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六章 實修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松。所以我們應該安逸,就像在紡織的婆羅門一樣。

  也許你們去過亞洲,看到農夫背著很大綑的稻草。當他們到達終點時,就會有人把綁著稻草的繩子剪斷,稻草就松散在地上。就像這樣,讓你的覺識像一綑稻草松散一樣。

  亞洲的樵夫在山谷內找不到木材,他們到懸崖去找。用一只手攀在懸崖上,然後用另一只手去砍材。假如你把心抑製得那麼緊的話,它不會靜下來。

  一只與幼犢分開的母駱駝,會回頭直到找到幼犢爲止。即使覺識被思惟纏住,它還是會回轉至它自己的歇息處。

  (二)放下記憶與思惟:此心是原本的、原始的以法身存在。它是以不同記憶與思惟,而生起的六種經驗形態,而且心跟隨著每一個對象。一旦你的心流中生起如此的體驗---它們在自己的狀態中認清本性,就是悟到大手印的本質。在如此了悟中,沒有非禅修的壞事物被驅逐,也沒有什麼被肯定。無論什麼思惟生起,不要對它們分心,而要像一條溪流般不斷的修習。

  記憶、思惟與幻想就像空中的雲般生起、再消散。認清它們的真實本性,不是去觸及自己的情緒,而是在這些思惟的原處,了悟它空的本性。這樣做,你會看到大手印的本質。因此,任何生起的事物,都不會被視爲與你的禅修不相配合,所以,你不需要丟棄它們。

  (叁)轉化多樣爲助力:不管何種世間八法的顯相生起,不要把它們當作困障,而是把它們當作援助。如果你理解這一點,就不支特意去尋找無概念;也不必視思惟爲困礙。這樣你的覺識就豐足得維持著,而不會有靈修饑荒。所以,不要尋找心的靜止、明燦或喜悅,不拒不受任何顯相的修行。如此普通意識是無造作與無結構的。這個自我明燦,即是和一切現象相會。

  (四)修習放下顯相:然後所有記憶與思惟、所有顯相與所有活動的經驗,在大手印的本性中生起。就如在金銀島上找不到普通石頭,輪回與涅槃的不同現象,自然不失去清新;它們的容顔不會改變;並且它們在無造作、無創始的原本大手印本性中,生起爲自我源起的俱生原本智慧。

  假如你把世間八法的顯相視爲援助,你就不需要使心靜止去除思惟。

  假如你來到一個金子做的島,你連一個普通石頭都不會找到。同樣的,當你修到這個真正大手印的階段時,所有的思惟都是援助。它們不會只是普通的思惟。如此,輪回與涅槃不同的現象,自然不會失去它們的清新。

  當你到達這個階段的真正大手印修法時,沒有執著的顯相。即使你尋找,也不會找到。這個就稱爲“真實原本智慧”(藏:don gyi ye shes)。這個修法的果,就是覺識完全的現前。“止”、“觀”、心性的指認及以後的修法,它們全部的最終點就是,這個完全現前的覺識。此時,因爲沒有對顯相的執著,顯相會生起,但不會被執著爲“這個”“那個”“好的”或“壞的”。它們都現前,但無執著,而且覺識是完全的現前。

  這是此階段修法比較詳盡的解說:第一,當思惟生起時,認出它們。一個思想生起時,你認出它。另一個生起時你認出它。在認出概念後,再往內洞察、了悟它的空性。然後在認清思惟的空性時,它們就自然的消失。接下來的階段是,概念繼續生起,不管它們是好或壞,視它們爲你修行的援助。它們每一個都是自我明晰或自然的明燦。這個自我明晰是思惟的本性。它不是加到思惟上的另一樣東西。在這個角度來說,有一些人能夠直證到果位,但這是很稀有的。

  你也許會發現在禅修時,當思惟不生起,你可以持續維持念住的覺照,但是,當思惟生起時,你就會分心,而且失去念住的覺照。在那個狀況下,很難單只是觀察思惟,並保持念念的覺照、不受它們幹擾。問題是你還執著于思惟。當你開始禅修時,你也許會有成見,認爲思惟能夠幫助或阻擾。這兩種成見都是執著。你如何對治它?一旦思惟生起時,只要把覺識集中在它們的本性上。這是一個非常微細且艱辛的運作,但這是能做到的。一旦思惟生起時,看它們的本性。如此做,你不會被它們牽著走。這個方式會抵銷執著。因此,你不會視思惟爲禅修上的缺點,你也不會盼望將來禅修時思惟不再生起。當你無思想生起時,你大概是死的時候。于其時,我們實際上是需要思惟的,因爲藉著我們對思惟的觀察,以及對思惟本性洞察的“觀”,我們最終會認出,它們其實是原本智慧的展現。

  根據亞德番千的《大圓滿阿柔口傳承》傳統:在無執著的明燦空覺識中,輕柔的松懈,完全放松,住于當下;不要抑製顯相,不要以對治法阻止,不要以世智改變,也不要去造作或修飾。無論什麼生起和如何生起,只要往內看它們,並且無修飾、無拒絕或肯定任何事物,在你的自性中安逸、在無執明燦中安住。那即是“阿柔之大完整現前”。真奇異!然而就是如此。

  此大手印境是,你無執的處在明燦空覺識中,它超越松弛或不松弛,因爲無任何概念執著。它超越區分與離于極端偏見。這個覺識有兩種性質---明燦和空性。空性抵消永恒極端偏見(常見),明燦抵消虛無極端偏見(斷見)。

  董卡雀巴薩拉哈說:嘿,我兒,聽著了!觀察你的自心。現前無構造的意識是叁世勝者的心意。這個無蒙蔽、離所有永存及虛無極端偏見的直見(現見),是無拒無受、不希求不恐懼。所以在它顯現時,不要修飾心性。

  身心是無根基與無法指證的:像在空中的彩虹,它們顯現,但是空性。任何了悟這個的人,會如虛空般的融入虛空,當此發生時,這是何等的景觀!

