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性裏沒有執著,也沒有概念化的覺察,甚至不會對任何事物有一些微的指認。在此覺識的境內,沒有任何的構造或造作。它的自性是明光。它是赤裸、無媒介的覺識。心性不需要外來媒介指出自己,因爲當它顯現時,它會了知自己的本性。心與顯相是不分的續流。它們是無礙的同一性質,所以主客的執著就會瓦解。這個心性稱爲“普通意識”,因爲,它不是一個你需要進步才能達到的高超美妙意識。相反的,它是心的原來自性。但不要把它和普通造作,以及構造過的意識混爲一談。它只是心性毋須藉修飾來提高或貶低的自性。當思惟生起時,它們立即的釋放。這樣說來,心性是每一刹那完全的清晰,也無概念之漢摻雜于心中。這個就是“觀”修法的真正要義。這是直指覺識的自性、心的自性。
此外,心性也是觀自在菩薩,因爲觀自在菩薩以大慈悲眼,無礙的觀照所有衆生。它是觀自在菩薩因爲全知之眼,超越世智,不落中心和極端偏見,觀照所有現象爲無混合和自我明燦,就如同反映一般。它是觀自在菩薩,因爲自覺的原本智慧之眼,觀到無生法身的深意。它是觀自在菩薩,因爲自他觀念淨化之慧眼,它觀照到離念營造的明光。
當你了悟心的自性時,你會了悟它就是佛的慈悲化身觀自在菩薩。他以慈悲之眼無礙、不斷觀看所有衆生。這個是佛不費力、無礙、不斷的全知之心。對所有衆生的慈悲觀照,合有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。一位佛對現象的觀照,就像一面鏡子清晰的照出所有的形象。現象沒有融合在一起;相反的,每一樣東西都是清澈、不混淆與自我明燦。佛清楚鮮明的觀到每一個衆生的因果與特質。再者,佛同時看到輪回和涅槃,而不會混淆。法性是真理的最終本性,而且它就是空性。它超越觀者與被觀者。心性並不視自己爲對象,因爲它是超越概念營造的不二明光覺識。
觀自在菩薩對松贊幹布說:心的本質是空性、完全無根基與無法指證的。既然從空性中,它的展現是無礙,在佛果中它生起爲佛身和原本智慧,在衆生中它是以五毒等生起。在那些(觀到)心之本質爲空性的人中,則是法身現前。雖然五毒與概念的展現也無礙,由于它們的根爲空性,它們不被阻擋而是自顯、且不住留;由于它們是自我釋放,它們以原本智生起。視心性的本質爲空法身。由于它是不斷的明燦,視它爲報身。視自我生起、自我釋放的多重顯相爲化身。
心的空性不是空洞與虛無。相反的,雖然它是空性,但以佛身和原本智化顯。它不是在某些人身上是空的,而在別人身上不是。事實上,心的本質原本就空,而且了悟自心本性是
空的人,法身就會顯現。不需要到別處尋找。你自己審查此點。一旦你了悟心的自性,所有心的活動以原本智顯現。再者,如果你對自心法身有真正的了悟,就不需要修其他任何法,來帶出心性的明燦、顯化報身,因爲它本來就存在,而且是自然的生起。
《空行要旨》說:它的最初不生起,即是法身。它的中間不住留,即是報身。它的最後不離去,即是化身。
這個與前面所討論到的始源、所有處與離去有關。叁身原本就都包含法身的本性裏,並不是法身另外再有一些什麼,來展現自己爲報身,然後再做更多的什麼,來展現自己爲化身。這一切都是法身自性的天生本性。
又說:在叁身的本性中,心性是自解的。
此自顯是說叁身的本性即是原本實相。它無任何造作或構造,只要接受實相,但並不是那麼容易就做得到。
《清明界精髓》說:無論什麼生起,它的本質都是在生起的那一刹那,就釋放。不管它如何變化或消散,實際上它是無根基的,而且它的消散、住留與明燦都是空性。無對象和無媒介,除了是空性的展示以外,它是無根基的。在這個無營造、無法形容的境界中,單只要不阻礙它的明晰,一切事物會顯現。要知道顯相的本質是空性、無對象與超越世智。不離開此境界即是鮮明。
任何生起的事物,不管是好或壞、美妙或醜陋,都是在生起的一刹那就釋放。它只是顯相,而且在實相上是無根基的。心性是超越一般真理,雖然它的特性是明燦與清晰,但它從來沒有實存過。所有顯相就如夢的現象一般,而且從開始,它們就是無根基的,因爲它們本身並無真實性,只是爲現之後就消失。事實上,這個立即生起與消失,只是概念警告而已。
《主要字句》說:看你自心的本質。無任何本質可被指證。
你不需要依賴很多的學術觀點或外在現象,才看到你自心的本質---只要觀看自己的心。任何人都可以做到,而且你如果去找自心的本質時,你會發現什麼都找不到。
尊貴的讓炯多傑(噶mb)說:叁時所有衆佛心意的要點,聖尊所尋找的、大名聲的法身大手印,即是你的自心。如果你不知曉自心的本質,而想“我的心”或“這個心”的話,它只是造作妄語。輪回與涅槃一切現象只是這個覺識,這也是經典和本續的要義。毋須修行或禅修任何事物,只要把覺識留在明燦狀態中。不需要懷疑這個是否爲大手印;不要希望它會變得更好與害怕會變得更糟;不要跟隨各種思惟。鮮明的讓覺識自在、讓它安逸。沒有任何事物可禅修。在你如此一而再、再而叁的修習後,思惟會認出自己的面目,同時在一刹那間,潛在的黑暗習性就徹底驅除。這即是佛果。差別發生在一刹那間。要知道,沒有比講述大手印要語中的一個字句更偉大,它是聖尊與成就者的最終實修教導。
沒有理由說:“我不知道自心的本性。”是你的心在想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就是這個心需要需要認知。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主要是與心的自性有關。美國人通常有很多的問題,但這兒沒有什麼可困惑的。只要直接進入心性的本質。把各種不同思惟的蜘蛛網丟開。不要跟隨它
們。不要把覺識放置在別處,就讓它留在原處。的確,就讓覺識歇在它的自性中。也許這不是那麼容易。當你讓覺識自在,不禅修任何事物時,重點是不要有任何的執著。
把這個當作目前唯一的禅修,認爲:“我不需要修行或禅修。”是一個大錯誤。只要我們還在道上,我們還是被相對真理束縛,因此還會有禅修者與可禅修的對象。我們必須以禅思四聖谛、轉心思念、行爲與業果,來爲這個修行打基礎,如此,我們爲更微細的修法打下了基礎。如果我們忽視基礎法,只是試著安逸的從事無對象禅修的話,我們只是在“打發時間”。那是一個大的錯誤!
