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七章 大手印教导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张仁波切说:然后它就像一个轻缓流动之河。意识是慢的,而且只有少数的思惟。

  这个的意思在《了义海》和《成道者口传承》里都有叙述:藉著前述的方法来观察与修行,观念会减少,而且你会进入无概念境中。偶尔,即使孤立的思惟会生起一会儿,不会持续,但会像掉到热石头上的雪片般消失。任何思惟涌出时,会被看到和认出,而且你的禅修之流是平静的。当它是如此时,这就称做中等心境,就像大河慢慢流下。但不是从很远处看,无法看清它是如何流动。相反的,是在原处就看得到。

  此无概念境不只是无思想:当思想生起时,你认清它们的空性。它们是同时生起与释放的。

  概念是如何的自然释放?我们曾经有无数的思想,它们都已经自然的释放。但是于其间,在无数已生起和释放的思惟中,我们只认出和注意到非常少量的思惟。在这个大量的概念里,有微细思惟是我们没有认出的。它们是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下自生、自解,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辨别力,认出它们的生起与离去。在禅修过程时,一旦你学会无任何渴望来觉察这些思惟时,你会开始看到这个过程。以你自己的体验,来查明这个是如何发生的。

  佛法上师口传说:“在此时,第二个感受是像在峡谷中顺势而下的溪流。”有时它相当平静,有时它澎湃得涌出。分心时就放松与观察它。静止时稍微专注,并在那个境界中歇息。这个好像出现在很多人身上。

  尊贵的促拉程哇说:再次,专一的把心回收至“真如”中,最重要的是,内在瓦解并放松,好像你在筋疲力尽后歇息。不期望禅修成功或不惧怕不成功,以宽阔态度轻歇在禅定姿势中,并以不动的注视住留。这会导致思惟轻轻平息。当身心都被恬静、轻柔、安详与放松的舒适渗透时,且身交媾无不舒适感,即使当你暂停禅修,心不会沉浸于外在活动,而是住留在乐与明灿之流。所有你的身语意自然会变得轻柔、平静与松弛;而且此时你不会被心结的细小烦恼所伤害。在你的五官经验中,会生起很多前所未有的显相。最好的心境,据说是像大河的轻缓流动,这就是“止”的中间阶段。

  假如你在印度住过,你也许会曾经看到男人背著又大又重的担子。当终于可以放下担子时,他们往后靠,眼睛迅即往上滚动,然后就睡著了。在这个禅修法里,以那个方式放松、无执著,但不要失去觉照。无希望、无恐惧,以不动的注视,歇在禅定姿势里。结果,思惟会轻轻的平息。

  假如你的禅定姿势很不舒服,也许你需要一个更舒服的姿势,或一个特别的椅子。在正式禅课后,保持禅修时的觉识非常重要。不要突然起身,立刻开始做别的事情。这个修法的征相是安详、松弛与稳定。

  帝洛巴说:最后的心境出现,就像河流如母子相会般的汇合。

  张仁波切说:然后意识稳定、不动的住留,就像汪洋深处般。

  汪洋表面也许相当汹涌澎湃,但海洋深处是静止与安宁的,就像第三个禅修境。那个境界,也可以比喻为太阳与它的光线:光线的强度与能量不一定,但是太阳的性质是稳定的。

  《了义海》和《成道者口传承》都说:藉著前面的方式修行,粗和微细的观念之流会切断,而且你在无概念境中平静的住留。你没有身体舒畅的感受或身体的存在感。你不会感受到呼吸的进出或持住。心自然的感受乐、明灿和无概念。甚至在禅修境后,如果你不特别留意它的话,你不会感到时间的流过。即使在你不禅修时,心不会散失,禅修境自然的生起,因此你看起来好像心不在焉。由于清晰的因素,会有无体积的明亮感,好像在透明无云的天空中。这是最后的心境,像不动摇的汪洋。它不像晚间的汪洋,而是白天的。

  那些境界就是静虑的主要修法,所以在持续一段时期后,神通能力等生起,它们支援真相的光景。

  不要刻意切断概念之流。相反的,让思惟自然的解散,就像空中的云消失般。没有人毁灭它们,它们只是自己消散。紧接而来的平静,也是自然的生起,而不是从强烈阻挡思惟而来的。

  在这个禅修境中,心不呼吸,而且当心自然的感受乐、明灿与无概念时,这个是自发的而不是人为的。执著于这个乐的业果是,会导致转世入无色界。如果你不执著,它们只是自然自发的生起。有时一个品质会比另一个更明显,但只要无执著就没有问题。

  在禅修境后,你不是真正的心不在焉,虽然你好像如此---“不具体积”,[68]意指无三度空间。

  晚间的汪洋让人有开阔感、但无明晰,所以这个最后的心境,就像白天的汪洋,又开阔、又明灿。

  这个禅修境的结果,是不同种类的神通能力等会生起。例如,你会知道一张纸条的内容,即使你没看过它。或者,你可能会预知某人会来拜访。如果得到这种能力,你认为自己很特别,这会逐渐损坏你的修行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如果你亲见佛陀,而你不执著于那个经验的话,你的神通能力会变得更加清晰与清楚。

