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的四個階段
修道之人,未明心,皆是盲修,未見性,皆是瞎煉。如此說來,我們在座的人都是在盲修瞎煉!明心的人即是“開眼”的人,見性的人才是修煉的人。
“心”是“明”,“性”是“見”;未明心,何以見性?爲什麼古時候的祖師不說“明性見心”呢?大家平時在靜坐的時候,是否參究過這個話題呢?既然都是在盲修瞎煉,那麼我們知道都是背道而馳。
有的人說:這一世成就不了,先種下一顆種子,待來世成就。在這裏我可以大膽地告訴大家一句:你沒有明心見性,連這個種子都沒法種進去!既然種子沒種進去,來世又怎麼可能接著修行呢?
我們大家這一世能夠聞到佛法,又能夠修行,實際上在以前的某一世,早已經把種子給種進去了!意思是說我們大家在某一世早已經明心了。如果沒有明心,種子是種不進去的。既然種子沒有種進去,那麼來世就不能夠受用。這一世我們能夠受用,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已經在發芽了!
我們大家曾經明心過,爲什麼現在又迷失了呢?爲什麼還沒有脫離貪、嗔、癡呢?明心見性的人,貪、嗔、癡並非徹底地修幹淨了。他一樣會有貪、嗔、癡,只不過是很微細而已。再重複一遍:明心見性的人,仍然有貪、嗔、癡,只是他做得了主,當貪、嗔、癡出現的時候,他馬上能夠覺察到,不跟隨貪、嗔、癡走下去。
我們之所以被貪、嗔、癡所轉,是因爲我們覺察不到貪、嗔、癡的存在。往往在事情過後才醒悟過來。古人講得好:明心見性了以後,才是慧眼開,這個時候,才是真正地在修煉!
實際上古人把“明心”列在“修”的層次、把“見性”列到“煉”的層次,修與煉、明心與見性之間,它們還有很遠的距離。如果大家不把“本來面目”修出來,你又如何去訓練那個本來面目呢?所謂的“先修後煉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如果大家說:我煉的是這顆心!我問你,你見到了這顆心了沒有?你肯定會說:沒見到!既然沒見到,又如何煉這顆心呢?你訓練這匹野馬,首先要找到這匹野馬。
實際上我們現在還處在修這顆心的階段,你什麼時候把它修出來了,見到它了,才知道如何正確、有把握地煉這顆心。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缺點,又如何避免自己的缺點呢?
道教裏面通常不講“修煉”,講“修養”。實際上與佛家講的“修煉”是一個意思。“修”是找到它,“煉”是如何掌握、運用它。道教裏面講“養”,也還是要把它修出來、抓住了它以後,慢慢培養它。爲什麼要培養它呢?還是爲了讓它起大用,也即是佛門裏講的“生妙用”。
爲什麼那麼多學佛的人智慧不開、做人做事一塌糊塗呢?就是因爲沒有把它修出來,更沒有把它掌握在手中、會去運用它。需要智慧的時候,它不出來;不需要無明的時候,它跑出來了!所以我們會迷失方向、會把握不住自己。
大家聽了這一段談話,是否會對自己多年的修行感到好笑呢?甚至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幾年了,有的學佛二十幾年了,都是處在盲修瞎煉的階段!都是這樣,我怎麼教大家學佛呢?怎麼教大家煉這顆心呢?
大家往往誤以爲燒燒香、拜拜佛、就是在修煉,實際上大家做的這些都與道不相幹。想了脫生死,必須明心見性!
很多學佛的人開口閉口都想“了脫生死”!都是處在盲修瞎煉的階段,怎麼能夠了脫生死呢?你怎麼“了”?怎麼脫離六道?因果了不了,無法脫離六道。也就是說,六道解脫不了。
大家是否考慮過、參悟過?你要了脫的是什麼呢?讀了一些佛學知識,都知道要“了脫生死”。爲什麼會生呢?妄心未死故能生;爲什麼會死呢?叁界五行未跳出,故會死。
有一句話,我曾經講過好多次:“你誦經、拜佛、觀想、持咒,不把這個力量滲透到阿賴耶識裏面去,絲毫沒有用!”沒有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面,以後智慧的種子又怎麼會出來呢?從哪裏打開呢?
你掌握了如何儲存進去,就知道如何把過去的智慧打開,拿出來受用。就像你能夠把一道門打開,同樣也會知道如何把這道門關起來。這是學佛的一個階段,他並不是學佛的根本。
大家說學佛的根本是什麼呢?你們誰能夠回答?(答:“成佛”、“了脫生死”),人啊!未必能夠了脫生死,要想了脫生死,必須經過“明心見性”這個階段,再繼續往裏面去,才能夠了脫生死。修到了脫生死以後,再繼續修下去,怎麼樣?成佛!
你們大家現在處在哪個階段了?(答:……)盲修瞎煉的階段!與道不相幹哪,背道而馳!我們來念佛,苦苦地求道,折磨自己的身心,原來我們是盲修瞎煉,與道不相幹!你們聽了以後,會是一種什麼滋味?
你們到別的明師那裏去,有許多明師給你們授記,說你們是某某菩薩再來、某某羅漢再來、你們現在已經是羅漢了、已經了脫生死了!結果到萬行這裏來,給你們一印證,原來是處在盲修瞎煉的階段!你們又會怎麼評價萬行呢?萬行智慧沒開!人家都說你們快成佛了,萬行說你們啥也不是!盲修瞎煉,與道相違背。
你們以爲自己吃齋、念佛、誦經、打坐、拜佛就是在道裏邊嗎?就是修道嗎?就能入道嗎?差得遠哩!學法要學真法,要修道就要修真道。將來大家出去講法的時候,就要講真法!
