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力。如果明晰减少,就放松。最重要的是,没有问题时自然的歇息。至于那时的觉识,本质是空的清澈、自性是无媒介的明灿、展示的是未被导引的开阔。在明灿、觉识与空性之境中驻留,即是无缺大手印,所以本续中载:“在离念营造的空性中禅修。”

  最重要的是,找到身姿与觉识品质的适当平衡,不要太紧或太松。假如你找到有清新、稳定等特质的均匀时,据说所有殊胜品质都包含在内。你需要精进修行才会熟悉。这会制造习性,这样才会在道上进步。假如心变得充满思惟,就应该加强集中力。假如明晰减少,就放松。假如没有问题,就不需要任何对治法。住留在明灿、觉识与空性的一境中,就是大手印的精髓。

  松赞干布说:观自在菩萨的法性和大手印相配合,禅修是以类比和其指示对象来呈现。 首先,无概念明灿,就如不被风吹动的奶油灯:一个不被风吹动的奶油灯,灯芯的根在燃烧,灯芯的茎是明灿,灯芯的头是尖的。同样的,当心留在无修饰境中,它是清新、自然明灿与松弛的。 第二,认出记忆和思惟为空的,就像认出一个贼般:藉著把一个贼认出,他就无法偷窃。同样的,不论什么松弛和激越之经验生起,藉著认出它们的自性为空时,你只以念住的觉照就能住于大手印中。 生活方式是以类比与它的指示对象来呈现。见到“不二”就如母子相遇般:一旦母子相互认出时,他们对此是完全无怀疑的。同样的,不管什么显相生起、不管什么被心忆起,认出它们为大手印。 松赞干布也说:此观自在菩萨之法,是依据大圆满来传授。见到法性就像遇到一个你以前本来就认识的人一样。除此以外,吉尔吉斯其他事物是法性。住留在不认识你的心性中的状况,可以藉此来了解:当你碰到一个你以前就认识的人时,你会清楚的认出他。同样的,单靠根本上师指出,你就认出自己的心性为法性。 概念生起为原本智慧的真相,就像树林里燃烧的火。在现前不停的观念里,无任何事物可觉察。例如,如果在密林里点火,所有的灌木和树都会帮助这个火燃烧。同样的,所有三时粗、细思惟,最初并无起源、且是空的;在中间时,它们无所在处,也是空的;最后它们没有离去,也是空的。所以它们只是以空的原本智而生起。 名相自我释放的意义,就如水融入水一样。一切显现为真名相的现象,即是法性。例如,一旦水泡生起后,它们融回水中。同样的,一切现象从法性生起,然后所有现象在它们本来的状态中释放。

  一旦你已经认清观念的真实本性,当观念生起时,它们实际上能够增强原本智的出现。观念就像点燃原本智慧火焰的易燃物。“现前不停的观念里,无任何事物可觉察。”是指在修法的阶段中,当你的心被层层的观念所淹没时,有太多的思惟,你简直无法全部认出它们,但一步一步经由修法,你会把觉识提炼到一生起的刹那,这时,你就认出它们和同时看到它们的本性。此外,你对它们的无源起、无所在处与无离去,会有更深洞察的“观”。也就是说,你了解到它们的本性彻底是空的。要达到这个阶段,你首先必须认出它们,但在这个之前,你可能会被它们淹没。这整个过程是,转化观念为修行成就的援助。这些概念构造,无任何外在介入就自我解脱。

  达波仁波切教授“董比黑噜噶”的愿意:

  就是未被打扰之水是清晰的,歇在无修饰的觉识境界中;就如不被云层遮盖的太阳,歇在你自己的本性中,不要抑制六识的经验。在所有时间与所有活动中,不要分心。

  当太阳照到池里清澈的水,水池是透明、清亮的。在这个修法里,假如你抑制自己的思惟、情绪等,任何的著力都会打扰到觉识,这样就会失去清明。因此,不要抑制六种经验,歇于自己的本性中。在所有时候尽量维持念住、正知与谨慎良心的品德,不要掉到追随六种经验的另一个极端里。

  尊贵的扎巴珈灿说:觉察没有心的心性。如果你看到一些事物,那不是心性。不视而见即是看到心性。不要从看不见的心中分散。

  假如你认为心是存在的话,那很好;但观看它。你能否指认它的本质?如果你看到一些东西,你所看到的不是心性。不要从看不到的心性中分散,因为一旦你分心的话,你就会失去它。

  尊贵的萨迦班千说:当自生的原本智慧生起时,所有概念成为原本智慧的本性。禅修和无禅修间无分别、且观念融入实相中。

  凯枚张说:在大手印禅修中没有明确的次序。没有前行、主修法和结尾的顺序。毋需计算时间或日子。无论何时你记起,维持你的修法与安逸。没有开始、中间或结束。你自己的心是无生和不断的。至于被浪搅起淤泥的水,如果你随它去,会变得平静和清澈。至于你被概念遮蔽的自心,如果你无修的留它在自性中,会变得清晰。不要修改,只要安逸。不要收回意识,只要让它漫游。不要渴望任何事物,就让它去。不要固定注意力在一个物象上,就让它去吧!不要从事很多活动,单只要歇于当下。不寻找可以置心之处,就让它像虚空般的无基础。不要想过去、未来或现在,就让意识清晰。不管观念有无流出,不要刻意的禅修,只要放松。简短的说,不禅修任何事物,让意识如是。毋须担心任何事物,只要知晓所有事物在法身境界中游动。

