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四章 观的训练

  第四章 【观的训练】

  四

  敬礼观自在菩萨!

  这些是观自在菩萨,针对脱离轮回与到达胜者之道的甚深实修教导。培养“观”的智慧!

  我们是因为什么过错而在轮回中打转?这个过错是,把一个不是真实存在的“我”,视为一个实存的“我”。

  在问这个问题前,我们应该先要认清轮回的本质,仔细评估它的性质。然后我们应该断定,轮回到底是别人的问题?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?虽然集中心力在别人上,有很大的诱惑,但这不关我们的事。反之,我们应该要认清,我们是轮回中的众生。理由是因为,我们没有彻底明白四圣谛的第一谛---苦谛---的深广度。再者,我们也没有彻底明白第二圣谛,我们生命中痛苦的因。所有的众生都期望得到快乐与脱离痛苦,但大部分的时候,我们不太成功,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到:我们所向往的快乐是从何而生起,还有,我们想要回避的苦痛根源是什么?我们是因为别人的恶意才受苦的吗?我们是否被他人惩罚?外在因素是否是我们痛苦的根源?相反的,我们是以“我执”而种下痛苦的因;特别是,我们因为无明,而无法认清什么行为有利,与什么行为有害。

  此外,因为执著之力,我们不停的种下延续自己轮回之因。所有的佛教徒,不只是修“止”与“观”的人,一定要认清四圣谛:苦谛、痛苦之源(集谛)、解脱的本性与解脱之道。

  莲花生大士传授的“转心四念”,把我们的心从苦因中转离,转化我们的态度,导引我们往佛法道上走。藉著如此转变态度,我们再修“止”与“观”。我们一定要记住,既然是我们在承受苦与乐,就应该以四圣谛或转心四念这些推理观修(英:discursive meditation),来成全自己对修持的发心。

  我们在轮回中打转,是因为把无自性的我,错当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我。同样的,我们执著于“我”之外的现象为真实存在,而事实上,它们也无实质。

  《古纳热纳桑库密塔问句经典》说:那些心执著于轮回的人,永远在轮转。他们并未空于“我”与“我的”这两种实存现象,这些幼稚的人,自己像在空中打结。这个就像吃毒药,因为感觉自己需要它,即使毒药并未进到身内,就昏过去了。幼稚的人把行动视为“我”和“我的”。他们对“自己”的态度是,视其为实体的、无常的、会出生与死去。因为执著,心的造作就出现。教导是:不要把“我”与“我的”,当作真实存在来行动。

  事实上,并没有“我”或“我的”实存现象,但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的众生,并不了悟这个。我们把自己经营得好像真正存在般,替自己营造了一个具体的实存环境。我们好象有一个“我”在从事活动,以为拥有之物真正是“我的”。因此,不以“我”与“我的”,当作实体行动,就是根据真相的行动。

  同样的,在梦境中,我们好象有一个实存的“我”,在与别人打交道。环境好象充满了真实的现象一般。这个在醒的时候也是一样。虽然,在梦里,我们与周围的环境好象是真的,但是当我们醒来时,我们知道那只是一场梦。那么,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武断的假设那只是一

  场梦、而认为在清醒时,我们才是真实存在,以及我们被其他真正的现象所围绕?假如我们仔细研究,我们也许会发现,我们的日常生活,事实上并不比梦更具实质。

  《释量论》说:一个把“我”当作真实存在的人,将永远执著于“我”。有些执著,就会有对喜悦的渴望;有渴望就会被过错蒙蔽。因为看到美好的品质,就会有更多的渴望,而且这个,就被视为“我”的证明。因此,一旦有“我执”,就会在轮回中流转。

  又说:一旦有“我”,就会有“他人”的分别心。执著和憎恨,会因“自他”的分别而出现。因此,所有的心结都会出现。

  一旦有“我”执时,就会有“我”与“他人”的分辨心,这在我与他人之间制造了分离与隔阂。执著于自己那一边,并对其他人有厌恶感时,任何人都好像是对手。

  《月灯三昧经》说:因为有“我”的概念,分心、妄念就生起,它就像一个武器之轮般放射出去。心因追逐对象而被击败,这导致难忍之苦成熟。

  《般若波罗蜜多经十万章节》说:形色是空于“我”与“我的”。

  又说:因为执著于“我”与“我的”,众生在轮回中流转。

  《入菩萨行》说: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伤害、恐惧与苦痛,全是因为执著于“我”而来的,那么这个大魔对我又有何用?

  不丢弃自我,一个人不能避免痛苦;就如一个人不避开火,就无法不被烧到。[36]

  “我”与“我的”根必须切除,既然“我”与“我的”根是从色蕴而来,你必须在这个蕴里,审查“我”和自己存在何处?“我”和自己如何存在?

