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會出現。
這些是以獻壇城來完成累積功德的征相。感覺安適、感到愉快、即使不吃飯也不會餓,而且你的聰明才智在增加。夢中征相是日月生起、往高處走、在有花朵的原野中步行、一個好女子給予食物、照鏡子等等。
修持金剛薩垛法的結果是,你被淨化,但還是需要累積功德,而這個是以獻供壇城來完成。假如你在此修法上有大進步,你的聰明才智會像文殊菩薩般。獻供的要義是,向皈依對象供出自己的身體、所有的財物,以及你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美德善行。要點是,抵銷強大的執著攀緣,並以利他代替自我中心,這個修法的核心就是培養布施。
這些是因爲禅思無常,而解除貪執的征相。你會停止對五官誘惑的向往。只對此生的關懷之流會中斷。你以輕柔、安適的心態而活。心的騷亂變得鮮明清楚。感覺什麼事物都不重要,你會把眼光越來越集中在眼前。顯相失去它們的光采。你的意識不執著于對象、且變得滿足。再者,罪障與蒙蔽越來越微細、大精進熱忱生起,不同的障礙會出現在身體、外在經驗以及自心中。那些是禅修境生起的預兆,所以不要視它們爲障礙。“能斷派”行者[61]說,這是體驗的征相;希傑行者[62]說,它是善行的表征;大圓滿行者說,這是得到加持的征相;大手印行者說,這是體驗之征相(暖相)。總而言之,這是惡習淨化的征相。
甚至有一些喇嘛會覺得,自己是不可或缺的,認爲:“如果我不在這兒,我的弟子與寺廟怎麼辦?”父母會有這種“不可缺少”的感覺,當他們認爲:“沒有我,我的孩子就無法生存。”在其間,上師走了、父母過去了,但輪回還在。孩子還活著。因此,他們事實上是“可缺少的”。“不可缺少”感基本上只是世間八法的表現,而且,除此生外是無意義的。好好的禅思無常後,會斷掉只對此生的關懷。我們會確切的看到心裏所生起的事物。會對世間八法或任何只針對此生活動,感到毫無意義。你會認清死亡與死亡之時是不確定的、不會以世俗方式來計劃、會越來越集中心力于眼前。顯相會失去光采。在淨化過去有害習性的過程中,即使在正確修法時,暫時性的障礙也會生起。“能斷派”行者稱這個是體驗的征相。大手印行者說,這個是體驗之征相(暖相)---淨化不良習性之印,與殊勝品質生起而來的暖相。
殊勝根器的行者,也許只要心的自性被指出就夠了。中等根器行者,會有“止”的生起,即使下根器行者也會體會瞬間寂靜。
對于一位有證悟的根本上師及一位高根器的弟子,也許弟子在心性被指出時,就能夠立刻證悟。它也許是立即就發生。假如學生在過去世修了很多淨化法,而現在已成熟到完全證悟的時候,這個就會發生。
然後,這些是已經培養依相修“止”與依無相修“止”的征相。所有觀念在原處平息、且注意力不管被導向何處都能住留。那就是“止”。此外,如果你在鮮明境中住留,這個就是無缺的“止”。如果你失去知覺,就像在無自覺的深睡中,這只是類似滅寂,是土撥鼠曉得如何修的那種“止”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假如心沒有失去知覺,當心中沒有記憶或思惟,你感覺無法動你的身體時,那就是“止”;這時不應該拉此人的手叫他起來。如果如此做,此人可能會死亡,並投胎淪爲動物,或者失去意識、變得精神錯亂。所以在他的耳邊敲鈴、在鼻子前燒香,和灑水在他的臉上;這樣會叫醒他,就像從睡眠中醒來。
再次,把無思惟流動與無自覺稱爲大手印,只是中國一位比丘的觀點(中譯注:很久而久以前一位到西藏的禅僧的教法),而且並非佛法見解。
我認識一位二十歲的護士,在修習“止”後失去自覺叁年。好象她昏過去而且在深睡中,沒有任何自覺。最後她恢複心的明晰,但她已傷害自己很厲害。這個是不正確禅修的障礙。
當心沒有昏睡,但已失去自覺,這是“止”的一個缺點。那其實是某種昏迷之境,如果你大聲的打擾此人,他也許會投胎爲動物或陷入精神錯亂境。在這種狀況,必須靠近他的耳朵輕柔、悅耳的說話,或者輕輕的灑一些水在他的臉上。從前中國的一位比丘行者,教弟子目視空洞,或者讓心不禅修空性而變空。這種修法可能會導致如此的問題。
薩迦班智達說:八識的經驗止住的“止”,是聲聞乘滅寂的模仿,會導致轉世爲動物。
只有當你執著于這個境界時,才會導致投胎爲動物。如果你只是無執著的經曆它,就可以發展爲道上更深體驗的一個因素。
鈎昌巴說:我認爲抑製觀念的“止”是,非佛教的修法。
當結杜song虔巴首先體驗此時,他問達波。達波回答說:“哦,那是最糟的。小心不要陷入此狀態中。”當拉噶阿塞只有修行五年時,他念誦一句禅修經驗偈頌,這導致他掉入無自覺之“止”中一刹那之久。如果一個人把這個當成“止”的話,這是歧途,因爲這只是“止”將生起的預兆。
