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指導。在“觀”的介紹後禅修,你專一的在此途徑上修持。一些竺傳承的行者,包括密龐佩瑪卡爾波主,說上、中、下的專注只能算“止”。然後藉著尋找心和被介紹有洞察力的“觀”,無概念營造的了悟將會生起。如此,你不可能只受到一個月的教導就被介紹“觀”。現今,有很多人在禅修六、七年後,還是沒有超越中等程度的專注。假如你在此時死亡,你連“觀”的指導都沒有得到,因此你並沒有進入此修法。直到殊勝專注一境(心一境性)已生起,才被介紹“觀”,這是屬于卡當蘭任傳承的經典乘教法。
那不是大手印與大圓滿的傳承。在《瑜伽四部教導》[72]裏,無比的達波傳授特別禅修指導法,這與吉天頌恭、張仁波切、珈瑞的見解,以及楊恭巴的經驗是一致的。在四種瑜伽(相應)(英譯:contemplation 梵:yoga 藏:rnalbyor)中,在觀念不停散失的境界中,歇于無概念的穩定裏,這就像汪洋裏不動搖的平靜。所有的卡當行,也視它爲禅修法。如果一個人精通此法,因而會不渴望如此穩定的叁摩地;如果修行是被智慧的精華所滲透,專注一境的禅修會生起。“瑜伽”結合方便與智慧,或“止”與“觀”,所以那些瑜伽會自然的合一。那即是“瑜伽”。
屬于早期翻譯的《不可思議神秘本續》,以及後期翻譯的《阿裏卡理大河流本續》說:藉著獅子“瑜伽”的尊嚴叁摩地,意識因專注一境不動而澄清;而且一個人只是以自生的原本智而覺證。以堅定的耐心,惡道輪回之苦會除去。
楊恭巴說:首先是住留于一境的專注一境“瑜伽”,而且住留于此的叁摩地只是“止”。此處的“瑜伽”必須是“止”和“觀”的合一。微細和粗的思惟就在原處平息。然後“觀”的體驗即是:無概念意識會生起,它確認心之明空性質,就如透明虛空般鮮明的現前。
“止”和“觀”合一的禅修,即是禅修得好時之無概念意識。住留在光亮、鮮明、無媒介、樂與明燦境中,即是看到樂和明燦的本質。有時當你禅修時,這個也許不會出現;有時當你不禅修時,它也許會出現。這是因爲沒有精通叁摩地,就如一位生手工匠,因爲不夠專注而疏忽大意。
大手印禅修從此處開始。這是需要一位有經驗的佛法上師指出的,而且據說禅修境從此處生起。
《大教導》說:小程度的專注一境是,當顯現的思惟散失中止時,心住留于無修飾的等引中。進入樂、明燦與無概念境後,注意力專注一境的維持著。
因爲還沒有精通叁摩地,有時禅修時它不會出現;有時即使不在禅修,它也會出現。有時有明燦,有時不會有。在此時期,了悟還未得,並且“大確認”意識還未生起。但這個可以帶出清晰、開始開啓原本智,而且這個只是道途的起始。這些專注一境的體驗(心一境性),就如看到陰曆第一天的新月。
把心留在無修飾狀態裏,它會在鮮明喜悅中住留,因此你希望它不會消融。但即使你不把它消融,它還是會消融,而且真正的禅修未現起。不阻擋思惟,認清所有生起的思惟都缺乏自性,並且確切的肯定此點。
想抓住此鮮明樂境是很自然的,但假如你試著抓住它,這會妨礙你自己的進步。你需要放掉它,因爲這只是修法裏的一個階段。你如何修此階段,在不阻擋思惟下讓更多了悟生起?在此時,認明思惟的生起、釋放,以及同時生起與釋放。
當你只有微小程度的專注一境時,你也許會認出明燦、空性與樂感之心。當思惟從那個境界生起時,它們自然的消解,並且會生起一個理念上的肯定,認爲這就是禅定。會對繼之顯相有實質感;因此會視大部分愉快顯相爲實質存在。藉由執著于這樣的觀念:“這個即是空性與心的顯相。”你的夢會多一點清晰,但不會有其他的進步。
只要你還有執著的傾向,當不同的愉快顯相生起時,你會把它們執著爲真實存在。這個過失會妨礙修行上的進步。一旦你持續執著于這些事物,你得到的唯一益處是,你的夢會變得比較清楚。
在進入等引時,認爲禅修境有時不會生起,也許會有很多喜樂與波動,而且虔敬、淨觀與慈悲心可能會增加。
有時禅修境會生起,有時不會。坐下禅修時不要期待等引會生起。要知道有時候它並不會出現,但無論如何,繼續修持,你的禅修會不穩定,不同的品質也許會出現,讓它們無執著、無固定處的生起。
珈王卻傑說:此處解釋的“專注一境”是,妄想雜念已平息的專注一境穩定。
離于概念營造的專注一境,即是當名相營造生起時,不將它視爲對象。
這個是“一味”的專注一境之體驗:至于無概念、樂與明燦這些品質,這叁種感受會融入一味中。
專注一境的無禅修,即是在此境中達到穩定,並日夜住留在其內。
有關這些公開傳法,解釋到此就夠了。在此傳承裏,針對這個“專注一境”,“止”是最重要的,但不是只靠“止”而已。假如“止”不是與“觀”合一,它就不能算在四種“瑜伽”裏。根據一般白教傳承,包括足爾芒白教,當一個人只是被介紹這一樣而已,這個會導致更進一步無分別的修法。即使一個人曉得它們之間的差別,他也許不知道如何去表達,所以很難區分。
“止”會有缺陷,但你一旦受過“觀”的教導,就不會産生易犯的錯誤。你以專注開始,然後進入大手印之道。因此,不要放棄修習。你不需要依賴任何其他事物來增進你的修行,只要虔敬與祈禱就夠了。沒有必要向別人詢問,或從事任何的修飾,因爲以強烈虔敬心祈禱,你的根本上師將會融入你身。藉著觀察心,任何思惟的生起都不會有障礙或缺點。毋須再受到指導。藉著虔敬力而來的實證,從次第與道途上前進,即是金剛亥母賜予鈎昌巴的虔敬大手印。
單只是得到最要義的教導,我們就可以從開始禅修,進步到真正的證悟。但即使你禅修了悟相當好,假如你沒有對此題材完整的研讀爲後盾,你很難對本上師表達自己的證悟。
一旦你熟悉“觀”---也就是說,不只是聽法,而是有實證---你就能免于禅修的過失。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七章 大手印教導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