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實修
六
敬禮觀自在菩薩!
爲了實證被介紹的實相,這些是觀自在菩薩的甚深實修教導。
《空行焰明界本續》說:一切偶生的概念,即是覺識的展現,所以毋須阻擋它。當概念生起時,無概念也同時增加。
法身超越心;報身超越認知(例如,認知的明燦空性質);化身是無執著(例如,無一個人執著于[這個])。[53]
當苦生起時,樂也在增加。心結越大,原本智慧越強。木材堆積越大,火燃燒得越大。冰塊越大,河水水位越高。烏雲越濃,大雨降臨就越激烈。
像蛇突然解開盤結般的歇息。像丟棄人屍體後的歇息。像除去臭氣味後的歇息。假如它被抑製,這就是再次散亂之因。假如它被丟棄,這就是再回來之因。假如你嚴禁它,這就是它彈回之因。假如你降伏它,這就是它又不馴報之因。假如你燒它,這就是它結冰之因。放下阻擋與肯定,在平等性中歇息。
概念立即和偶發的生起,然後它消失。它本來就不在心的自性中。這個意謂著所有的心內涵,都是無常與疾逝短暫的。覺識的展現不只是包括貪執,也包含無明妄念、嗔恨、驕傲與嫉妒。雖然看起來好像自相矛盾,但是空性的無概念了悟,是可以在概念生起時維持著,但這只有在心的自性了悟後才行。即使在痛苦生起時,喜樂也能生起,但這只有在不執著于苦時。通常當喜樂生起時,我們執著于它,想著:“哦,這是如此爽快。”在痛苦增加時而生起的樂,是沒有任何一點心裏或概念的執著。
例如,你如果轉世入惡道中的地獄道,那兒的衆生會大大加害于你。如果你能夠把這些看起來好像在傷害你的衆生,視爲佛的化身,那個地獄道就會立即轉化爲淨土。這是轉苦爲樂的一種方式。另一種方式是,把你所遇到的不同衆生,視爲你自己淨覺的自然顯相。這個了悟直接帶至佛果,跳到淨土去。不管你是在惡道裏得到這個了悟,或在(死後)中有過程中、夢境中或目前,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。
有一些衆生能平息、增益、或以強力方法來調伏。其他不能被這些方式馴服。其他不能被這些方式馴服的衆生,需要以凶猛的方式來降伏。如果你能夠不被心結淹沒,而能轉化它們的話,它們每一個都會以原本智慧的展現而生起。例如,妄念的心結是,以法界的原本智慧生起。
在當下,讓你自己的蛇盤心結解開。當心結生起時,只要住于當下和歇在其中。如果心結被抑製,就像喉嚨被勒住一樣,這會導致它們再次湧出。如果你試著壓抑概念,反而會促使它再度活躍。這種一再起伏,是因爲心的根源還未被切斷,而且沒有根本上的轉變。你還未把毒轉化爲藥。如果你壓製概念,它就像yo-yo(溜溜球) 般的上上下下(中譯者:溜溜球是一個圓形狀、有一條細繩系在中間凹下處,繩的另一端套在手指上的玩具。當你把溜溜球往下扔時,它會自動反彈,緣堵繩子往上跳躍。)。假如你試著讓它軟化,它就會再次變得更頑強。所以不要阻擋、肯定與執著,只要在平等性中歇息。
這一點能以一般佛教隱喻來了解。假如你需要走過一塊多刺的地,你有兩中方法來保護自己的腳。你可以買幾千平方英裏的皮革來蓋住這塊地,或者你可以穿一雙皮鞋,這會有相同的效果。
在佛法修行中有很多狀況會導致痛苦,就像它們是刺一樣。與其一個個的操縱這許多煩惱,就如你試著以皮革遮蓋土地;應該要在心流中培養念住、正知與謹慎良心。[54]如此做,你就不會受製于心結。這樣你的心結,不容易受到外在情況刺激而反應。
這個主文明確的解說修行方式。當心結或概念生起時,不要以特別的對治法來抵製。不要阻擋、追隨、只要歇息于平等性中。以歇息在平等性中,和單只看清概念的立即生起與逝去,你將不會受到自己心結波動的影響。這就像穿一雙皮鞋一樣。
《立斷章:心和覺識合一之呈現方式》說:心和覺識的不分即是大樂。在想著:“心就在輪回中。”時,檢視一切事物在它的純淨境中。
把與大樂不分的叁身視爲普賢如來佛母。了悟觀念爲你自己的佛法上師。認清佛法上師與自我覺識的不分。觀念本身融入中心。覺識被自我灌頂,並能夠支持它自己。
確定你自己跳出守不同誓戒的藩籬。
細心的以概念來審查身體,認清你的自性即是如來佛的身體。
細心的以概念來審查語音,認清你的自性即是空音之語。
細心的以概念來審查原本智,認清你的自性即是無媒介的空覺境。
完整、明晰與遍布:原本解脫、無作與清新;絕對的解脫、原本純淨與清新;無費力、完全的現前和不動---所謂的“覺識、覺識”即是有覺知和明燦的覺識。
先前的觀念在它自己的狀態中釋放,對未來觀念的執著還未生起,中間的間隔時間不受對治法修飾的汙染。認清這個無暇、明燦、透明的狀態爲覺識。它的本質是空的、它的自性是明燦、它的慈悲能夠照亮一切事物。這個即是覺識存在之形態。
