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指导。在“观”的介绍后禅修,你专一的在此途径上修持。一些竺传承的行者,包括密庞佩玛卡尔波主,说上、中、下的专注只能算“止”。然后藉著寻找心和被介绍有洞察力的“观”,无概念营造的了悟将会生起。如此,你不可能只受到一个月的教导就被介绍“观”。现今,有很多人在禅修六、七年后,还是没有超越中等程度的专注。假如你在此时死亡,你连“观”的指导都没有得到,因此你并没有进入此修法。直到殊胜专注一境(心一境性)已生起,才被介绍“观”,这是属于卡当蘭任传承的经典乘教法。
那不是大手印与大圆满的传承。在《瑜伽四部教导》[72]里,无比的达波传授特别禅修指导法,这与吉天颂恭、张仁波切、珈瑞的见解,以及杨恭巴的经验是一致的。在四种瑜伽(相应)(英译:contemplation 梵:yoga 藏:rnalbyor)中,在观念不停散失的境界中,歇于无概念的稳定里,这就像汪洋里不动摇的平静。所有的卡当行,也视它为禅修法。如果一个人精通此法,因而会不渴望如此稳定的三摩地;如果修行是被智慧的精华所渗透,专注一境的禅修会生起。“瑜伽”结合方便与智慧,或“止”与“观”,所以那些瑜伽会自然的合一。那即是“瑜伽”。
属于早期翻译的《不可思议神秘本续》,以及后期翻译的《阿里卡理大河流本续》说:藉著狮子“瑜伽”的尊严三摩地,意识因专注一境不动而澄清;而且一个人只是以自生的原本智而觉证。以坚定的耐心,恶道轮回之苦会除去。
杨恭巴说:首先是住留于一境的专注一境“瑜伽”,而且住留于此的三摩地只是“止”。此处的“瑜伽”必须是“止”和“观”的合一。微细和粗的思惟就在原处平息。然后“观”的体验即是:无概念意识会生起,它确认心之明空性质,就如透明虚空般鲜明的现前。
“止”和“观”合一的禅修,即是禅修得好时之无概念意识。住留在光亮、鲜明、无媒介、乐与明灿境中,即是看到乐和明灿的本质。有时当你禅修时,这个也许不会出现;有时当你不禅修时,它也许会出现。这是因为没有精通三摩地,就如一位生手工匠,因为不够专注而疏忽大意。
大手印禅修从此处开始。这是需要一位有经验的佛法上师指出的,而且据说禅修境从此处生起。
《大教导》说:小程度的专注一境是,当显现的思惟散失中止时,心住留于无修饰的等引中。进入乐、明灿与无概念境后,注意力专注一境的维持著。
因为还没有精通三摩地,有时禅修时它不会出现;有时即使不在禅修,它也会出现。有时有明灿,有时不会有。在此时期,了悟还未得,并且“大确认”意识还未生起。但这个可以带出清晰、开始开启原本智,而且这个只是道途的起始。这些专注一境的体验(心一境性),就如看到阴历第一天的新月。
把心留在无修饰状态里,它会在鲜明喜悦中住留,因此你希望它不会消融。但即使你不把它消融,它还是会消融,而且真正的禅修未现起。不阻挡思惟,认清所有生起的思惟都缺乏自性,并且确切的肯定此点。
想抓住此鲜明乐境是很自然的,但假如你试著抓住它,这会妨碍你自己的进步。你需要放掉它,因为这只是修法里的一个阶段。你如何修此阶段,在不阻挡思惟下让更多了悟生起?在此时,认明思惟的生起、释放,以及同时生起与释放。
当你只有微小程度的专注一境时,你也许会认出明灿、空性与乐感之心。当思惟从那个境界生起时,它们自然的消解,并且会生起一个理念上的肯定,认为这就是禅定。会对继之显相有实质感;因此会视大部分愉快显相为实质存在。藉由执著于这样的观念:“这个即是空性与心的显相。”你的梦会多一点清晰,但不会有其他的进步。
只要你还有执著的倾向,当不同的愉快显相生起时,你会把它们执著为真实存在。这个过失会妨碍修行上的进步。一旦你持续执著于这些事物,你得到的唯一益处是,你的梦会变得比较清楚。
在进入等引时,认为禅修境有时不会生起,也许会有很多喜乐与波动,而且虔敬、净观与慈悲心可能会增加。
有时禅修境会生起,有时不会。坐下禅修时不要期待等引会生起。要知道有时候它并不会出现,但无论如何,继续修持,你的禅修会不稳定,不同的品质也许会出现,让它们无执著、无固定处的生起。
珈王却杰说:此处解释的“专注一境”是,妄想杂念已平息的专注一境稳定。
离于概念营造的专注一境,即是当名相营造生起时,不将它视为对象。
这个是“一味”的专注一境之体验:至于无概念、乐与明灿这些品质,这三种感受会融入一味中。
专注一境的无禅修,即是在此境中达到稳定,并日夜住留在其内。
有关这些公开传法,解释到此就够了。在此传承里,针对这个“专注一境”,“止”是最重要的,但不是只靠“止”而已。假如“止”不是与“观”合一,它就不能算在四种“瑜伽”里。根据一般白教传承,包括足尔芒白教,当一个人只是被介绍这一样而已,这个会导致更进一步无分别的修法。即使一个人晓得它们之间的差别,他也许不知道如何去表达,所以很难区分。
“止”会有缺陷,但你一旦受过“观”的教导,就不会产生易犯的错误。你以专注开始,然后进入大手印之道。因此,不要放弃修习。你不需要依赖任何其他事物来增进你的修行,只要虔敬与祈祷就够了。没有必要向别人询问,或从事任何的修饰,因为以强烈虔敬心祈祷,你的根本上师将会融入你身。藉著观察心,任何思惟的生起都不会有障碍或缺点。毋须再受到指导。藉著虔敬力而来的实证,从次第与道途上前进,即是金刚亥母赐予钩昌巴的虔敬大手印。
单只是得到最要义的教导,我们就可以从开始禅修,进步到真正的证悟。但即使你禅修了悟相当好,假如你没有对此题材完整的研读为后盾,你很难对本上师表达自己的证悟。
一旦你熟悉“观”---也就是说,不只是听法,而是有实证---你就能免于禅修的过失。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七章 大手印教导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