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五章 指认教导

  第五章 指认教导

  五

  敬礼观自在菩萨!

  这是观自在菩萨的甚深实修教导,指认你的心性为大手印、无上瑜伽大圆满与基本立断。

  《大乘培养信心经》说:善男子,一位成就三摩地的菩萨、不会认为仅达到“止”和尝到一点三摩地就足够。相反的,当他住于三摩地中,他计数、分析与审查大乘佛法;藉此,“观”就生起。

  声闻行者悟到“人无我”,但他们还有一些概念上的执著。可是,他们觉得自己的了悟程度已经够了,因此变得自满。同样的,缘觉行者悟到“人无我”(我无自性)与“法无我”,但还有些微的执著;他们也是觉得自己的了悟已经够了。日前这个修法的要点是,把“观”培养至最高境---直到去除执著,与在“观”上完全没有疑惑,就像金矿提炼至纯金时一样。

  我们这些决定去除自己苦痛之源与达到完美证悟的人,必须避免自满的错觉。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,我们就会受苦。只要我们还受制于心毒:妄念、贪执、嗔恨、妒嫉与骄傲,我们有什么好自满的?同样的,只要我们还沈醉在世间八法中:得、不得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乐、苦,我们凭什么自满?当我们没有得到一瞬间解脱,还在受苦时,这一种自满的错觉,只是自欺而已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假如我们对佛法的信心,以及对修法的虔诚未减少的话,在来世,这些品质就会增加,并会有好的结果。就如我们不会让一天过去而不吃东西,我们

  也不应该一天过去,而不研读和持修佛法。让我们的闲余时间,都有意义的用在培养内在品质上。同时,我们应该永远谨慎小心,因为一刹那的愤怒,会抵消大部分的好进展。

  《大宝积经》说:大迦叶,心并不是寻索而能找到的。任何找不到的,也是观察不到的。任何观察不到的,也不可能在过去、未来与现在中出现。

  假如从一开始修行时,你就往内探寻自己心的本性,而不只是从事外在修法的话,你就已经走在正路上。有一些行者修“止”,然后修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,但从来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性。除了你自心的本性,解脱不在别处。证悟不外是你自心的本性,不要往别处寻找。

  《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》详尽的解说:秘密之主,一个人的心如何知晓?不管一个人把心寻出为形象、颜色、形状、物象、种类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“我”、“我的”、可以被觉察的东西、觉察者、纯净、非纯净、元素、感官基础(十二处)[49]或任何其他东西,都不能被对象化(无所缘)(藏:midmigs pa)。

  《菩提心论著》龙树说:“心”只是一个名称,除此以外,它什么都不是。认清“觉识”只是一个名称。再者,一个名称并无自性。胜者在内、外与这两者之间都找不到它。如是,心的性质像一个幻影,而且心性并不存在为任何颜色或形状、一个可以被觉察到的东西或觉察者、男人、女人或中性者等。总而言之,众佛从未看到它、将来也不会看到;他们准确的看到它的性质为无自性。

  帕摩竹巴说:当心活动时就是轮回,而当它无活动时就是解脱。不切断心的根,欺妄之根不会断,故先剪断心的根。

  一个充满概念营造的心是轮回的心。一个超越概念营造的心是解脱的。心之自性原本就超越概念营造。结果是,当我们歇在那个境界时,我们就是歇在心的精要自性里。这就是涅槃。不管你是学者、行者也好,主要的挑战,就在于切断心的根。一般人修到这儿就可能走岔,因为他们没有了悟到这一点,以及把它修至终极。伟大学者或行者没有切除心根的人,误失了这个要点。例如,佛的侄儿德发达塔跟佛在一起时,得到知识并从事修行,但是自大在此时同时生起。他嫉妒佛陀、在语言行为上很强烈的表现出来,认为自己与佛是等同的。为什么他的修行和整个生命走岔了?因为他没有切除心的根。他把心执著为实存的。我们没有被驯服的心,就像一支发情的大象,这会导致大的伤害。野象必须训练驯服;同样的,我们必须降伏心,来剪断它的根。

  伟大婆罗门“萨拉哈”说:吾子,看!观察你自心!经由观察,心无法被指证(无自性)。这个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心性,以多种方式显现是多么奇妙!

  你自己无生的心就是法身,而且法身是无生无毁。这个无生大乐的总持,就在你自身内,这是多么奇妙!