在西方國家,有很多人都向往不要工作、以及退休的時候。然後,幻想只要安逸,修毋須任何禅修的法門。但是,當很多人最終退休時,他們比以前工作時更忙碌;當他們有機緣可以自在時,他們禁不住從事更多活動。同樣的,雖然我們想要直接修這個法,試著只是歇于當下,但是,因爲有強迫性思惟和執著于概念的強大習性,我們可能會從事其他活動。在那個狀況裏,我們試圖自在與無對象禅修是不會成功的。這些潛在傾向,導致強迫性思惟與習性的生起。可是,當所有潛在習性去除時,佛果就成就。
尊貴的卡雀王波開示:善男子,如果你現有的“心”是一個實存的東西,就應該在外面、裏面或中間。它真的在那兒嗎?顔色和形狀也許不顯現,但假如你認爲,你只有覺察到顯相,什麼樣的覺識認出那個正在覺察的覺識?假如你認爲它覺察到對象,那個對象與那個覺識是一樣、還是不一樣?當它同時不分的向心顯現時,是什麼被心識知與觀察到?假如它就是心性,這就像一把劍剪斷自己一樣。那個怎麼可能?所有事物---包括敵人、朋友、討人歡喜與惹人厭的事物,都是如此。
因此,稱呼覺識爲“意識”只是一個指稱。假如探索與分析的話,就是如此。可是,當你知曉、認出和了悟:“它就是如是。”你也許會認爲它顯然是空性。在了悟、認出與知曉時,它確實是無根基與無法指證的。如是,直到目前你因執著于不存在的覺識爲覺識、不存在的意識爲意識。不存在的心爲心、不存在的認知爲認知,和不存在的了悟爲了悟而分心。但是你了解嗎?
哦,善男子,此心就像虛空。虛空能被看待爲“這個”嗎?同樣的,心就像虛空的顔色。就像野兔的角,它是無法指證、無根源、無基礎、無法示範、無內在本性、無名相、無特征或印記、無顔色、無形狀、無自己的本質、不生、不離與不住留。它的自性是無摻雜混合,所以連全知者都未曾看到它、現在看不到、將來也不會看到。假如它是有一丁點的根基與可能被指證,全知者就會看到;但既然它是一點根基與可能被指證也沒有,所以無法看見。你有無認真的把這個實相探明?
直到目前,你因執著于心、認知、意識、喜歡、討厭、喜、悲、無明和解脫、純淨和不淨、最好和最壞、好與壞等,而受製于否定與肯定,但是心未被覺察到。它如何被觀察?留它在你無實存的心境中。留它在無思惟的境中。留它在無否定或肯定境中。留它在無拒、無受境中。留它在無希望或恐懼境中。留它在無“是”或“不是”境中。留它在無好或壞境中。留它在無“無明”或“解脫”境中。
正當你認爲已經了悟覺識的空性時,你還有執著。你也許會想:“啊,這個就是心的自性;現在我已得到它了。”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,你失掉它,因爲這就是執著觀念的生起,使你再次脫軌。如此,就是散失、分心。直到目前爲止,因爲執著的關系,我們把不是心的當作心;我們把不是意識的視爲意識。實際上,虛空本來就無法指證,因此它不可能有顔色。同樣的,心是超越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它也是超越一切的對象化。假如它在實相上有些微基礎,而全知者未曾看到的話,這個就是“全知者”的整個意義相反。因此,假如它有任何的實存的話,全知者會看到它。直到現在爲止,我們因爲執著于自己的情緒---歡樂、痛苦與混
亂的關系,而有拒絕和接受它們的反應。既然它們都是無實存的,我們爲什麼會掉到這些狀況內?記住昨晚“夢顯相”的本…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五章 指認教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