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張仁波切說:然後它就像一個輕緩流動之河。意識是慢的,而且只有少數的思惟。
這個的意思在《了義海》和《成道者口傳承》裏都有敘述:藉著前述的方法來觀察與修行,觀念會減少,而且你會進入無概念境中。偶爾,即使孤立的思惟會生起一會兒,不會持續,但會像掉到熱石頭上的雪片般消失。任何思惟湧出時,會被看到和認出,而且你的禅修之流是平靜的。當它是如此時,這就稱做中等心境,就像大河慢慢流下。但不是從很遠處看,無法看清它是如何流動。相反的,是在原處就看得到。
此無概念境不只是無思想:當思想生起時,你認清它們的空性。它們是同時生起與釋放的。
概念是如何的自然釋放?我們曾經有無數的思想,它們都已經自然的釋放。但是于其間,在無數已生起和釋放的思惟中,我們只認出和注意到非常少量的思惟。在這個大量的概念裏,有微細思惟是我們沒有認出的。它們是在我們的不知不覺下自生、自解,因爲我們沒有足夠的辨別力,認出它們的生起與離去。在禅修過程時,一旦你學會無任何渴望來覺察這些思惟時,你會開始看到這個過程。以你自己的體驗,來查明這個是如何發生的。
佛法上師口傳說:“在此時,第二個感受是像在峽谷中順勢而下的溪流。”有時它相當平靜,有時它澎湃得湧出。分心時就放松與觀察它。靜止時稍微專注,並在那個境界中歇息。這個好像出現在很多人身上。
尊貴的促拉程哇說:再次,專一的把心回收至“真如”中,最重要的是,內在瓦解並放松,好像你在筋疲力盡後歇息。不期望禅修成功或不懼怕不成功,以寬闊態度輕歇在禅定姿勢中,並以不動的注視住留。這會導致思惟輕輕平息。當身心都被恬靜、輕柔、安詳與放松的舒適滲透時,且身交媾無不舒適感,即使當你暫停禅修,心不會沈浸于外在活動,而是住留在樂與明燦之流。所有你的身語意自然會變得輕柔、平靜與松弛;而且此時你不會被心結的細小煩惱所傷害。在你的五官經驗中,會生起很多前所未有的顯相。最好的心境,據說是像大河的輕緩流動,這就是“止”的中間階段。
假如你在印度住過,你也許會曾經看到男人背著又大又重的擔子。當終于可以放下擔子時,他們往後靠,眼睛迅即往上滾動,然後就睡著了。在這個禅修法裏,以那個方式放松、無執著,但不要失去覺照。無希望、無恐懼,以不動的注視,歇在禅定姿勢裏。結果,思惟會輕輕的平息。
假如你的禅定姿勢很不舒服,也許你需要一個更舒服的姿勢,或一個特別的椅子。在正式禅課後,保持禅修時的覺識非常重要。不要突然起身,立刻開始做別的事情。這個修法的征相是安詳、松弛與穩定。
帝洛巴說:最後的心境出現,就像河流如母子相會般的彙合。
張仁波切說:然後意識穩定、不動的住留,就像汪洋深處般。
汪洋表面也許相當洶湧澎湃,但海洋深處是靜止與安甯的,就像第叁個禅修境。那個境界,也可以比喻爲太陽與它的光線:光線的強度與能量不一定,但是太陽的性質是穩定的。
《了義海》和《成道者口傳承》都說:藉著前面的方式修行,粗和微細的觀念之流會切斷,而且你在無概念境中平靜的住留。你沒有身體舒暢的感受或身體的存在感。你不會感受到呼吸的進出或持住。心自然的感受樂、明燦和無概念。甚至在禅修境後,如果你不特別留意它的話,你不會感到時間的流過。即使在你不禅修時,心不會散失,禅修境自然的生起,因此你看起來好像心不在焉。由于清晰的因素,會有無體積的明亮感,好像在透明無雲的天空中。這是最後的心境,像不動搖的汪洋。它不像晚間的汪洋,而是白天的。
那些境界就是靜慮的主要修法,所以在持續一段時期後,神通能力等生起,它們支援真相的光景。
不要刻意切斷概念之流。相反的,讓思惟自然的解散,就像空中的雲消失般。沒有人毀滅它們,它們只是自己消散。緊接而來的平靜,也是自然的生起,而不是從強烈阻擋思惟而來的。
在這個禅修境中,心不呼吸,而且當心自然的感受樂、明燦與無概念時,這個是自發的而不是人爲的。執著于這個樂的業果是,會導致轉世入無色界。如果你不執著,它們只是自然自發的生起。有時一個品質會比另一個更明顯,但只要無執著就沒有問題。
在禅修境後,你不是真正的心不在焉,雖然你好像如此---“不具體積”,[68]意指無叁度空間。
晚間的汪洋讓人有開闊感、但無明晰,所以這個最後的心境,就像白天的汪洋,又開闊、又明燦。
這個禅修境的結果,是不同種類的神通能力等會生起。例如,你會知道一張紙條的內容,即使你沒看過它。或者,你可能會預知某人會來拜訪。如果得到這種能力,你認爲自己很特別,這會逐漸損壞你的修行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如果你親見佛陀,而你不執著于那個經驗的話,你的神通能力會變得更加清晰與清楚。
