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六章 實修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力。如果明晰減少,就放松。最重要的是,沒有問題時自然的歇息。至于那時的覺識,本質是空的清澈、自性是無媒介的明燦、展示的是未被導引的開闊。在明燦、覺識與空性之境中駐留,即是無缺大手印,所以本續中載:“在離念營造的空性中禅修。”

  最重要的是,找到身姿與覺識品質的適當平衡,不要太緊或太松。假如你找到有清新、穩定等特質的均勻時,據說所有殊勝品質都包含在內。你需要精進修行才會熟悉。這會製造習性,這樣才會在道上進步。假如心變得充滿思惟,就應該加強集中力。假如明晰減少,就放松。假如沒有問題,就不需要任何對治法。住留在明燦、覺識與空性的一境中,就是大手印的精髓。

  松贊幹布說:觀自在菩薩的法性和大手印相配合,禅修是以類比和其指示對象來呈現。 首先,無概念明燦,就如不被風吹動的奶油燈:一個不被風吹動的奶油燈,燈芯的根在燃燒,燈芯的莖是明燦,燈芯的頭是尖的。同樣的,當心留在無修飾境中,它是清新、自然明燦與松弛的。 第二,認出記憶和思惟爲空的,就像認出一個賊般:藉著把一個賊認出,他就無法偷竊。同樣的,不論什麼松弛和激越之經驗生起,藉著認出它們的自性爲空時,你只以念住的覺照就能住于大手印中。 生活方式是以類比與它的指示對象來呈現。見到“不二”就如母子相遇般:一旦母子相互認出時,他們對此是完全無懷疑的。同樣的,不管什麼顯相生起、不管什麼被心憶起,認出它們爲大手印。 松贊幹布也說:此觀自在菩薩之法,是依據大圓滿來傳授。見到法性就像遇到一個你以前本來就認識的人一樣。除此以外,吉爾吉斯其他事物是法性。住留在不認識你的心性中的狀況,可以藉此來了解:當你碰到一個你以前就認識的人時,你會清楚的認出他。同樣的,單靠根本上師指出,你就認出自己的心性爲法性。 概念生起爲原本智慧的真相,就像樹林裏燃燒的火。在現前不停的觀念裏,無任何事物可覺察。例如,如果在密林裏點火,所有的灌木和樹都會幫助這個火燃燒。同樣的,所有叁時粗、細思惟,最初並無起源、且是空的;在中間時,它們無所在處,也是空的;最後它們沒有離去,也是空的。所以它們只是以空的原本智而生起。 名相自我釋放的意義,就如水融入水一樣。一切顯現爲真名相的現象,即是法性。例如,一旦水泡生起後,它們融回水中。同樣的,一切現象從法性生起,然後所有現象在它們本來的狀態中釋放。

  一旦你已經認清觀念的真實本性,當觀念生起時,它們實際上能夠增強原本智的出現。觀念就像點燃原本智慧火焰的易燃物。“現前不停的觀念裏,無任何事物可覺察。”是指在修法的階段中,當你的心被層層的觀念所淹沒時,有太多的思惟,你簡直無法全部認出它們,但一步一步經由修法,你會把覺識提煉到一生起的刹那,這時,你就認出它們和同時看到它們的本性。此外,你對它們的無源起、無所在處與無離去,會有更深洞察的“觀”。也就是說,你了解到它們的本性徹底是空的。要達到這個階段,你首先必須認出它們,但在這個之前,你可能會被它們淹沒。這整個過程是,轉化觀念爲修行成就的援助。這些概念構造,無任何外在介入就自我解脫。

  達波仁波切教授“董比黑噜噶”的願意:

  就是未被打擾之水是清晰的,歇在無修飾的覺識境界中;就如不被雲層遮蓋的太陽,歇在你自己的本性中,不要抑製六識的經驗。在所有時間與所有活動中,不要分心。

  當太陽照到池裏清澈的水,水池是透明、清亮的。在這個修法裏,假如你抑製自己的思惟、情緒等,任何的著力都會打擾到覺識,這樣就會失去清明。因此,不要抑製六種經驗,歇于自己的本性中。在所有時候盡量維持念住、正知與謹慎良心的品德,不要掉到追隨六種經驗的另一個極端裏。

  尊貴的紮巴珈燦說:覺察沒有心的心性。如果你看到一些事物,那不是心性。不視而見即是看到心性。不要從看不見的心中分散。

  假如你認爲心是存在的話,那很好;但觀看它。你能否指認它的本質?如果你看到一些東西,你所看到的不是心性。不要從看不到的心性中分散,因爲一旦你分心的話,你就會失去它。

