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三章 止的训练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;“四”歇于其内;“五”记起它的好处;“六”对治分心;“七”认出散失的状况;“八”无作力维持注意力;“九”进入此境内。

  这九个成就“止”的阶段,并不是真正大圆满的修法。它们的方式与含义是不同的,但是它们与大圆满相容,因为属于一般真理的“止”是大圆满的基础。大圆满修法是超越概念营造,而且不是以一步接一步的方法去修。如果你能够一坐下,就能修习真正大圆满法的话,那很棒!但是能够有一个基础是很有用的,这就是“止”的目的:它并不是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同样的事情。“止”是大圆满修法的基础,就如一般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基础一样。

  第一个阶段称为“内住”,意指放置注意力。当你能够找到物象,并专一集中于上,即使只是一刹那,就算成就这个阶段。

  第二阶段称为“续住”。当你能够些微持续你的注意力时,你就成就这一阶段。

  在第三个阶段里,称为“安住”,你的心还是会从对象上分心;但是你会很快看到这个分心,而且把心收回。所以注意力虽然不是完全的持续,但是分心非常短暂。

  在第四个阶段里,称为“近住”,你已经能够一直维持注意力,因此你的心永远不会完全忘掉对象。这个持续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。

  第五个阶段称为“调伏”,意指降伏心。在这个阶段里,你已经觉察到拥有如此稳定心的益处,你也会因而感到欣喜。

  在第六个阶段里,称为“寂静”,不管任何心里形象或概念生起时,好或坏、善或恶,你都不会追随它或以贪爱、厌恶来回应。

  在第七个阶段里,称为“最极寂静”(完全平息),你认出贪、执等生起之因,也认出嗔、恨等因。当你了知这些心结的起因与根源时,它们就会自动的解开。它们是自然的解脱。

  这个即是概念的本性:思绪、心里形象,以及其它心的内涵,自然的生起与自然的逝去。就像汪洋里的浪一样、就如天空中的云一般,它们自然的生起、形成,然后自然的散开:也像一条盘起的蛇,把自己解开。所有这些心的内涵,自然的生起,然后自然的消失。没有人创造它们、没有人邀请它们来、没有人毁灭它们或驱散它们。它们未被邀请或被创造而来,之后也是自然的消失。

  即使这一贤劫的一千位佛合在一起,也无法为你创造或毁掉一个思想。同样的,三界所有众生合在一起,都无法创造或毁灭你的思想。这些只是心内涵的性质,它们自然的生起、自然的消失。

  这是否意谓,没有任何希望可找到心的稳定?不,并非没有希望,但是需要跳到另一个层次,超越希望与无望。要达到心的稳定,问题不是在心绪的性质上,因为,它们只是自然的生起与消失,问题出在对这些思惟的执著。这在整个修行道上都是如此。在整个佛法道途上,从最高的大圆满至最基础的小乘,基本的问题是念头上的执著。在小乘的修法内,你试著了悟“人无我”(我无自性)。执著会阻挡那个了悟。当你想:“这个是这样。”和心里执著于它,使之实质化,这已经是执著。这个概念执著的过程,阻挡了悟,不管是针对小乘的“人无我”,或是针对无上大圆满的“轮回、涅槃同一本质”。在所有的阶段上,执著是阻挡了悟的主因。

  第八个阶段称为“专注一境”(心流合一)。在这个阶段里,由于已经完全熟习禅修的过

  程,心不费力的就能驻于对象上。你只是把心导至对象,毋须费力或任何困难,心就专一的驻于其上。

  相反的,未被训练的心,就像一个被扔到墙上的垒球;我们把心安置在对象上,但它又跳跃到别处。心的不稳定,在这个禅修过程的初级阶段里,已经减少;而且这些是难做到的,因为你需要重新训练心,使它生出新的习性。但是,以这个方法慢慢训练心的结果是,在第八个阶段里,不费力的专注就会出现。不管你希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哪儿,是在佛的头顶或整个佛身,你都能够专一与不费力的做到。第九个、最后的阶段称为等持,在禅课和结束后,你的心在所有时候都是稳定、不动的。

