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轮上、手持金刚杵和铃,以丝绸珠宝严饰。尽量稳定的维持注意力于其上。
在“止”的修法内,你把所有瞬息的思惟、记忆与心里形象都静止住,你使心稳定,让注意力像室内一盏末被微风吹动的油灯一样。
以上所讨论到的方法属于有相的“止”禅修,也就是有观念营造的“止”。因为你集中心力在一个特别的物象上,如化身佛或报身佛。但我们现在修一个不同的方式,是无相的,也就是说无概念营造的:集中在普贤王如来、佛的法身上。法身无相、无形状、无颜色;就是空性。在这种修法内,不观想任何对象。当过去的记忆与思惟生起时,不要追随它、也不要审查它。不要预期或沈湎于任何未来可能发生的焦虑中。不要肯定或否定现在出现的任何事物。应无分心的歇息在宽松的状态,以及保持眼视的稳定。如果你的眼视往上或下、往左或右滑动的话,这会使你分心,所以要维持稳定。当你开始修这个阶段时,你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大圆满了,虽然,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圆满了。
空性原本是无执著的。没有一个人、即使连佛在内都无法创造空性。它是原本实相。你必须如此看待无执境。如果你执著于它,想著:“这是空的。”那只是另一个执著的形态。那就误会这个修法的要点,制造了某种造作的空性,但真正的空性不是被创造的。任何的思绪:“这是空性”,已经是在制造问题,而不是解脱。
根据西藏佛教格鲁派(黄教)的说法,所有众生都有证悟的潜力。根据白教与红教的说法,每一个众生实际上已经证悟;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法身渗透,他与佛性或如来藏同一本性。这些只是不同的解说,但每一派的见解都是对的。我们不应该认为,“所有众生都有证悟的潜力”,这个一般真理是无用的。这个方式对于洞悉空性是很重要的。
白教与红教非常强调了悟梦显相的本性。要了解这点,我们先给一个比喻:如果你想教一个小子认出自己的长相,你可以拿一面镜子给他,并对他说:“看,这个就是你的反映。”那么,当小子对著镜子做鬼脸时,他会看到当他把脸皱起来时,镜内的反映也是一样的。因此他会间接的知道,这个就是自己的形象。反映不是他,但这是他可以认出自己的方法。
同样的,白教与红教梦显相的见地是,你去看这些经验的本性,不管它们是你的环境、身体或周围正在发生的现象。了知这些显相,就是和白天清醒时的现象一样。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具实质;两个都只是无任何实存的显相。这并不是说世俗谛是无意义的;当然,它是非常重要的真理,而且是可以达到更深了悟的基础。
数息
《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》说:藉著专注于呼吸,观念被平息。由于心完全在激扰的状态中,所以,将它紧紧在一个“止”的对象上。
在培养专注于呼吸的“止”时,首先觉察到呼吸,然后专注于吸气、短暂的持气与呼气。就如以下的解说,你可以只是觉察到呼吸的这三个过程,或者你也可以把三个种子字的金刚念诵,与这三个过程结合。
《般若波罗蜜多经一万章节》说:舍利弗,以陶工或学徒在转动陶土轮为比喻:假如他做一个长的旋转,他知道这是长的;假如他做一个短的旋转,他知道这是短的。舍利弗,同样的,一位伟大的菩萨,留神的吸气、呼气。如果吸气是长的,他知道吸气是长的;如果呼气是长的,他知道呼气是长的。如果吸气是短的,他知道吸气是短的;如果呼气是短的,他知道呼气是短的。舍利弗,如此,一位伟大的菩萨,由于住留在正知与念住中,藉著无对象化(无所缘)(藏:mi dmigs pa),而去除对世间的贪爱与失望;他从体内观察自身而活著。
某经典指出:当气息出去时,他正确的知道:“气息出去了。”当气息进入时,他正确的知道:“气息进来了。”
意思是说:专注无分心的在气息的进出上,当气息呼出时,不要分心;当它进入时亦是如此;这样,专注的基础即是普拉纳亚玛---(梵:pranayama)气息的两种活动。如此做时,不要失去守卫念住。
《克西禘噶尔巴十轮经》说:你如何以念住之力,来正确注意气息的进出活动?你正确的点数它们。
金刚念诵三种子字
宁玛派《毘卢遮那佛显化》教法指出:藉著吸气时念“嗡”(英:om藏:)字、屏住气时念“阿”(英:ah藏:)字,与呼气时念“吽”(英:hum藏:)字。根本气与心意同时生起,身语意的蒙障与整个三界,转化为三金刚,获得佛之金刚身语意,而且俱生大乐生起。
这即是说:当气息经鼻孔进入时,回想“嗡”字音。当它在内稍停时,回想“阿”字。当气息出去时,回想“吽”字。字母的形状和颜色,如白色,不必去理会。在无其他思惟打断下,做五十次,再渐增至五百次。保持自在,而且在交替做持气和释放左右根本气时,不要用力。