一次,一位旅客之子到外砍木材,他進到山洞裏休息。當他以禅定姿勢坐下時,他進入無自覺的昏迷“止”境中。他的同伴到處找他,但找不到,以爲他迷途了。次年,一些旅客在那個地方紮營。其中一人說,這是他侄兒前一年迷失的地點。他們在那兒砍材時,發現男孩以正確禅定姿勢禅坐。他們站在他面前叫他。他從昏迷狀中醒來,並對其他人說:“你們要走了嗎?”然後站起來。他的身體一點問題也沒有。後來,他進入佛法之門,成爲枚尼亞恭仁的成就者。
在修這個法時,如果你在“止”的明晰經驗上,有好的禅修訓練的話,會有十種征相出現在你的視野中:(一)煙;(二)熒火;(叁)海市蜃樓;(四)燈焰;(五)月亮;(六)太陽;(七)類似火光的東西;(八)圓球狀;(九)光苞;(十)彩虹等。即使你閉上眼睛,還是能清楚的看到它們,而且你看到和經曆到很多事物,包括衆生、形象、聲音、香臭、味道、觸覺等。[63]
《入楞伽經》說:藉匝精進“凡夫行靜慮”[64]、“義分別靜慮”[65]、“緣真如靜慮”[66]、以及“真如善法靜慮”[67],你會看到如日月形狀的東西,如光和蓮花、圖案、虛空和火。這些不同的征相會帶至非佛教之道,而且它們使你退轉至聲聞行者和緣覺佛的經驗。當你不執著于那一切,什麼顯相都沒有時,佛的聖手會平息它們,並撫摸你的頭頂。這表示你是真正的跟隨他。
這個敘述列出叁摩地的明確境界。“凡夫行靜慮”是指色界與無色界的經驗,它們是靈修不成熟的衆生所經曆的,這些衆生不滿于欲界粗俗的心結與苦痛,但他們還未走入解脫證悟之道。“義分別靜慮”是指禅思色蘊就像泡沫、受蘊像水泡、想蘊像海市蜃樓、行蘊像芭蕉樹、識蘊像幻影。“緣真如靜慮”是一地至十地菩薩所體驗的禅修階段。他們的禅修集中在實相上。
任何這些征相的出現,本身不是問題,但如果我們執著,這就成爲問題,而且會替自己的修行製造阻礙。
再次,要點是不要執著于來自禅修上的任何狀況或體驗。但請注意,放下執著不是變成昏迷、呆滯。
任何美好景象出現時,它們是“止”的次要征相,不是真正的禅修。然後第一個心境生起。
《熱納曲搭問句經》說:善男子,這個像猴子和風般無中止的迅速流動、像水流與油燈的火焰、無身體而可以遊動到很遠、思索事物並以六種感官(六根)爲體驗的基礎、能知曉他人之心念,是專一穩定、無散失、無分心專一的住留在“止”中,這就是心之穩定。
帝洛巴說:最初的修行就像峽谷的河流。
張仁波切說:當第一個心境出現時,會有不斷的觀念流出,像大鵝卵石滾下險峻的山坡,而且你感到無法禅修。觀念流出的數量感,即是些微穩定的意識。在得到任何穩定前,普通觀念是流出的,雖然它們不停的湧出,但未被認出。
在這個階段裏,你不但會感到你無法禅修,你根本不想禅修。當你覺察到自心被概念淹沒的程度時,你的意識已變得些微平靜。那是進步的征相。
《了義海》和《成道者口傳承》兩書都說:最初好象心已完全穩定的專注在禅修對象上,但那只是開始。然後,一點一滴的,好像比以前有更多的思惟,但事實上,不是的。直到目前,因爲沒有禅修,你在思惟生起時不會覺察到它們的出現。現在,心歇于等引,你會藉著清明的覺識而注意到它們。不要阻擋各種思惟,就讓它們去吧!不要跟隨它們。認清思惟生起的數量、程度,不要被拉入它們的逆流裏。在不需要更改禅課下,假如禅修之流不斷、且你的覺識好像在滾滾而流,這就是第一個心境,這就像在險峻山邊流下的溪流。但這不像洶湧溪流從險峻山坡卷走,和進入一個狹窄的裂縫中。反之,這個就像無阻礙的觀察。
最初,雖然心好像看起來已經完全的穩定,其實只有些微的程度而已,因爲心是使勁的收緊的緣故。當你最初開始覺察到自心生起的思惟數量、程度時,你也許會因爲這些心的混亂,而認爲自己已經瘋了!但事實上,如此的概念一直都在,而你只是未曾覺察到它們。再次,這是進步的征相。概念的暗流把你拉入它們的逆流中,就像旋渦一樣。認出這些思惟的全面出現,但不要跟隨它們。漸漸的,你將會在這些思惟生起的刹那,認出它們。在你禅修時,假如你注意到大量的思想生起,並被它們帶走的話,那是錯誤的修法,不是真正的在修“止”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假如你像一個遊客只是站在旁邊用照相機來觀看,你會發現到,這些思惟是不會傷害或幫助你的。它們只是生起後又離去。無阻礙的觀看它們。當你可以如此做的話,你已經有一點點的穩定。小心不要像遊客一樣,一件一件事物都在觀看後,就執著于它們:“哦,這個很美麗。哦,這個更美麗。”假如你是這樣禅修,你會走入岔路。相反的,無任何的偏袒,只是注意思惟的生起與離去,並觀看它們的空性。
帝洛巴說:在中間時,它像恒河般慢慢的流。
…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七章 大手印教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