  在这一个阶段的修法内,你不需要禅思四圣谛与转心四念。你不需要注重在吉祥日或一天中某个时辰修法。

  如果你把心留在原处,无修饰、构造或掺杂,它就会变得清晰。在那个觉识的境界中,污染或无污染已不存在,因为所有的二元相对都已经被留下。不要对它有特别想法或把它弄得复杂。不要在此时寻求更多的问题。此清新的品质不是造作的、也不是被加到意识上的;反之,此原本清新,是你在心的当下现前的。让心在其自性中松懈下来。

  荣耀的钩昌巴说:放宽与松弛的安置意识于它无法思议、无法形容的原本状态中。“安置”只是一个措词。没有执著的东西,可以被拿起和处理,也无法旋转注意力,于任何修饰过的事物上。除了歇在当下的自性中,没有心思创造的事物可禅修。不禅修于模糊不清的本尊。没有不易做到的念诵。没有无法掌握的技巧。让心歇在自性中。让它去、无造作或经营任何事物。虽然你被指导不要构造任何事物得歇于当下,你要营造乐、静止、清澈、明灿、不存在与空性。将那些停止!让你的心清新、松弛与自然明灿。

  它是清新的,因为未失去新鲜感。它是松弛的,因为不费力。它歇息于自然清澈中,因为它免于对治法。

  在这个阶段的修法里,没有本尊的观想,所以,你不会因为观想不清楚而有挫折感。没有念诵,因此你不需要累积几十万遍或几百万遍的咒语。你不需要修无法精通的方法。所以艰辛的修法如气功(修气脉、明点)等是不必要的。单只是让心歇在自性中。

  杨恭巴说:突生思惟的本质是无任何自性的。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制它们的出现。不要思索任何的本质,让它们清楚、赤裸鲜明的生起。同样的,如果一个思想生起时,观察它的本性;如果两个生起时,观察它们的本性。如此,无论任何思惟生起,让它们去吧!不要执著。让它们只是片断住留。无碍的释放。光裸无对象。无执的释放,这就接近成佛。这是轮回的自灭、轮回的倾覆、轮回的瓦解与轮回的耗尽。在一刹那,方便与智慧道的知识、显相与空性、渐进次第、普通与特别道,以及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,完全的完整化和完成。这是自生,因为它就是如此在(觉识)本性中现前。自然解脱是所有无暇道途的精要,它具有空性与慈悲的精要。

  基础是不住于轮回或涅槃中的存在本性;道途是不住于轮回或涅槃中的双运;果是不住于轮回或涅槃中的离苦。

  一刹那间,有未被任何人创造的存在本性的自我解脱。这个完整、无误的确切道途,称为自生的主要自解。认清此普通意识流为无媒介、无对象的现象。它不是任何人创造而生起;它是原本的,因为它本来就纯净。因为它的本性如此住留、它只是现前,而且禅修是自生、原本与现前。

  在此修法内,重要的是把心歇息于无散失与无禅修中。如果你分心,你依然是一个普通人。如果你禅修,无论你如何做,这都是误导。在无禅修境中,不要分心!

  突生的思惟有梦般的性质。无论何种思惟出现,让它们粉碎。轮回自然失去光彩与影响力。一刹那间,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已完整;不需要任何加减。

  避免虚无主义(断见)与永恒主义(觉见)两极端,轮回代表永恒极端,涅槃代表虚空极端。

  在谈到自生的主要自解本性时,如果我们把众佛与净土视为真实永存,执著于他们的话,我们就掉到永恒极端(常见)里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如果我们视他们或其他现象为不存在的话,我们又掉到虚空极端(断见)里。

  当你在禅修时,如果你让心被思惟牵著走时,你依然是一位普通人。假如你另做一些事,而不只是让心歇息在其自然状态中,你已经走入这个修法的歧途。

  乌金成就者说:(一)在无结构清新中歇息。(二)放下记忆与思惟。(三)转化多样为助力。(四)修习放下显相。

  (一)在无结构清新中歇息:安逸,就像婆罗门在纺纱般;松散,就像一綑被绳索绑著的稻草,在绳子剪断后一样;轻柔,就像踩在软垫上。否则的话,你就像被蜘蛛缠住般得束缚自己,即使你像一个在峭壁上的樵夫般紧缩整个身体,心并不想静止。在一个无禅修对象与禅修者的境界中,单只要无分心的回收心来当作守卫,然后均匀的让它去。如是,觉识回转至它自己的歇息处,就像与自己的小犊分开的一只母骆驼。

  因此,维持注意力的要点是,只要晓得如何在无分心境中,无禅修的放松。这是甚深的。再次,据说放松的意识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
  婆罗门善于纺纱、不急躁的试著把工作做完。事实上,他们好像不在乎工作是否能完成。他们只是有条理、温和、稳定的工作,不太紧也不太…
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