也許大家現在聽了心裏不是滋味,但我相信,如果大家真的想求法、想修道的話,總有一天能夠理解我今天對你們所說的話,哪怕是在座的有一個人能理解,就不枉費我今天講的一番真話!
前幾天我去了廣州一個禮拜,見到一些信徒,說他們怎麼怎麼信仰萬行、要跟萬行修行,對萬行多麼有信心、多麼崇拜!等他們說完了以後,我把他們給混賬了一頓,第二天就不再來了。真的有信心嗎?真的相信萬行嗎?你不了解我,怎麼會對我有信心呢?你們對佛不了解,怎麼可能對佛生起正知正見、達到正信呢?可以講,在座的都是處在“迷信”階段!
通常我們講別人搞“歪門邪道”,實際上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歪門邪道上,你沒有入道,在“道”外面,都是“外道”!不了解的事物怎麼可能對它有正信的信念存在呢?
你們憑著自己一股很深的、執著的、迷信的信念在往前走,用了渾身的力量在往前沖,原來沖的方向都不對!講到這裏,我又想起曾來我們這裏住過的遼甯鞍山的叁個比丘尼。她們當中有兩個用功非常勇猛精進,每天誦經、打坐、過午不食;另外一個,在別人眼裏則是非常自由散漫、無拘無束,沒有發勇猛精進的心。
當和我見面的時候,我看那個比丘尼的頭不一樣,她內在的蓮花已經快開了!我問她每天是怎麼用功的?她說:“我也不知道怎麼用功,每天就是晃晃悠悠,也打打坐、也念念佛,但是從來沒有帶著一種很強烈的欲望在打坐、念佛!”
那兩位很用功的比丘尼也都說:我們經常看到她在睡覺,在隨隨便便地東走走、西走走。而我們兩個每天拼命地用功,爲什麼她的體驗要比我們兩個好呢?
實際上那個比丘尼,她已經不執著在有形有相的方法上修道,已經明白了修行的關鍵之處,是要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!打坐,僅僅是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的方法中的一個。
大家在打坐的時候,往往喜歡把自己關閉起來,與人群隔開,不受外界的幹擾。閉上眼睛渾渾噩噩地坐上兩個小時,誤以爲自己今天在修道了,修得很好!其實根本就沒有明白、也沒有學會在日常生活中,在剩余的22個小時當中,看守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修行,首先把握的就是自己的起心動念。根本不應該僅僅局限于“打坐”才是修道。譬如在接人待物的時候,肯定大家的內心有反應,會有想法存在。如果在當下的一刻,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,這就是在修道!
每天誦那麼多經、拜那麼多佛,從現象上看你是在修道。從實質上去看,你的心沒有專一、妄念沒有排除、沒有和道相應,就不叫做修道!但是,我們往往看一個人有修行沒修行,都是從現象上面去判斷。
那叁個比丘尼來到我面前,我說:那個比丘尼比你們兩個修得好!那兩個也承認她修得好,但是心裏總有點不服氣,找不出答案!爲什麼她們兩個也知道另外一個修得好呢?因爲她們叁個人相處的關系都比較好,經常在一起談經論道,其中這個比丘尼講的境界,她們兩個也自認自己的境界沒她高。
守不住自己的心,就沒有辦法明心。見性之前必須先明心,因爲“明心”是一把入道的鑰匙。當你通過“明心”這把鑰匙,把“道”的大門打開以後,才能夠見到內在的自性。
人們都說六祖的境界比神秀的境界高,都把神秀否定了,實際上神秀的境界一點也不比惠能的境界低,只是神秀當時錯解了五祖的意思。這可以說是神秀的“命”!是他命中注定不該拿到五祖的衣缽;是惠能有這個福氣拿到衣缽,成爲一代祖師。
在座的是不是都讀過《壇經》?當時惠能是看了神秀那首悟道偈子以後,在其基礎上寫出來自己的感受。我相信,如果是惠能先寫,神秀看到惠能的悟道偈以後,再寫出自己的感受,可能結果會不同!大家都知道一個規律:後來者居上。後面的人永遠比前面的人要高明得多!
實際上神秀講的是修行的方法,惠能講的是修行的結果。按照神秀的方法去修,就能夠達到六祖所說的那個境界、那個結果——“本來無一物”!
惠能他當時已經超越了修行的階段,已經達到了結果。當時的神秀,也已經達到了結果,可是他當時講的不是“結果”,而是如何修道。當時五祖叫寺內大衆都把自己修行的心得、體悟寫出來,神秀他寫的是修行的過程、方法,沒有講修行的結果;而惠能當時是沒有講修行的方法和過程,直接講的結果。
我們可以把他們兩個人的話綜合起來看:要達到六祖惠能那個境界,就必須要按照神秀說的四句話去修。不按照神秀的方法去修,你就不能夠明心;沒有達到六祖所說的那種境界,你就沒有真正見性。
把他們兩個人的悟道偈串連起來,細細體悟、慢慢用心,裏邊包含了見地、修證。你要想修道,首先見地必須正…
《降伏其心 二 修行的四個階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