  雖然你原本已擁有心性或佛性,但當你經曆它的頭一刹那,是以空前未有的經驗顯相。從無始以來,你已周遊六道到處尋找。你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輪回中遊曆,從來沒有認清自心的真實自性。因此當你第一次認清它時,它是完全令人驚訝與空前未有的,雖然它一直都在。在佛教裏,有很多禅修方式和系統,也要花很多的功夫。在小乘裏,很多努力是花費在了悟“人無我”上。大乘裏有很多不同的哲學系統。甚至在中觀宗(梵:Madhyamika)裏

  也有不同的解說、分類與研習。你可以研讀中觀自續派(梵:Svatantrika)或中觀應成派(梵:Prasangika)的典藏。同樣的,在生起次第的修法裏有叁種叁摩地,即使在大圓滿裏也有叁個種類:心部、界部與口訣部。這一切法門的目的是什麼?它們全都是爲了達到這個令人驚異、從未有過的心性了悟。

  珈桐卻計藏波說:

  觀察任何出現和發生事物的本性。如果有一個觀察者,也觀察那個。

  如果有喜悅,觀察喜悅的本性。如果有一個觀察者,也觀察那個。

  如果有痛苦,觀察痛苦的本性。如果有一個觀察者,也觀察那個。

  如果你看時,找不到任何可以觀察到的東西,無執的把那個留在平等性中。

  如果你連自己爲觀察者也找不到,也無執的把那個留在平等性中。

  任何心內涵生起時,在它們生起的那一刹那,觀察它們的本性,認清它們是無根基的。也許你只要審查它們的本性,就會有所認知,或者你要以審查它們的源起、所在處與逝滅,來確認概念是無根基和本性是空的。要點是,不管你在修任何法,即使只是修“無我”,重點都在于把覺識往內導引,觀察禅修者;也就是說,試著觀察正在從事觀察的人。

  一匹馬的馬鞍,也許是被繩子綁在釘牢的樁上。這樣馬有一些走動的空間,但如果樁被拔起,馬就完全自由了。執著就是阻擋我們自由的樁。要得到解脫,真正的了悟,我們必須放下執著。在這一切的禅修中,我們實際上,是在尋找自己與我們的自性,佛性。普賢如來是佛,因爲他了悟這個佛性,我們衆生不是佛,因爲我們沒有了悟自性。我們在自己與自己的佛性間堅守二元對待,結果是我們不斷的在輪回中打轉。

  《觀自在菩薩重要教導全集》說:在圓滿次第裏,身淨是毘盧遮那坐姿,不理會呼吸,不刻意想任何事物,穩定的置心于專注一境中。那是“初階段的無分心放置。”

  一旦你習慣于此,無論什麼思惟生起,認出它們,並集中在它們的本性上。那是“中階段的無營造放置”。

  不管隨緣意識[59]到哪裏,或到所有主客對象上,留它于平等性中、且在此歇息。這是“最後階段的放下”。

  如有怠惰感,在涼處修習,提高注視。如有興奮激越,在溫暖之處修習,降低視線。

  這些是修法的階段。你們有興趣修行的人,專心修這些教導。現在就是修法的時候,即使是學者也是一樣。當我們從事世間八法時,我們只是在延續輪回與種下轉世六道之因。那不是現在該做的;目前是修法的時候了。

  當你在禅修時,如果感到昏沈欲睡或倦怠,就該待在一個較涼快的地方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如果你容易感到無聊的話,暫時中止禅修,回想這個修法的利益。激發自己、振作自心。你也許可以閱讀與思考一些過去偉大成就者的生平。你也可以複習“轉心四念”。

  尊貴的促拉程哇說:因此,任何快樂與悲苦,包括叁毒的心結,以及好與壞的思惟生起時,不要跟隨,而是往內穩定的觀察。如此做,所有意識的本質,只會以明空純淨的自性鮮明的顯現,就如所有水的流動性都是一樣的。因此,你會直覺的知道,不須去排斥或肯定任何事物,而且也不必如此做;你會自發的超越世智。

  任何你從事的善行,諸如以此真觀滲透的布施,稱爲“布施的圓行(六度之一)”等,而且它成爲無上證悟與兩種資糧合一的真因。這即是同時禅修于所有乘的真實義,這也是所有“止”與“觀”的最精要合一。

  中千貢噶南珈說:叁摩地的要點是,讓心在它的自性中安逸;松弛、赤裸的觀察安逸之心的自性;依賴單純不分心的不斷念住之覺照。任何思惟生起時,觀察它們的自性,不刻意迎拒它們、不做任何修飾。

  帶出類似可靠的牧羊人單純無分心的念住之覺照,不禅修任何事物、不沈湎在甚至一絲微的希望禅修境會生起或恐懼它不會生起,或者希望達到開闊廣大境與殊勝實證,抑或恐懼障礙、錯誤的出現。

  記住在這個修法內,沒有事物可禅修。只要無分心的住留與不刻意的禅修任何對象。你可能修這一章裏所談到的修法幾分鍾、幾個鍾頭、幾天、幾年或一輩子。這是你可以專修的法,而且這個毅力將帶出真正的證悟。

  

  
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六章 實修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