  一旦观念的散乱止息时,能够专一的维持注意力在任何导向之处,就是“止”。这个对于非佛教徒、苯教徒、声闻乘行者、维巴息克(梵:Vaibhasika)与经量部(扫蝉帝卡,梵:Sautrantika)行者都是一样的。以静止妄想之力,熟习于此,就可以住在无分心之明灿境中。一定要先有“止”,但这不是大手印与大圆满的要点,因为这是中国某禅僧(藏:Ha shang;华相)的观念,并非佛教传承的四种静虑,以及声闻行者的寂止。为什么这个不是大手印或大圆满?因为它不是无构造境,而是一个造作之境;而且,也是因为有人在执著这种想法:“注意力一直持续下去。”

  《三布特大本续》说:观念是使人掉入轮回的大无明。住于无概念的三摩地中,就会有如虚空的无暇明晰。

  《金刚花环本续》说:当一切概念消灭时,大乐完美生起。

  有两个途径可以达到,而目前所谈到的是,在妄念平息后,维持注意力于光亮明灿中,即是“止”。

  《解脱宝饰》说:住于完美三摩地中即是“止”,让注意力专注在它自己上、住留在本来的状态中,并把它维持在安宁、静止的平稳里。

  那些是修“止”的普通对象。由于大宝瓶禅修“止”[34],并不包括在普通对象里,因此没有解释它。

  《月灯三昧经》里说到,维持注意力于佛身上,会有无量益处。同样的,《在当代佛前得持三摩地经》说,观想阿弥陀佛在你前方,会有极大的益处。因为与此法有很强的缘分,所以观想阿弥陀佛之身在你前方,与专一集中注意力于其上。尽量不动摇的维持注意力。如果你无法如此观想,就在心际中,集中注意力于一个白色豌豆般大小的光明点上,尽量维持。如果注意力无法住留,那就在无任何思惟下,歇息注意力。切断三时观念的瀰漫,而且紧收注意力在它上,让它歇于无概念增生的松弛中。

  阿弥陀佛通常画在观自菩萨的头顶上,因为他是五方佛莲花部之主;观自在菩萨也是莲部的一份子。另一个方法是,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面,而是让心安住、让觉识在自己的本性中歇息。

  不想过去的事物即是“空性解脱门”。在不思未来中歇息就是“不期待解脱门”。在不执著于任何目前出现的事物下松弛,就是“无相解脱门”。这里结束“止”的“三解脱门”。

  《巴德热卡喇特瑞经》说:阿难,一个不追随过去、不对未来怀抱希望,以及不对目前持有概念的人,据说是住在《巴德热卡喇特瑞经》里。

  《主要字句》说:看你自己的心。

  《大教导主要字句》说;身体的要点,是拥有静虑的七种无缺[35]。心的要点是切断三时观念增上。无论生起什么,不要分心,但只歇于无作力中。

  如前所说,尽量让心留在它自己的本性中。如此做,持续的专注力三个阶段(下、中、上)将会生起。这里结束了“止”的教导。

  当你在这些修法的阶段中有所进步,会有下、中、上等程度持续的专注力出现。

  前面的讨论概括简单的“止”修法,不与任何其他方法混合。这个的重点是无分散或动摇得维持注意力的稳定。同样的,试图维持最好的坐姿。这个修法的结果是,一直不停在扰乱心的强迫性思惟,会渐渐平息。例如,被搅动的水会有淤泥出现,如果你不搅动,淤泥就会慢慢不沉,水也就会变得清澈。同样的,当概念渐渐的平息,清晰的觉识就会生起,这个就是“止”。

  在这个修法内,你可能会错误的把心回收到太里面,因而,你进入一种昏睡状态中,以致任何外在声音都听不到,就好象你在睡觉一样。这个不是正确的“止”境,而是一个被蒙蔽的心境。这种心确实是静止了,但它太往内收,而且不明晰。这个不是真正的“止”。

  如果你长期持续在这个不正确的“止”的状态,你将摊贩胎为动物,而且曾经关于喇嘛因为这种禅修状态,而投胎为动物的记载。这种无概念的昏睡生起时,不是不可救药的状况,但不应该执著这个境界,你一定要唤醒自己。

  只要你还是活著,观念将会不停地生起,正确的对待方式是,不要对它们执著,任何思惟的生起,不管它们是善、抑或不善,观看它们、与认清它们的本性,但不要执著。了知它们无法伤害或帮助你。只是观看它们自然的生起与逝去。

  

  
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三章 止的训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