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会出现。
这些是以献坛城来完成累积功德的征相。感觉安适、感到愉快、即使不吃饭也不会饿,而且你的聪明才智在增加。梦中征相是日月生起、往高处走、在有花朵的原野中步行、一个好女子给予食物、照镜子等等。
修持金刚萨垛法的结果是,你被净化,但还是需要累积功德,而这个是以献供坛城来完成。假如你在此修法上有大进步,你的聪明才智会像文殊菩萨般。献供的要义是,向皈依对象供出自己的身体、所有的财物,以及你过去、现在与未来的美德善行。要点是,抵销强大的执著攀缘,并以利他代替自我中心,这个修法的核心就是培养布施。
这些是因为禅思无常,而解除贪执的征相。你会停止对五官诱惑的向往。只对此生的关怀之流会中断。你以轻柔、安适的心态而活。心的骚乱变得鲜明清楚。感觉什么事物都不重要,你会把眼光越来越集中在眼前。显相失去它们的光采。你的意识不执著于对象、且变得满足。再者,罪障与蒙蔽越来越微细、大精进热忱生起,不同的障碍会出现在身体、外在经验以及自心中。那些是禅修境生起的预兆,所以不要视它们为障碍。“能断派”行者[61]说,这是体验的征相;希杰行者[62]说,它是善行的表征;大圆满行者说,这是得到加持的征相;大手印行者说,这是体验之征相(暖相)。总而言之,这是恶习净化的征相。
甚至有一些喇嘛会觉得,自己是不可或缺的,认为:“如果我不在这儿,我的弟子与寺庙怎么办?”父母会有这种“不可缺少”的感觉,当他们认为:“没有我,我的孩子就无法生存。”在其间,上师走了、父母过去了,但轮回还在。孩子还活著。因此,他们事实上是“可缺少的”。“不可缺少”感基本上只是世间八法的表现,而且,除此生外是无意义的。好好的禅思无常后,会断掉只对此生的关怀。我们会确切的看到心里所生起的事物。会对世间八法或任何只针对此生活动,感到毫无意义。你会认清死亡与死亡之时是不确定的、不会以世俗方式来计划、会越来越集中心力于眼前。显相会失去光采。在净化过去有害习性的过程中,即使在正确修法时,暂时性的障碍也会生起。“能断派”行者称这个是体验的征相。大手印行者说,这个是体验之征相(暖相)---净化不良习性之印,与殊胜品质生起而来的暖相。
殊胜根器的行者,也许只要心的自性被指出就够了。中等根器行者,会有“止”的生起,即使下根器行者也会体会瞬间寂静。
对于一位有证悟的根本上师及一位高根器的弟子,也许弟子在心性被指出时,就能够立刻证悟。它也许是立即就发生。假如学生在过去世修了很多净化法,而现在已成熟到完全证悟的时候,这个就会发生。
然后,这些是已经培养依相修“止”与依无相修“止”的征相。所有观念在原处平息、且注意力不管被导向何处都能住留。那就是“止”。此外,如果你在鲜明境中住留,这个就是无缺的“止”。如果你失去知觉,就像在无自觉的深睡中,这只是类似灭寂,是土拨鼠晓得如何修的那种“止”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假如心没有失去知觉,当心中没有记忆或思惟,你感觉无法动你的身体时,那就是“止”;这时不应该拉此人的手叫他起来。如果如此做,此人可能会死亡,并投胎沦为动物,或者失去意识、变得精神错乱。所以在他的耳边敲铃、在鼻子前烧香,和洒水在他的脸上;这样会叫醒他,就像从睡眠中醒来。
再次,把无思惟流动与无自觉称为大手印,只是中国一位比丘的观点(中译注:很久而久以前一位到西藏的禅僧的教法),而且并非佛法见解。
我认识一位二十岁的护士,在修习“止”后失去自觉三年。好象她昏过去而且在深睡中,没有任何自觉。最后她恢复心的明晰,但她已伤害自己很厉害。这个是不正确禅修的障碍。
当心没有昏睡,但已失去自觉,这是“止”的一个缺点。那其实是某种昏迷之境,如果你大声的打扰此人,他也许会投胎为动物或陷入精神错乱境。在这种状况,必须靠近他的耳朵轻柔、悦耳的说话,或者轻轻的洒一些水在他的脸上。从前中国的一位比丘行者,教弟子目视空洞,或者让心不禅修空性而变空。这种修法可能会导致如此的问题。
萨迦班智达说:八识的经验止住的“止”,是声闻乘灭寂的模仿,会导致转世为动物。
只有当你执著于这个境界时,才会导致投胎为动物。如果你只是无执著的经历它,就可以发展为道上更深体验的一个因素。
钩昌巴说:我认为抑制观念的“止”是,非佛教的修法。
当结杜song虔巴首先体验此时,他问达波。达波回答说:“哦,那是最糟的。小心不要陷入此状态中。”当拉噶阿塞只有修行五年时,他念诵一句禅修经验偈颂,这导致他掉入无自觉之“止”中一刹那之久。如果一个人把这个当成“止”的话,这是歧途,因为这只是“止”将生起的预兆。