在(意識)空的六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中,它的多重表達力在作用。在形色的空性中,覺識的表達力在運作。體驗大空明燦。
了悟心性是叁身,就是得遇普賢佛母。[55]但這並不表示你將會在光中見到藍色女本尊。此外,了知你的覺識與根本上師不分,並不是把兩樣個別的東西混合在一起,然後融合在一起,像把水倒入牛奶中。了悟你的覺識本性,就是了悟你的覺識,就是你的根本上師。這個一直都是如此,現在你了悟原本實相。如果你想學習兩樣東西合並在一起,就去研究科學。要了解原本不可分性,就研究心性。
沒有人可做任何事物,來使你了解覺識的自性。覺識是被自我灌頂,並有能力支持自己。“有能力支持自己”是重要的。只要我們還未達到完美證悟時,我們沒有能力來支持自己。只要我們還是監禁在相對真理內,我們並沒有獨立或有真正的自由。沒有相對真理是自我支持的,因爲它是無常;只有在絕對真理中,才會有真自由、自我支持與自生。
我們不是都希望解脫嗎?如果是,我們不應該只是談論它;我們必須實證它。要實證解脫,我們必須修這些法。單單聽法是不夠的,一定要修習。這些法給我們能力和我們所尋的自主力。如果我們真正希望有自由和建立我們的人權,我們必須以修行來完成自己的內在轉化。
經由密乘灌頂的授權,你有自由修密乘法。有了修行的自由,就需要守不同教條和誓戒,才能在密法中進步。但是當你實證到輪回、涅槃的基礎時,所有誓戒都自然自發的守住。你不需要額外費力。身爲一個僧侶,你不需要記得維護僧侶誓戒,因爲你原本已持守戒律。同樣的,身爲密乘行者,以你自己的了悟之力,你將自然自發的守持密乘戒。
另一個可得到更深了悟的方式,是在概念上,視自己的身語意爲生起次第本尊的身語意。這一章的教導是生起次第教法的輔助。在這個訓練裏,只要完全放下概念指定,並了悟原本就有的真理。這一個方式是需要純淨的認知,而不是用概念去指定的造作修法。
過去的觀念不需要其他東西來釋放,因爲它是在自己的原處釋放,並自我解脫。在過去的觀念與未來的觀念之間有一個間隔。不要試著以更改或造作等,來修飾或汙染這個間隔。在覺識的當下,沒有相對真理,它是完全的離于概念營造與建構。
就如前面提到的,這些時刻,讓你有機會去了悟覺識的本性:在你睡著與夢境開始前;在夢境停止後與你清醒前;以及一個概念過去,和下一個出現前。所有這些間隔,都是可以了悟覺識本性的機會。這個間隙或間隔,就像兩團雲從間的空隙。你看到的空間不是一片狹窄的空間。事實上,這空間是無限的,但你是從窄縫中去看它的,不要把邊緣當作兩個邊緣當中的真相。
覺識空的本質,並不只是一個了無生氣的乏空。那個空性的本性,是明燦、清晰,以及大悲遍滿。此空性,以五種感官意識與心識展現自己。
《喜金剛本續》說:因爲一個人不是以心智在禅修,所以他能禅修整個世界。即使是以所有現象的知識來禅修,也不是禅修。
《古黑亞薩瑪珈本續》說:離于真正現象,就非禅修。禅修的動作不是禅修。如此,既然現象不是真的,禅修是沒有對象指標的。
偉大婆羅門(薩拉哈)說:假如你釋放這個技術打結的心性,無疑它會解脫。它是因爲
什麼現象才會束縛在愚癡中?智者是完全從中解脫。
又說:所有向你呈現的顯相,就像樹林裏蔓延的火焰。依據心之根,也就是空性,來行動。
《喜金剛本續》說:因爲不明白什麼是世間誘陷,以及什麼可以讓我們脫離這個束縛,這個世界未被解脫。不理會這個,悉地成就無法獲得。
又說:世界是貪愛所誘陷,也是因貪愛而解脫。這個倒轉禅修法,在非佛教徒中是聽都沒聽過。
一般來說,貪愛導致束縛,但假如你了悟覺識的本性,貪愛會導致脫離束縛。這是一個倒轉的禅修,因爲並沒有對貪愛執著。雖然很多種類的禅修是,有執著在內,精髓禅修則不去執著。這個心性禅修的要點是,無執著和無概念激增。這是一種修法。的確,在佛法的正規修法內,有一些修法是用概念執著來修改你的心。但那不是這兒的修法。在生起次第裏,你以觀念來生起自身爲本尊身。如此,經驗是利用執著概念來轉化的。同樣的,氣功(藏:rtsa rlung)的修行也有執著。甚至大圓滿的“頓超”,也有特別的姿勢與凝視,它還是有一些概念執著。但是,這一個修法,屏棄所有的概念營造,而且是歇息在無媒介的覺識本性中。這個的精髓要點是,了悟當下覺識的本性。
《觀自在菩薩給麥吹巴教導》說:無論什麼生起都是原本體性,因此如果顯相因念住未被遺忘,當一切顯相以空性生起時,你確定會成爲瑜伽行者之王。
一切顯現的即是“那個”,“那個”不在任何處顯現。因此,無論什麼生起都是未生起,這…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六章 實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