  龙树说:一旦执著于蕴集,就会执著于“我”。如果执著于“我”,就会有业力,因此会导致转生。

  《佛说大乘庄严王经》说:那些执著于形色概念等的人,永远视自己为一个实质的个体。他们会不断的转世,急速掉入险恶的终点。

  降伏你自己的心,比降伏大象、野马与野骡更为重要,征服“我”执,比征服十万大军更好。

  《因缘品》指出:降伏自己,比降伏最威力的象、辛杜区最殊胜的马与幼骡更好。你们这些降伏自己的人,切断自己的束缚,得到解脱;否则的话,以那些坐骑是不可能达到那个境界。[37]

  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主人。你是你自己的皈依,故降伏自己。[39]

  有一个座垫上,和一位道上的上师,无怠惰的独住。单独住在森林里,独居的降伏自己。[40]

  那些战胜自己的人,在对人的战斗上,比那些征服成千军队的人,更为殊胜。[41]

  当你以了悟“人无我”与“法无我”来降伏自己时,你的心被降伏,并从痛苦和它的源头中解脱。你是自己的上师、自己的皈依之源,因为你得到教法后,就开始修习。以修行来对自己的解脱负责任,而不是期待他人来帮你,这样,你将会得到解脱。

  真正的胜利是降伏你自己。那么,你就是真正的勇士。真正佛法修行的结果,是你的心结,如嗔恨与嫉妒,会减少;你的行为会显出安详和平等心。

  现在你必须审查看“我”(藏:nga)与“自己”(藏:bdag)是否是身体或者是心:我

  的名字是外来给予的。如果我的名字被改变的话,我是否也变了?如果我有一个好的名字,我是否会变好?如果我有一个坏名字,是否表示我是坏的?

  嗯,这个身体是“我”与“自己”吗?把身体的不同组合拿来仔细分析,从头到脚,在身体不同的部位寻找自己,也在身体里面身一个方位仔细寻找。其次,在外四大地、水、火、风中达到坚信,看看我可能会在哪里。

  我们固执的执著于“我”,一般而言,这个对佛法修行会带来不同的障碍与干扰,尤其是在成就“止”时。所以仔细研究“我”的自性。你存在吗?如果你是,你如何存在?仔细检查你的身体,从头顶开始到脚底,查明你到底存身体的哪一部位或者是在全身。另外,检视你的存在与固体、流体、势力、动力四元素之间,有什么样的关系?

  《入菩萨行》说:首先,以你自己的世智剥掉这层外皮,并以智慧之力,把肉与骨骼分开。

  把骨头切开后,在骨髓中自己审查:“本质在这儿吗?”[42]

  《中道般若智根章节》说:如果蕴集是“自己”的话,它就会受制于创造与毁坏。如果它不是蕴集的话,它就不会有蕴集的特征。

  如果心与身体的蕴集就是“自己”,那么,“自己”就会像蕴集一样。如果“自己”不是心和身,它就不会有那些特征。因此身体或心的形容,会与“自己”不相干,因为,它与它们是完全分开的。前面两个选择都无法通过分析而成立。

  如前详尽的解说,这个身体内并没有“自己”;因为把身体的不同组合拿来仔细分析,根本没有可以称为“我”与“自己”的一个本质。

  啊,既然“我”与“自己”一定是心,把心找出来。

  《三布特大本续》说:希望从各种痛苦中解脱,以及渴望完美佛果之乐的人,仔细、精进的研究,心到底有无“自性”?

  《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》:金刚手菩萨问毘卢遮那:“主啊,我们到哪儿去寻找证悟与全知?这是谁的证悟?”

  主回答说:“秘密之主,全知与证悟,在你自己的心中可以找到。”

  《圣宝云经》说:先有心才有现象,如果此心了悟,所有现象将被了解。

  《法界无分教导经》说:精确的审视心是否为蓝色、黄色、红色、白色、朱砂或水晶般的颜色?它是否是真的或假的、“永恒”或“无常”,以及它有无形状?

  《大迦叶问句经》中说,如是寻找心:“贪欲、生气或有妄念的心是什么?”它是过去、未来或现在生起的事物吗?

  长篇讨论继续。《三十三问句经》说:整个三界全从心而起。心永远不会显示自己。它没有形状、是非、善与不善,而且像幻影。智者寻找心性。任何找到心的人,看不到心性。

  《大圆满焰明界本续》说:如要分析心的组成,只要集中在这个概念上:无作觉识即法身。在其中,它无生起、住留或逝去。这个飞快、翻腾、疾逝、短暂现象的心,何时开始生起?目前它在何处?它最后往哪里去?它的形状与颜色是什么?看你能否把它分为外、内或中间。

  超越概念营造或修饰的觉识,即是法身。分析心的组成,与细查它的存在方式,可探索

  心到底存不存在。如果你假设它是真的存在,继续探查、断定它的起源、所在处与离去的方法。继续问:“心有形象吗?有形状或颜色吗?是热的、还是冷的?以你自己往内审查的经验,回答这些问题。”

  《声音穿透主本续》说:肯定的寻查心的源起、之后的所在处,以及最后它的离去。如此心智的训练,对心有帮助。

  这个的意义在《清明查精髓》里有叙述:源起、所在处与逝去的初步寻查,如下…
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四章 观的训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