  在你自心的法身镜子里,无二原来智慧以明灿生起。从它生起的刹那,就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,而且是俱生大乐。

  帝洛巴说:嘿!这个就是自我觉知的原来智慧。它超越言论表达,而且不是一个心所经验的对象。它不是我---帝洛巴,可以示范的东西。让你的自我觉识(本觉)自己认出它来。

  当心的自性已在我们内里,我们还往外寻找快乐与心的自性,这真是奇异。它的自性是超越形容、也无法指出的,但让自我觉识揭露自己,就可认知。

  《三十三问句经》说:所有三界都是从心生起,但那个心不是能被显示为“这个”的一件东西。它无形态,而且非善、非不善、就如一个幻影般。智者寻找心的法性,当他们寻找时,心与心的法性都不会被看见。因此,不管用哪一种心来寻找,心的本来自性都不会被看见。

  在探寻心的绝对自性时,正在寻找的心与被寻出的心的自性,最终是一样的。两个都是不存在的,但并不像蒸发掉的水。假如你真正了解寻找的心与被寻出的心,都是不存在的话,你就会看到它不只是空无的。你会看到它同时是空和明灿,是佛三身(法、报、化)的自性。当你真正认清心的自性时,那个洞悉的“观”就会生起。

  《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》说:即使如来佛都从未看到、没有看到、将来也不会看到心。它不是一个颜色、不以形状显现,不是男、女或中性。

  《菩提心论著》说:胜者没有在外、内或两者中间找到心。

  又说:“心”只是一个名称,故只把它视为名称。此外,名称本来无自性,因此,心的自性就如一个幻影。

  《大迦叶问句经》说:大迦叶,心不存在外面、里面,也不能在两者间观察到。大迦叶,心不能分析、示范、无显现、无法知晓,也没有所在处。大迦叶,甚至连众佛过去都未曾看到、现在未看到、将来也不会看到心。大迦叶,即使寻找心也不会找到。任何找不到的,也不会被看到。任何观察不到的,在过去、将来或现在都不会生起。

  《弥勒问句经》中弥勒问:“一个人如何观察内在的心?”(佛)回答:“心没有形状、颜色、所在处,它就像虚空。”

  寂天说:世界的护佑主,阐明心看不到心,就如剑不能割自己,心也是如此。[50]

  《般若波罗蜜多精要》说:看不到色、看不到受、看不到想、看不到行,并且看不到识、心,以及认知。如来佛指出这样的人会看到实相。

  那些认出自性无法寻到的人,会看到实相。执著于色、受等,我们就会把法性遮盖;不执著于这些身五蕴的如来佛,能认清法性。

  乌金仁波切说:奇哉!这个称为“心”的不断觉识与明灿是存在的,但它不存在为任何一样事物。它生起,因为它显现为娑婆、涅槃以及无数乐与苦。它被宣称,因为它被宣称为十二乘。它是一个名称,因为它是以难以想像的方式命名。一些人称呼它为“心性”。一些非佛教徒称它为“我”。声闻行者称它为“人无我”。唯识行者(中译注:请参考译注[69])称它为“心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中道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般若波罗蜜多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如来藏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大手印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普通觉识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唯一明点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法界”。有些人称它为“一切之基”(阿赖耶识)。

  我们可以说,心是存在的,因为它是整个轮回生起的基础。再者,它是涅槃经验、净土生起的基础。所有这一切的经验,都是以心作为基础的。这一个现象---心,会有这么多的殊胜名称,真是奇妙。

  以直接指出来的介绍它,过去的意识已消失无踪,且在将来的了悟还未生起前,在当下无作、鲜明的状态中,会有现前的普通意识。当它凝视自己时,藉这个观察,会有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清明。此觉识是直接、赤裸、鲜明、无根基与无法指证、空的、清澈明灿、独特、无二无别的明空。它非永恒,但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。它非虚无,而是明灿的鲜明。它非单一,而是多重的觉知与明晰。它非多重,而是一味无别。它只是这个自我觉识。这是原来自

  性的真正指出。

  清醒时,在一构建间一个思想生起与逝灭。在下一个思想生起前,有一个间隔可以瞥见空性。当你晚间睡觉时,在白天清醒意识消失后,与在梦境显相生起前,也会有同样觉识清晰明灿的一面。但是不要把这个觉识的品质,误会成深睡中的意识。当你从梦境中醒来,在所有梦境显相消失,以及白天清醒意识生起前,再次这个明灿会被认出。这些中间境界,就是这个修法里,指出的觉识的真正自性。

  在其内,三身是无分的完整。完全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空性是法身。空性的清晰明灿是报身。无碍的到处显现即是化身。它就是自性身,纯然单一而完整。

  以强烈指出来介绍,它即是你自己现在的意识。当它即是这个无结构的自明意识时,你为什么说:“我不了悟心性”。

  此处无任何事物可禅修,你为什么说:“它不因为禅修而生起。”

  当它只是这个直接的觉识(现前识),你为什么说:“我找不到自心。”

  当它只是这个无中断的明灿觉识,你为什么说:“心性无法见到。”

  当它就是心的索者,你为什么说:“寻找它,就找不到它。”

  当什么都不需要做时,你为什么说:“它不是因为活动而生起。”

  单只是把它留在自己无营造的状态中就够了,你为什么说:“它不会住留。”

  只要让它去,而毋须需做任何事就够了,你为什么说:“我无法做到。”

  当它是明灿、觉识与空性一体不分时,你为什么说:…
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五章 指认教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