  尊贵的促拉哇说:单只要如此专一无分心的修行,身体会感到舒适,心会明晰、无思惟,会感觉外在状况不能伤害你,并且你不会感到日夜的流逝。你感到显现的心结已抑制、不会生起,而且很多可见的品质会生起,如微细的光景神通。那是称为最后的心境,它像汪洋般不动摇;这即是“止”,因此是佛教、非佛教、苯教、小乘与大乘共通的。那个禅修不是大手印。

  一旦你达到这个禅修境,你不会感受到时间的过迁,除非你刻意留意它。例如,卓千仁波切是一位非常高的禅修者,有一天他来到某人家中拜访时,没有人看到他,所以他就在屋子外待了一晚,直到第二天,别人看到他为止。当人们最后注意到他时,他正在禅修,他们拍他的肩膀,他从三摩地中起来问:“哦,是喝茶的时候吗?”他没有时间过迁感,只是住留在等引中。实际上,他已远超过只是“止”的成就,他也许已经到达大圆满的最高境,名为“融入法性”(法性穷尽)。至少,他已到达“最高觉识”(明量进诣)境,这也是大圆满修法“顿超”里很高的境界。

  在以上所提到的禅修境中,显现的心结已抑制,而且它们不会生起。但是假如在你达到此阶段时,你就恭喜自己,认为已经证悟以大手印境的话,停下来别这么想吧。

  伟大的让炯多杰说:未被善巧方便法门渗透的善行,只是成就欲界天神的善行而已。甚至乐和明灿的静虑,也只会导致转世为色界天神。没有认知的无概念,导致你入歧途,而且会转世为长寿神。即使你了悟一切现象就如虚空,那只是对无限虚空的感受而已。即使观察心性就如虚空,这只会导致你误入无限意识境。无“我”与空无境是轮回的最高峰,那是非存在和非不存在之境。啊呀,你们这些智者,不要期待三界的混淆为真相。

  以上每一个叙述都是指有执著的禅修境。如果它们是无执著的生起,就不会有不利的结果。

  尊贵的帕摩竹巴说:如果你到一位佛法上师跟前,并修习任何他的教导,你的身心会充满喜乐。假如你是以渴望与执著来修行,这会导致你误入歧途,诞生在欲界。

  也许会有如虚空般的明灿与清澈,像外在、内在月亮的显相,不管你的眼睛是开著还是闭著。如果你是以渴望和贪执来修行,这会导致你走入歧途,诞生在色界。

  也许连微细的观念都没有,不管你注视的是往外、还是往内,而且你也许会视此为非物质的法身。假如你是以喜欢与厌恶来培养这个经验,这会导致你误入歧途,诞生在无色界。

  即使你不以渴望乐、明灿与无概念来禅修,你也许还是一位声闻行者或一位缘觉佛。

  你的喇嘛或上师也许是一位圣人,你所修的佛法也许是纯净的,你也许是会有非常好的体验,但你如果是以渴望和贪爱,来攀缘与执著与它们的话,你就是走入岔路。

  寂天恭波主说:乐、明灿与无概念是禅修的过失。

  珈哇却丁哇说:假如你不了悟自心为无生的话,在心放松时禅修,即是“止”,并且专注时禅修也是“止”。把它留在无结构中,它还是有结构。

  禅修心为存在,即是真实永存的见地(常见),禅修它为不存在即是虚无的见地(断见)。假如你禅修它为心,那是唯识之论[69]。假如你禅修它为中道,那是二元相对。甚至乐、明灿与无概念的培养也是一个过失,因为是被观念所遮盖。

  即使连甚深方便法门的体验,也包含世间三摩地。不同的心结与观念是转世入轮回的三界之因。

  任何时候,即使有很细微的执著,心就会变得有结构。假如你坐下,并有意的把心留在无构造中,你的心还是有概念修饰与掺杂。你也许会反对西藏喇嘛传授禅修时的特别姿势等。这些是错的吗?只要你还在道上,这些方法是有用的。此外,当你还在道上,从事辨别轮回与涅槃,以及区分身语意的修法,会有大益处。但目前这个修法是针对无修饰的心性之本质。如果你把它当作心来禅修,你就是在修瑜伽哲理见[70]。如果你用中观的见地来禅修,但你是以执著修持的话,你会掉入二元相对里。

  那么该做什么?珍贵的冈波巴主说:谈到静止与了悟,不要强调静止,因为在你晕倒、喝醉与深睡时,静止也会出现,而这个不是了悟。

  那么,“止”是否是个该回避的坏东西?一点也不是,因为它是大手印体验的根基与基础。

  《阿难教导入胎门经》说:一个没有等引之心的人,不会消除罪障。

  《大菩萨藏经》说:舍利弗,静虑的圆行是在什么之先?它是在心的了悟之前。

  《成道者口传承》说:当那三个心境已经生起时[71],你在自己本性指出时就会认出它。你会尝到它,而且你会了断观念加诸。如在它们未生起前就指出的话,你的修行会因为期望它们的出现,而误入歧途。此外,第一个心境是无法导致任何一点的解脱。假如连最起码的中等心境都还未生起的话,就无法能领受如此教导。

  中等或最后心境要确切已生起才能受到(觉识本性)的任何…
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七章 大手印教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