比丘尼的头不一样,她内在的莲花已经快开了!我问她每天是怎么用功的?她说:“我也不知道怎么用功,每天就是晃晃悠悠,也打打坐、也念念佛,但是从来没有带着一种很强烈的欲望在打坐、念佛!”
那两位很用功的比丘尼也都说:我们经常看到她在睡觉,在随随便便地东走走、西走走。而我们两个每天拼命地用功,为什么她的体验要比我们两个好呢?
实际上那个比丘尼,她已经不执著在有形有相的方法上修道,已经明白了修行的关键之处,是要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!打坐,仅仅是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的方法中的一个。
大家在打坐的时候,往往喜欢把自己关闭起来,与人群隔开,不受外界的干扰。闭上眼睛浑浑噩噩地坐上两个小时,误以为自己今天在修道了,修得很好!其实根本就没有明白、也没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,在剩余的22个小时当中,看守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修行,首先把握的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。根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“打坐”才是修道。譬如在接人待物的时候,肯定大家的内心有反应,会有想法存在。如果在当下的一刻,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,这就是在修道!
每天诵那么多经、拜那么多佛,从现象上看你是在修道。从实质上去看,你的心没有专一、妄念没有排除、没有和道相应,就不叫做修道!但是,我们往往看一个人有修行没修行,都是从现象上面去判断。
那三个比丘尼来到我面前,我说:那个比丘尼比你们两个修得好!那两个也承认她修得好,但是心里总有点不服气,找不出答案!为什么她们两个也知道另外一个修得好呢?因为她们三个人相处的关系都比较好,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,其中这个比丘尼讲的境界,她们两个也自认自己的境界没她高。
守不住自己的心,就没有办法明心。见性之前必须先明心,因为“明心”是一把入道的钥匙。当你通过“明心”这把钥匙,把“道”的大门打开以后,才能够见到内在的自性。
人们都说六祖的境界比神秀的境界高,都把神秀否定了,实际上神秀的境界一点也不比惠能的境界低,只是神秀当时错解了五祖的意思。这可以说是神秀的“命”!是他命中注定不该拿到五祖的衣钵;是惠能有这个福气拿到衣钵,成为一代祖师。
在座的是不是都读过《坛经》?当时惠能是看了神秀那首悟道偈子以后,在其基础上写出来自己的感受。我相信,如果是惠能先写,神秀看到惠能的悟道偈以后,再写出自己的感受,可能结果会不同!大家都知道一个规律:后来者居上。后面的人永远比前面的人要高明得多!
实际上神秀讲的是修行的方法,惠能讲的是修行的结果。按照神秀的方法去修,就能够达到六祖所说的那个境界、那个结果——“本来无一物”!
惠能他当时已经超越了修行的阶段,已经达到了结果。当时的神秀,也已经达到了结果,可是他当时讲的不是“结果”,而是如何修道。当时五祖叫寺内大众都把自己修行的心得、体悟写出来,神秀他写的是修行的过程、方法,没有讲修行的结果;而惠能当时是没有讲修行的方法和过程,直接讲的结果。
我们可以把他们两个人的话综合起来看:要达到六祖惠能那个境界,就必须要按照神秀说的四句话去修。不按照神秀的方法去修,你就不能够明心;没有达到六祖所说的那种境界,你就没有真正见性。
把他们两个人的悟道偈串连起来,细细体悟、慢慢用心,里边包含了见地、修证。你要想修道,首先见地必须正…
《降伏其心 二 修行的四个阶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