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五章 指认教导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性里没有执著,也没有概念化的觉察,甚至不会对任何事物有一些微的指认。在此觉识的境内,没有任何的构造或造作。它的自性是明光。它是赤裸、无媒介的觉识。心性不需要外来媒介指出自己,因为当它显现时,它会了知自己的本性。心与显相是不分的续流。它们是无碍的同一性质,所以主客的执著就会瓦解。这个心性称为“普通意识”,因为,它不是一个你需要进步才能达到的高超美妙意识。相反的,它是心的原来自性。但不要把它和普通造作,以及构造过的意识混为一谈。它只是心性毋须藉修饰来提高或贬低的自性。当思惟生起时,它们立即的释放。这样说来,心性是每一刹那完全的清晰,也无概念之汉掺杂于心中。这个就是“观”修法的真正要义。这是直指觉识的自性、心的自性。

  此外,心性也是观自在菩萨,因为观自在菩萨以大慈悲眼,无碍的观照所有众生。它是观自在菩萨因为全知之眼,超越世智,不落中心和极端偏见,观照所有现象为无混合和自我明灿,就如同反映一般。它是观自在菩萨,因为自觉的原本智慧之眼,观到无生法身的深意。它是观自在菩萨,因为自他观念净化之慧眼,它观照到离念营造的明光。

  当你了悟心的自性时,你会了悟它就是佛的慈悲化身观自在菩萨。他以慈悲之眼无碍、不断观看所有众生。这个是佛不费力、无碍、不断的全知之心。对所有众生的慈悲观照,合有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。一位佛对现象的观照,就像一面镜子清晰的照出所有的形象。现象没有融合在一起;相反的,每一样东西都是清澈、不混淆与自我明灿。佛清楚鲜明的观到每一个众生的因果与特质。再者,佛同时看到轮回和涅槃,而不会混淆。法性是真理的最终本性,而且它就是空性。它超越观者与被观者。心性并不视自己为对象,因为它是超越概念营造的不二明光觉识。

  观自在菩萨对松赞干布说:心的本质是空性、完全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。既然从空性中,它的展现是无碍,在佛果中它生起为佛身和原本智慧,在众生中它是以五毒等生起。在那些(观到)心之本质为空性的人中,则是法身现前。虽然五毒与概念的展现也无碍,由于它们的根为空性,它们不被阻挡而是自显、且不住留;由于它们是自我释放,它们以原本智生起。视心性的本质为空法身。由于它是不断的明灿,视它为报身。视自我生起、自我释放的多重显相为化身。

  心的空性不是空洞与虚无。相反的,虽然它是空性,但以佛身和原本智化显。它不是在某些人身上是空的,而在别人身上不是。事实上,心的本质原本就空,而且了悟自心本性是

  空的人,法身就会显现。不需要到别处寻找。你自己审查此点。一旦你了悟心的自性,所有心的活动以原本智显现。再者,如果你对自心法身有真正的了悟,就不需要修其他任何法,来带出心性的明灿、显化报身,因为它本来就存在,而且是自然的生起。

  《空行要旨》说:它的最初不生起,即是法身。它的中间不住留,即是报身。它的最后不离去,即是化身。

  这个与前面所讨论到的始源、所有处与离去有关。三身原本就都包含法身的本性里,并不是法身另外再有一些什么,来展现自己为报身,然后再做更多的什么,来展现自己为化身。这一切都是法身自性的天生本性。

  又说:在三身的本性中,心性是自解的。

  此自显是说三身的本性即是原本实相。它无任何造作或构造,只要接受实相,但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得到。

  《清明界精髓》说:无论什么生起,它的本质都是在生起的那一刹那,就释放。不管它如何变化或消散,实际上它是无根基的,而且它的消散、住留与明灿都是空性。无对象和无媒介,除了是空性的展示以外,它是无根基的。在这个无营造、无法形容的境界中,单只要不阻碍它的明晰,一切事物会显现。要知道显相的本质是空性、无对象与超越世智。不离开此境界即是鲜明。

  任何生起的事物,不管是好或坏、美妙或丑陋,都是在生起的一刹那就释放。它只是显相,而且在实相上是无根基的。心性是超越一般真理,虽然它的特性是明灿与清晰,但它从来没有实存过。所有显相就如梦的现象一般,而且从开始,它们就是无根基的,因为它们本身并无真实性,只是为现之后就消失。事实上,这个立即生起与消失,只是概念警告而已。

  《主要字句》说:看你自心的本质。无任何本质可被指证。

  你不需要依赖很多的学术观点或外在现象,才看到你自心的本质---只要观看自己的心。任何人都可以做到,而且你如果去找自心的本质时,你会发现什么都找不到。

  尊贵的让炯多杰(噶mb)说:三时所有众佛心意的要点,圣尊所寻找的、大名声的法身大手印,即是你的自心。如果你不知晓自心的本质,而想“我的心”或“这个心”的话,它只是造作妄语。轮回与涅槃一切现象只是这个觉识,这也是经典和本续的要义。毋须修行或禅修任何事物,只要把觉识留在明灿状态中。不需要怀疑这个是否为大手印;不要希望它会变得更好与害怕会变得更糟;不要跟随各种思惟。鲜明的让觉识自在、让它安逸。没有任何事物可禅修。在你如此一而再、再而三的修习后,思惟会认出自己的面目,同时在一刹那间,潜在的黑暗习性就彻底驱除。这即是佛果。差别发生在一刹那间。要知道,没有比讲述大手印要语中的一个字句更伟大,它是圣尊与成就者的最终实修教导。