不间断的以内心念诵,五十为一轮;然后慢慢加到五百为一轮。不要偶尔或不定时做,只要均匀的注意呼吸。
《大成就者麦吹巴重要教导》说,首先有三种“止”:(一)依相修“止”;(二)依概念修“止”;(三)依无概念修“止”。
(一) 第一种“止”又分为两种:(a)维持向外的专注,(b)维持向内的专注。 (a) 向外专注又分为两种:(i)非纯净;(ii)纯净。
非纯净专注:以毘卢遮那七支法盘坐后,固定凝视。并以姿势与凝视来保持注意力在柱子、壶、棍子或小石头等上面。如此做不去分心他处、也无观念的分散,歇于松弛中。此外,如果怠隋或激扰生起时,认出注意力是否保持在上、下,还是在左、右。
纯净专注:保持注意力在腾者身上。在你前方放置一个阿弥陀佛图像;如果没有,则观想他。不要让思绪增生,导致离开他或沉醉于分心上。如此做时,让心松歇于单纯无分心上。这是维持专注于腾者的纯净身上。
在这个专注佛身的修法上,你的面前要放置一座雕像或另一个佛身的代表。它可大可小,也可以是佛的任何化身,如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或其他化身等。凝视这形象一会儿。
然后,不看他时,心里观想他的形象。从上细看到下,再从头顶到脸等,直到身体下方仔细检视。然后,再往上细看。在这个修法里,注视佛身有大的益处:如此做,你正在累积,得到佛身与佛语的种子。
有几种观想佛身的方法。你可以把佛观想得像银河星系般庞大,或者你可以把他观想得很微小。此外,你也可以观想他为单一或多数。这个训练的要点是,在降伏我们这个很野的心---它是没有伸缩性、而且僵硬的。修这个法可使心变得灵活、有弹性,能够把它运用在任何你想做的事物上。禅课完结时,不管你观想的所缘境大小,你可以把他缩至一点;然后让这一点自然消失到无影无踪。最后,住留在那个“空无”里一会儿。
这一切的要点,是为了带出你自心的内在平衡与平静。这个才是重点。也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概念,例如,这个到底是大乘或小乘的修法,或者它是从哪一派传承而来,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。不要太自作聪明。只要简简单单的照方法训练心,要知道,重点是内在的平静,维持心的静止。如果你把它弄得太复杂的话,你只是替自己制造了无谓的修行障碍而已。
在“止”的禅修里,一个专注在佛语的方法是,专注在“阿”或“吽”种子字上。你可以把字母观想为大或小、一个或很多;你也可以观想它们化入空性。这都是正确的方法。这个修法的直接利益是,你种下成就佛语之因、净化自己过去恶言的不良影响和印记。
(b) 维持向内的专注又分为两种:(i)非纯净与(ii)纯净。
维持注意力于非纯净明点上:专注于心中莲花月轮上,白色豌豆般大小的发光明点。不让思惟增生或陷于散漫中。这些是不丢弃观念,而使其转化为这的实修法门。此种“止”的禅修法,可转化观念为道;而且注意力是以专注于道上的观念来维持著。这些是实修法要。
在这个修法内,不要试图抑制你的思想,你把它们转化为修行道。白色明点的观想,就是被转化为修行道的思想。
维持专注于胜者的纯净身上:注意力集中于心中莲花月轮、与大拇指第一节般大小的发光观自在菩萨身上。不让思惟从他身上的散开工,或陷于散漫中。在修非纯净法与纯净法中,如果昏怠或激扰生起,维持注意力于额头或肚脐上。这即是依相“止”法。
(二) 维持专注于概念上的“止”。
关于概念过度增生,包括五毒或三毒的烦恼,在相对中打转的思惟,如十种美德、六度或十度的思绪等---不管善或非善的思惟生起时---以稳定与无概念观察其本性。如此做,它们在无执中平息;觉识明空生起,自然鲜明、没有执著的对象,它在自认、自解的本性中维持著。再次,把注意力投向任何生起的思惟上,不拒不受,你将会认出自性。如此,实施转观念为道的实修教导。
(三) 维持专注于无概念的最终“止”法。
在一个暗房中,以毘卢遮那七支坐法,坐于舒适的座垫上,不集中的把眼神导向前面的虚空。把所有过去、未来与目前的概念,所有善、非善与非善、非不善中立的思想,连带一切时思惟的因、聚集,以及解散全给切断。不忆想任何事物。让心像无云晴空般明晰、空旷、无执而均匀;让它歇于完全的空无中。如此做,你会体验乐、明灿与无概念的“止”。审视
有无贪爱、嗔恨、攀缘、执著、台惰或激扰在内,并认清善与非善的差别。
一切都综合在那一段内。
经典中九种维持注意力的方法(九住心)是:“一”内住;“二”续住;“三”安住;“四”近住;“五”调伏;“六”寂静;“七”最极寂静;“八”专注一境;“九”等持。以下是它们的意义。“一”专注在一个禅修物象上;“二”不断的维持专注;“三”当注意力散开时,以念住系住它…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三章 止的训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