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松。所以我们应该安逸,就像在纺织的婆罗门一样。

  也许你们去过亚洲,看到农夫背著很大綑的稻草。当他们到达终点时,就会有人把绑著稻草的绳子剪断,稻草就松散在地上。就像这样,让你的觉识像一綑稻草松散一样。

  亚洲的樵夫在山谷内找不到木材,他们到悬崖去找。用一只手攀在悬崖上,然后用另一只手去砍材。假如你把心抑制得那么紧的话,它不会静下来。

  一只与幼犊分开的母骆驼,会回头直到找到幼犊为止。即使觉识被思惟缠住,它还是会回转至它自己的歇息处。

  (二)放下记忆与思惟:此心是原本的、原始的以法身存在。它是以不同记忆与思惟,而生起的六种经验形态,而且心跟随著每一个对象。一旦你的心流中生起如此的体验---它们在自己的状态中认清本性,就是悟到大手印的本质。在如此了悟中,没有非禅修的坏事物被驱逐,也没有什么被肯定。无论什么思惟生起,不要对它们分心,而要像一条溪流般不断的修习。

  记忆、思惟与幻想就像空中的云般生起、再消散。认清它们的真实本性,不是去触及自己的情绪,而是在这些思惟的原处,了悟它空的本性。这样做,你会看到大手印的本质。因此,任何生起的事物,都不会被视为与你的禅修不相配合,所以,你不需要丢弃它们。

  (三)转化多样为助力:不管何种世间八法的显相生起,不要把它们当作困障,而是把它们当作援助。如果你理解这一点,就不支特意去寻找无概念;也不必视思惟为困碍。这样你的觉识就丰足得维持著,而不会有灵修饥荒。所以,不要寻找心的静止、明灿或喜悦,不拒不受任何显相的修行。如此普通意识是无造作与无结构的。这个自我明灿,即是和一切现象相会。

  (四)修习放下显相:然后所有记忆与思惟、所有显相与所有活动的经验,在大手印的本性中生起。就如在金银岛上找不到普通石头,轮回与涅槃的不同现象,自然不失去清新;它们的容颜不会改变;并且它们在无造作、无创始的原本大手印本性中,生起为自我源起的俱生原本智慧。

  假如你把世间八法的显相视为援助,你就不需要使心静止去除思惟。

  假如你来到一个金子做的岛,你连一个普通石头都不会找到。同样的,当你修到这个真正大手印的阶段时,所有的思惟都是援助。它们不会只是普通的思惟。如此,轮回与涅槃不同的现象,自然不会失去它们的清新。

  当你到达这个阶段的真正大手印修法时,没有执著的显相。即使你寻找,也不会找到。这个就称为“真实原本智慧”(藏:don gyi ye shes)。这个修法的果,就是觉识完全的现前。“止”、“观”、心性的指认及以后的修法,它们全部的最终点就是,这个完全现前的觉识。此时,因为没有对显相的执著,显相会生起,但不会被执著为“这个”“那个”“好的”或“坏的”。它们都现前,但无执著,而且觉识是完全的现前。

  这是此阶段修法比较详尽的解说:第一,当思惟生起时,认出它们。一个思想生起时,你认出它。另一个生起时你认出它。在认出概念后,再往内洞察、了悟它的空性。然后在认清思惟的空性时,它们就自然的消失。接下来的阶段是,概念继续生起,不管它们是好或坏,视它们为你修行的援助。它们每一个都是自我明晰或自然的明灿。这个自我明晰是思惟的本性。它不是加到思惟上的另一样东西。在这个角度来说,有一些人能够直证到果位,但这是很稀有的。

  你也许会发现在禅修时,当思惟不生起,你可以持续维持念住的觉照,但是,当思惟生起时,你就会分心,而且失去念住的觉照。在那个状况下,很难单只是观察思惟,并保持念念的觉照、不受它们干扰。问题是你还执著于思惟。当你开始禅修时,你也许会有成见,认为思惟能够帮助或阻扰。这两种成见都是执著。你如何对治它?一旦思惟生起时,只要把觉识集中在它们的本性上。这是一个非常微细且艰辛的运作,但这是能做到的。一旦思惟生起时,看它们的本性。如此做,你不会被它们牵著走。这个方式会抵销执著。因此,你不会视思惟为禅修上的缺点,你也不会盼望将来禅修时思惟不再生起。当你无思想生起时,你大概是死的时候。于其时,我们实际上是需要思惟的,因为藉著我们对思惟的观察,以及对思惟本性洞察的“观”,我们最终会认出,它们其实是原本智慧的展现。

  根据亚德番千的《大圆满阿柔口传承》传统:在无执著的明灿空觉识中,轻柔的松懈,完全放松,住于当下;不要抑制显相,不要以对治法阻止,不要以世智改变,也不要去造作或修饰。无论什么生起和如何生起,只要往内看它们,并且无修饰、无拒绝或肯定任何事物,在你的自性中安逸、在无执明灿中安住。那即是“阿柔之大完整现前”。真奇异!然而就是如此。

  此大手印境是,你无执的处在明灿空觉识中,它超越松弛或不松弛,因为无任何概念执著。它超越区分与离于极端偏见。这个觉识有两种性质---明灿和空性。空性抵消永恒极端偏见(常见),明灿抵消虚无极端偏见(断见)。

  董卡雀巴萨拉哈说:嘿,我儿,听著了!观察你的自心。现前无构造的意识是三世胜者的心意。这个无蒙蔽、离所有永存及虚无极端偏见的直见(现见),是无拒无受、不希求不恐惧。所以在它显现时,不要修饰心性。

  身心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:像在空中的彩虹,它们显现,但是空性。任何了悟这个的人,会如虚空般的融入虚空,当此发生时,这是何等的景观!