  没有理由说:“我不知道自心的本性。”是你的心在想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就是这个心需要需要认知。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主要是与心的自性有关。美国人通常有很多的问题,但这儿没有什么可困惑的。只要直接进入心性的本质。把各种不同思惟的蜘蛛网丢开。不要跟随它

  们。不要把觉识放置在别处,就让它留在原处。的确,就让觉识歇在它的自性中。也许这不是那么容易。当你让觉识自在,不禅修任何事物时,重点是不要有任何的执著。

  把这个当作目前唯一的禅修,认为:“我不需要修行或禅修。”是一个大错误。只要我们还在道上,我们还是被相对真理束缚,因此还会有禅修者与可禅修的对象。我们必须以禅思四圣谛、转心思念、行为与业果,来为这个修行打基础,如此,我们为更微细的修法打下了基础。如果我们忽视基础法,只是试著安逸的从事无对象禅修的话,我们只是在“打发时间”。那是一个大的错误!

  在西方国家,有很多人都向往不要工作、以及退休的时候。然后,幻想只要安逸,修毋须任何禅修的法门。但是,当很多人最终退休时,他们比以前工作时更忙碌;当他们有机缘可以自在时,他们禁不住从事更多活动。同样的,虽然我们想要直接修这个法,试著只是歇于当下,但是,因为有强迫性思惟和执著于概念的强大习性,我们可能会从事其他活动。在那个状况里,我们试图自在与无对象禅修是不会成功的。这些潜在倾向,导致强迫性思惟与习性的生起。可是,当所有潜在习性去除时,佛果就成就。

  尊贵的卡雀王波开示:善男子,如果你现有的“心”是一个实存的东西,就应该在外面、里面或中间。它真的在那儿吗?颜色和形状也许不显现,但假如你认为,你只有觉察到显相,什么样的觉识认出那个正在觉察的觉识?假如你认为它觉察到对象,那个对象与那个觉识是一样、还是不一样?当它同时不分的向心显现时,是什么被心识知与观察到?假如它就是心性,这就像一把剑剪断自己一样。那个怎么可能?所有事物---包括敌人、朋友、讨人欢喜与惹人厌的事物,都是如此。

  因此,称呼觉识为“意识”只是一个指称。假如探索与分析的话,就是如此。可是,当你知晓、认出和了悟:“它就是如是。”你也许会认为它显然是空性。在了悟、认出与知晓时,它确实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。如是,直到目前你因执著于不存在的觉识为觉识、不存在的意识为意识。不存在的心为心、不存在的认知为认知,和不存在的了悟为了悟而分心。但是你了解吗?

  哦,善男子,此心就像虚空。虚空能被看待为“这个”吗?同样的,心就像虚空的颜色。就像野兔的角,它是无法指证、无根源、无基础、无法示范、无内在本性、无名相、无特征或印记、无颜色、无形状、无自己的本质、不生、不离与不住留。它的自性是无掺杂混合,所以连全知者都未曾看到它、现在看不到、将来也不会看到。假如它是有一丁点的根基与可能被指证,全知者就会看到;但既然它是一点根基与可能被指证也没有,所以无法看见。你有无认真的把这个实相探明?

  直到目前,你因执著于心、认知、意识、喜欢、讨厌、喜、悲、无明和解脱、纯净和不净、最好和最坏、好与坏等,而受制于否定与肯定,但是心未被觉察到。它如何被观察?留它在你无实存的心境中。留它在无思惟的境中。留它在无否定或肯定境中。留它在无拒、无受境中。留它在无希望或恐惧境中。留它在无“是”或“不是”境中。留它在无好或坏境中。留它在无“无明”或“解脱”境中。

  正当你认为已经了悟觉识的空性时,你还有执著。你也许会想:“啊,这个就是心的自性;现在我已得到它了。”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你失掉它,因为这就是执著观念的生起,使你再次脱轨。如此,就是散失、分心。直到目前为止,因为执著的关系,我们把不是心的当作心;我们把不是意识的视为意识。实际上,虚空本来就无法指证,因此它不可能有颜色。同样的,心是超越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它也是超越一切的对象化。假如它在实相上有些微基础,而全知者未曾看到的话,这个就是“全知者”的整个意义相反。因此,假如它有任何的实存的话,全知者会看到它。直到现在为止,我们因为执著于自己的情绪---欢乐、痛苦与混

  乱的关系,而有拒绝和接受它们的反应。既然它们都是无实存的,我们为什么会掉到这些状况内?记住昨晚“梦显相”的本…
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五章 指认教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