尊貴的促拉哇說:單只要如此專一無分心的修行,身體會感到舒適,心會明晰、無思惟,會感覺外在狀況不能傷害你,並且你不會感到日夜的流逝。你感到顯現的心結已抑製、不會生起,而且很多可見的品質會生起,如微細的光景神通。那是稱爲最後的心境,它像汪洋般不動搖;這即是“止”,因此是佛教、非佛教、苯教、小乘與大乘共通的。那個禅修不是大手印。
一旦你達到這個禅修境,你不會感受到時間的過遷,除非你刻意留意它。例如,卓千仁波切是一位非常高的禅修者,有一天他來到某人家中拜訪時,沒有人看到他,所以他就在屋子外待了一晚,直到第二天,別人看到他爲止。當人們最後注意到他時,他正在禅修,他們拍他的肩膀,他從叁摩地中起來問:“哦,是喝茶的時候嗎?”他沒有時間過遷感,只是住留在等引中。實際上,他已遠超過只是“止”的成就,他也許已經到達大圓滿的最高境,名爲“融入法性”(法性窮盡)。至少,他已到達“最高覺識”(明量進詣)境,這也是大圓滿修法“頓超”裏很高的境界。
在以上所提到的禅修境中,顯現的心結已抑製,而且它們不會生起。但是假如在你達到此階段時,你就恭喜自己,認爲已經證悟以大手印境的話,停下來別這麼想吧。
偉大的讓炯多傑說:未被善巧方便法門滲透的善行,只是成就欲界天神的善行而已。甚至樂和明燦的靜慮,也只會導致轉世爲色界天神。沒有認知的無概念,導致你入歧途,而且會轉世爲長壽神。即使你了悟一切現象就如虛空,那只是對無限虛空的感受而已。即使觀察心性就如虛空,這只會導致你誤入無限意識境。無“我”與空無境是輪回的最高峰,那是非存在和非不存在之境。啊呀,你們這些智者,不要期待叁界的混淆爲真相。
以上每一個敘述都是指有執著的禅修境。如果它們是無執著的生起,就不會有不利的結果。
尊貴的帕摩竹巴說:如果你到一位佛法上師跟前,並修習任何他的教導,你的身心會充滿喜樂。假如你是以渴望與執著來修行,這會導致你誤入歧途,誕生在欲界。
也許會有如虛空般的明燦與清澈,像外在、內在月亮的顯相,不管你的眼睛是開著還是閉著。如果你是以渴望和貪執來修行,這會導致你走入歧途,誕生在色界。
也許連微細的觀念都沒有,不管你注視的是往外、還是往內,而且你也許會視此爲非物質的法身。假如你是以喜歡與厭惡來培養這個經驗,這會導致你誤入歧途,誕生在無色界。
即使你不以渴望樂、明燦與無概念來禅修,你也許還是一位聲聞行者或一位緣覺佛。
你的喇嘛或上師也許是一位聖人,你所修的佛法也許是純淨的,你也許是會有非常好的體驗,但你如果是以渴望和貪愛,來攀緣與執著與它們的話,你就是走入岔路。
寂天恭波主說:樂、明燦與無概念是禅修的過失。
珈哇卻丁哇說:假如你不了悟自心爲無生的話,在心放松時禅修,即是“止”,並且專注時禅修也是“止”。把它留在無結構中,它還是有結構。
禅修心爲存在,即是真實永存的見地(常見),禅修它爲不存在即是虛無的見地(斷見)。假如你禅修它爲心,那是唯識之論[69]。假如你禅修它爲中道,那是二元相對。甚至樂、明燦與無概念的培養也是一個過失,因爲是被觀念所遮蓋。
即使連甚深方便法門的體驗,也包含世間叁摩地。不同的心結與觀念是轉世入輪回的叁界之因。
任何時候,即使有很細微的執著,心就會變得有結構。假如你坐下,並有意的把心留在無構造中,你的心還是有概念修飾與摻雜。你也許會反對西藏喇嘛傳授禅修時的特別姿勢等。這些是錯的嗎?只要你還在道上,這些方法是有用的。此外,當你還在道上,從事辨別輪回與涅槃,以及區分身語意的修法,會有大益處。但目前這個修法是針對無修飾的心性之本質。如果你把它當作心來禅修,你就是在修瑜伽哲理見[70]。如果你用中觀的見地來禅修,但你是以執著修持的話,你會掉入二元相對裏。
那麼該做什麼?珍貴的岡波巴主說:談到靜止與了悟,不要強調靜止,因爲在你暈倒、喝醉與深睡時,靜止也會出現,而這個不是了悟。
那麼,“止”是否是個該回避的壞東西?一點也不是,因爲它是大手印體驗的根基與基礎。
《阿難教導入胎門經》說:一個沒有等引之心的人,不會消除罪障。
《大菩薩藏經》說:舍利弗,靜慮的圓行是在什麼之先?它是在心的了悟之前。
《成道者口傳承》說:當那叁個心境已經生起時[71],你在自己本性指出時就會認出它。你會嘗到它,而且你會了斷觀念加諸。如在它們未生起前就指出的話,你的修行會因爲期望它們的出現,而誤入歧途。此外,第一個心境是無法導致任何一點的解脫。假如連最起碼的中等心境都還未生起的話,就無法能領受如此教導。
中等或最後心境要確切已生起才能受到(覺識本性)的任何…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七章 大手印教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