一次,一位旅客之子到外砍木材,他进到山洞里休息。当他以禅定姿势坐下时,他进入无自觉的昏迷“止”境中。他的同伴到处找他,但找不到,以为他迷途了。次年,一些旅客在那个地方扎营。其中一人说,这是他侄儿前一年迷失的地点。他们在那儿砍材时,发现男孩以正确禅定姿势禅坐。他们站在他面前叫他。他从昏迷状中醒来,并对其他人说:“你们要走了吗?”然后站起来。他的身体一点问题也没有。后来,他进入佛法之门,成为枚尼亚恭仁的成就者。
在修这个法时,如果你在“止”的明晰经验上,有好的禅修训练的话,会有十种征相出现在你的视野中:(一)烟;(二)荧火;(三)海市蜃楼;(四)灯焰;(五)月亮;(六)太阳;(七)类似火光的东西;(八)圆球状;(九)光苞;(十)彩虹等。即使你闭上眼睛,还是能清楚的看到它们,而且你看到和经历到很多事物,包括众生、形象、声音、香臭、味道、触觉等。[63]
《入楞伽经》说:藉匝精进“凡夫行静虑”[64]、“义分别静虑”[65]、“缘真如静虑”[66]、以及“真如善法静虑”[67],你会看到如日月形状的东西,如光和莲花、图案、虚空和火。这些不同的征相会带至非佛教之道,而且它们使你退转至声闻行者和缘觉佛的经验。当你不执著于那一切,什么显相都没有时,佛的圣手会平息它们,并抚摸你的头顶。这表示你是真正的跟随他。
这个叙述列出三摩地的明确境界。“凡夫行静虑”是指色界与无色界的经验,它们是灵修不成熟的众生所经历的,这些众生不满于欲界粗俗的心结与苦痛,但他们还未走入解脱证悟之道。“义分别静虑”是指禅思色蕴就像泡沫、受蕴像水泡、想蕴像海市蜃楼、行蕴像芭蕉树、识蕴像幻影。“缘真如静虑”是一地至十地菩萨所体验的禅修阶段。他们的禅修集中在实相上。
任何这些征相的出现,本身不是问题,但如果我们执著,这就成为问题,而且会替自己的修行制造阻碍。
再次,要点是不要执著于来自禅修上的任何状况或体验。但请注意,放下执著不是变成昏迷、呆滞。
任何美好景象出现时,它们是“止”的次要征相,不是真正的禅修。然后第一个心境生起。
《热纳曲搭问句经》说:善男子,这个像猴子和风般无中止的迅速流动、像水流与油灯的火焰、无身体而可以游动到很远、思索事物并以六种感官(六根)为体验的基础、能知晓他人之心念,是专一稳定、无散失、无分心专一的住留在“止”中,这就是心之稳定。
帝洛巴说:最初的修行就像峡谷的河流。
张仁波切说:当第一个心境出现时,会有不断的观念流出,像大鹅卵石滚下险峻的山坡,而且你感到无法禅修。观念流出的数量感,即是些微稳定的意识。在得到任何稳定前,普通观念是流出的,虽然它们不停的涌出,但未被认出。
在这个阶段里,你不但会感到你无法禅修,你根本不想禅修。当你觉察到自心被概念淹没的程度时,你的意识已变得些微平静。那是进步的征相。
《了义海》和《成道者口传承》两书都说:最初好象心已完全稳定的专注在禅修对象上,但那只是开始。然后,一点一滴的,好像比以前有更多的思惟,但事实上,不是的。直到目前,因为没有禅修,你在思惟生起时不会觉察到它们的出现。现在,心歇于等引,你会藉著清明的觉识而注意到它们。不要阻挡各种思惟,就让它们去吧!不要跟随它们。认清思惟生起的数量、程度,不要被拉入它们的逆流里。在不需要更改禅课下,假如禅修之流不断、且你的觉识好像在滚滚而流,这就是第一个心境,这就像在险峻山边流下的溪流。但这不像汹涌溪流从险峻山坡卷走,和进入一个狭窄的裂缝中。反之,这个就像无阻碍的观察。
最初,虽然心好像看起来已经完全的稳定,其实只有些微的程度而已,因为心是使劲的收紧的缘故。当你最初开始觉察到自心生起的思惟数量、程度时,你也许会因为这些心的混乱,而认为自己已经疯了!但事实上,如此的概念一直都在,而你只是未曾觉察到它们。再次,这是进步的征相。概念的暗流把你拉入它们的逆流中,就像旋涡一样。认出这些思惟的全面出现,但不要跟随它们。渐渐的,你将会在这些思惟生起的刹那,认出它们。在你禅修时,假如你注意到大量的思想生起,并被它们带走的话,那是错误的修法,不是真正的在修“止”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假如你像一个游客只是站在旁边用照相机来观看,你会发现到,这些思惟是不会伤害或帮助你的。它们只是生起后又离去。无阻碍的观看它们。当你可以如此做的话,你已经有一点点的稳定。小心不要像游客一样,一件一件事物都在观看后,就执著于它们:“哦,这个很美丽。哦,这个更美丽。”假如你是这样禅修,你会走入岔路。相反的,无任何的偏袒,只是注意思惟的生起与离去,并观看它们的空性。
帝洛巴说:在中间时,它像恒河般慢慢的流。
…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七章 大手印教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