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五章 指認教導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性。這一切都是無根基的。它們並沒有實體的存在過,但不要忽視行爲與其業果。

  烏金仁波切說:哦,一旦你把強迫性思惟在自己原處平息,而且心是無修飾時,是否有一個不動的靜止狀態呢?哦,這個是“止”,但它不是心的自性。

  現在穩定的注視你正在住留的自性,是否有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光燦空性;它在任何物質、形狀或顔色的性質中,都沒有根基與無法指證,這個就稱爲“空的本質”。

  這個空性的光澤,是否不斷清澈、無暇、舒暢與明燦?這個稱爲“明燦本性”。它的精要本性是,不建立在任何事物上的純然真空與不間斷的鮮明光澤無分、無別,如此的覺識是光輝明燦的。

  這個無言語可形容、現前不動的意識,取名爲“覺識”。只有這個在思考,故取名爲“心”。就是它在注意一切,所以取名爲“念住”。即使什麼都看不到,那兒仍有清澈、穩定、無媒介與不移的特別觀照,所以取名爲“觀”。就是它能分辨一切不同事物,如香菇的層層傘摺,所以取名爲“分別智”。如善逝藏(梵:sugatagarbha)、唯一明點[51]、絕對本性、原本智慧、中道、最終真理、大手印、大圓滿和空性,全是這一個的名稱。[52]

  《指出法身》說:一切客觀顯相就像水與浪,全是心的幻影,而且實際上是無根基的。以此,一個人了悟所有顯相爲心。針對生起、住留與離去,來分析心的本質,結論是,它在任何事物中都無根基。如此,就像夢中的馬和象,它在真相上是無根基的。以此,一個人認出心是空的。從空性、明燦與清澈的不斷大樂中,自發的生起爲多重顯相,就如水中月一般。以此,一個人認清空性爲自發現前(任運成就)。如此,從單純自發中,自生與釋放是同時的,在明空無作自發的不變大樂中不動搖,就像一條蛇解開自己的盤結一般。藉由此確認,一個人認出自發現前爲自我解脫。

  在某些禅修方法裏,會有以下了悟的順序:了知一切顯相爲心,了知心爲空性,以及了知空性爲自發生起,我們觀看生起、住留與離去這叁個過程,以分析心的自性,我們可以了知,心是空的和從那個空性中所有的顯相自發生起。水中月的反映是依賴水,但它與水並不是不分的。水並不依賴月亮或浪。同樣的,心並不依賴顯相,但顯相依賴心。

  因此,一旦你了知所有顯相爲心時,會有傾向使心具體化。爲了對治這一點,你一定要繼續審查心的自性,如此做,你會發現這個看起來如此真實的心,實際上是空的。它不具任何本質、不具任何自性。但它不是一個虛無的空洞。當你繼續審查時,你將會發現,心性的空性是自然自發的。自然自發的意思到底是什麼?檢查後,你會發現自發的意思是自我解脫。如下:從心至空性、至自發現前、至自我解脫。這一切都發生在哪兒?在我們的普通意識裏。這個就是大手印,“止”與“觀”的融合。

  被認出的心,即是在不同方面散失的普通意識,鮮明的知曉一切事物,是明燦與空性的雙運、大樂、“擁持至高品質之空性”和大手印。了知它的本質即稱爲大手印的了悟。因此,不禅修任何事物、一刹那也不分心的置你的覺識于明燦中。不期待好成果或懼怕壞成果,只要安逸。藉以維持著普通意識的本質,在那一刹那,就像無雲晴空境一般,見到大手印的樂空雙運。現在,“止”與“觀”合而爲一,無上實證會生起,你將成功進入解脫之道。

  把這個普通意識稱爲空性、明燦、清晰、自發和不變大樂,它是崇高卓越的。我們從哪裏得到如此美好的東西?它不能購買或獲得,因爲我們已經擁有它了。它是我們的普通意識。此外,是我們的普通意識生出我們所有的概念、形象與思惟,雖然它的自性原本已超越分心,

  但心性是不會分心的,就如汪洋不需要做任何事,就已是汪洋,因此心性也不需要禅修任何事物。歇在這個心中,它的自性永遠都不會分心。希望與懼怕只是執著的表現。執著是汙染、蒙障。放下執著。當覺照到樂空雙運,你就了悟自己的本性。

  《尊者(阿底峽)和中桐帕間問答》說:

  尊者:我再叁的尋找,但找不到它。

  中:你再叁的看到你自己的本性。

  尊者:我應不應該在找不到中歇息。

  中:最好是置你自己于安逸中。

  寂天頌恭說:當你在看你不停明燦的覺識,你什麼都看不到。那即是看到“如來”。

  要點是,心無散失、無間斷穩定即是“止”。藉著觀看它的本質,就會有洞悉空性的“觀”,如此藉著穩定,“觀”就會生起。如果心一點穩定也沒有,它不會被看見;所以觀察各種紛纭之心即是“止”。藉著觀看它的本質時,看到它爲空的,如此,“觀”是依賴散失而生起。在無概念的心之法身虛空中,假如概念的烏雲不清除,太陽、月亮兩種智慧光芒不會射出。因此,精進勤勉于這個原本禅修!

  當心未被概念卷走時,無間斷、穩定的注意力就是“止”。除此之外,是可能會有一個由概念活動得來的穩定覺識。這是修“止”的特性。在修這個法前,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心有些穩定,而且你有一些持續的注意力。但是,當你實際開始培養“止”時,你發現自己被大量的概念壓倒。你越密切的觀看它們,就更被這些濃密思惟所淹沒。當你持續修行,就會覺察到概念變得越來越微細,雖然要覺察到最微細的思惟,需要一個非常微細的覺識。“觀”是以分析正在離散與流失的思惟本性而生起。法身就像虛空,而概念就像雲般。我們雲般的思惟,遮蓋了兩種智慧: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。

  (覺識[本覺])指認結果。功德圓滿!

  

  
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五章 指認教導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