  虽然你原本已拥有心性或佛性,但当你经历它的头一刹那,是以空前未有的经验显相。从无始以来,你已周游六道到处寻找。你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轮回中游历,从来没有认清自心的真实自性。因此当你第一次认清它时,它是完全令人惊讶与空前未有的,虽然它一直都在。在佛教里,有很多禅修方式和系统,也要花很多的功夫。在小乘里,很多努力是花费在了悟“人无我”上。大乘里有很多不同的哲学系统。甚至在中观宗(梵:Madhyamika)里

  也有不同的解说、分类与研习。你可以研读中观自续派(梵:Svatantrika)或中观应成派(梵:Prasangika)的典藏。同样的,在生起次第的修法里有三种三摩地,即使在大圆满里也有三个种类:心部、界部与口诀部。这一切法门的目的是什么?它们全都是为了达到这个令人惊异、从未有过的心性了悟。

  珈桐却计藏波说:

  观察任何出现和发生事物的本性。如果有一个观察者,也观察那个。

  如果有喜悦,观察喜悦的本性。如果有一个观察者,也观察那个。

  如果有痛苦,观察痛苦的本性。如果有一个观察者,也观察那个。

  如果你看时,找不到任何可以观察到的东西,无执的把那个留在平等性中。

  如果你连自己为观察者也找不到,也无执的把那个留在平等性中。

  任何心内涵生起时,在它们生起的那一刹那,观察它们的本性,认清它们是无根基的。也许你只要审查它们的本性,就会有所认知,或者你要以审查它们的源起、所在处与逝灭,来确认概念是无根基和本性是空的。要点是,不管你在修任何法,即使只是修“无我”,重点都在于把觉识往内导引,观察禅修者;也就是说,试著观察正在从事观察的人。

  一匹马的马鞍,也许是被绳子绑在钉牢的樁上。这样马有一些走动的空间,但如果樁被拔起,马就完全自由了。执著就是阻挡我们自由的樁。要得到解脱,真正的了悟,我们必须放下执著。在这一切的禅修中,我们实际上,是在寻找自己与我们的自性,佛性。普贤如来是佛,因为他了悟这个佛性,我们众生不是佛,因为我们没有了悟自性。我们在自己与自己的佛性间坚守二元对待,结果是我们不断的在轮回中打转。

  《观自在菩萨重要教导全集》说:在圆满次第里,身净是毘卢遮那坐姿,不理会呼吸,不刻意想任何事物,稳定的置心于专注一境中。那是“初阶段的无分心放置。”

  一旦你习惯于此,无论什么思惟生起,认出它们,并集中在它们的本性上。那是“中阶段的无营造放置”。

  不管随缘意识[59]到哪里,或到所有主客对象上,留它于平等性中、且在此歇息。这是“最后阶段的放下”。

  如有怠惰感,在凉处修习,提高注视。如有兴奋激越,在温暖之处修习,降低视线。

  这些是修法的阶段。你们有兴趣修行的人,专心修这些教导。现在就是修法的时候,即使是学者也是一样。当我们从事世间八法时,我们只是在延续轮回与种下转世六道之因。那不是现在该做的;目前是修法的时候了。

  当你在禅修时,如果感到昏沈欲睡或倦怠,就该待在一个较凉快的地方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如果你容易感到无聊的话,暂时中止禅修,回想这个修法的利益。激发自己、振作自心。你也许可以阅读与思考一些过去伟大成就者的生平。你也可以复习“转心四念”。

  尊贵的促拉程哇说:因此,任何快乐与悲苦,包括三毒的心结,以及好与坏的思惟生起时,不要跟随,而是往内稳定的观察。如此做,所有意识的本质,只会以明空纯净的自性鲜明的显现,就如所有水的流动性都是一样的。因此,你会直觉的知道,不须去排斥或肯定任何事物,而且也不必如此做;你会自发的超越世智。

  任何你从事的善行,诸如以此真观渗透的布施,称为“布施的圆行(六度之一)”等,而且它成为无上证悟与两种资粮合一的真因。这即是同时禅修于所有乘的真实义,这也是所有“止”与“观”的最精要合一。

  中千贡噶南珈说:三摩地的要点是,让心在它的自性中安逸;松弛、赤裸的观察安逸之心的自性;依赖单纯不分心的不断念住之觉照。任何思惟生起时,观察它们的自性,不刻意迎拒它们、不做任何修饰。

  带出类似可靠的牧羊人单纯无分心的念住之觉照,不禅修任何事物、不沈湎在甚至一丝微的希望禅修境会生起或恐惧它不会生起,或者希望达到开阔广大境与殊胜实证,抑或恐惧障碍、错误的出现。

  记住在这个修法内,没有事物可禅修。只要无分心的住留与不刻意的禅修任何对象。你可能修这一章里所谈到的修法几分钟、几个钟头、几天、几年或一辈子。这是你可以专修的法,而且这个毅力将带出真正的证悟。

  

  
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