  尊貴的薩迦班千說:當自生的原本智慧生起時,所有概念成爲原本智慧的本性。禅修和無禅修間無分別、且觀念融入實相中。

  凱枚張說:在大手印禅修中沒有明確的次序。沒有前行、主修法和結尾的順序。毋需計算時間或日子。無論何時你記起,維持你的修法與安逸。沒有開始、中間或結束。你自己的心是無生和不斷的。至于被浪攪起淤泥的水,如果你隨它去,會變得平靜和清澈。至于你被概念遮蔽的自心,如果你無修的留它在自性中,會變得清晰。不要修改,只要安逸。不要收回意識,只要讓它漫遊。不要渴望任何事物,就讓它去。不要固定注意力在一個物象上,就讓它去吧!不要從事很多活動,單只要歇于當下。不尋找可以置心之處,就讓它像虛空般的無基礎。不要想過去、未來或現在,就讓意識清晰。不管觀念有無流出,不要刻意的禅修,只要放松。簡短的說,不禅修任何事物,讓意識如是。毋須擔心任何事物,只要知曉所有事物在法身境界中遊動。

  在這一個階段的修法內,你不需要禅思四聖谛與轉心四念。你不需要注重在吉祥日或一天中某個時辰修法。

  如果你把心留在原處,無修飾、構造或摻雜,它就會變得清晰。在那個覺識的境界中,汙染或無汙染已不存在,因爲所有的二元相對都已經被留下。不要對它有特別想法或把它弄得複雜。不要在此時尋求更多的問題。此清新的品質不是造作的、也不是被加到意識上的;反之,此原本清新,是你在心的當下現前的。讓心在其自性中松懈下來。

  榮耀的鈎昌巴說:放寬與松弛的安置意識于它無法思議、無法形容的原本狀態中。“安置”只是一個措詞。沒有執著的東西,可以被拿起和處理,也無法旋轉注意力,于任何修飾過的事物上。除了歇在當下的自性中,沒有心思創造的事物可禅修。不禅修于模糊不清的本尊。沒有不易做到的念誦。沒有無法掌握的技巧。讓心歇在自性中。讓它去、無造作或經營任何事物。雖然你被指導不要構造任何事物得歇于當下,你要營造樂、靜止、清澈、明燦、不存在與空性。將那些停止!讓你的心清新、松弛與自然明燦。

  它是清新的,因爲未失去新鮮感。它是松弛的,因爲不費力。它歇息于自然清澈中,因爲它免于對治法。

  在這個階段的修法裏,沒有本尊的觀想,所以,你不會因爲觀想不清楚而有挫折感。沒有念誦,因此你不需要累積幾十萬遍或幾百萬遍的咒語。你不需要修無法精通的方法。所以艱辛的修法如氣功(修氣脈、明點)等是不必要的。單只是讓心歇在自性中。

  楊恭巴說:突生思惟的本質是無任何自性的。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製它們的出現。不要思索任何的本質,讓它們清楚、赤裸鮮明的生起。同樣的,如果一個思想生起時,觀察它的本性;如果兩個生起時,觀察它們的本性。如此,無論任何思惟生起,讓它們去吧!不要執著。讓它們只是片斷住留。無礙的釋放。光裸無對象。無執的釋放,這就接近成佛。這是輪回的自滅、輪回的傾覆、輪回的瓦解與輪回的耗盡。在一刹那,方便與智慧道的知識、顯相與空性、漸進次第、普通與特別道,以及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,完全的完整化和完成。這是自生,因爲它就是如此在(覺識)本性中現前。自然解脫是所有無暇道途的精要,它具有空性與慈悲的精要。

  基礎是不住于輪回或涅槃中的存在本性;道途是不住于輪回或涅槃中的雙運;果是不住于輪回或涅槃中的離苦。

  一刹那間,有未被任何人創造的存在本性的自我解脫。這個完整、無誤的確切道途,稱爲自生的主要自解。認清此普通意識流爲無媒介、無對象的現象。它不是任何人創造而生起;它是原本的,因爲它本來就純淨。因爲它的本性如此住留、它只是現前,而且禅修是自生、原本與現前。

  在此修法內,重要的是把心歇息于無散失與無禅修中。如果你分心,你依然是一個普通人。如果你禅修,無論你如何做,這都是誤導。在無禅修境中,不要分心!

  突生的思惟有夢般的性質。無論何種思惟出現,讓它們粉碎。輪回自然失去光彩與影響力。一刹那間,所有八萬四千法門已完整;不需要任何加減。

  避免虛無主義(斷見)與永恒主義(覺見)兩極端,輪回代表永恒極端,涅槃代表虛空極端。

  在談到自生的主要自解本性時,如果我們把衆佛與淨土視爲真實永存,執著于他們的話,我們就掉到永恒極端(常見)裏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如果我們視他們或其他現象爲不存在的話,我們又掉到虛空極端(斷見)裏。

  當你在禅修時,如果你讓心被思惟牽著走時,你依然是一位普通人。假如你另做一些事,而不只是讓心歇息在其自然狀態中,你已經走入這個修法的歧途。

  烏金成就者說:(一)在無結構清新中歇息。(二)放下記憶與思惟。(叁)轉化多樣爲助力。(四)修習放下顯相。

  (一)在無結構清新中歇息:安逸,就像婆羅門在紡紗般;松散,就像一綑被繩索綁著的稻草,在繩子剪斷後一樣;輕柔,就像踩在軟墊上。否則的話,你就像被蜘蛛纏住般得束縛自己,即使你像一個在峭壁上的樵夫般緊縮整個身體,心並不想靜止。在一個無禅修對象與禅修者的境界中,單只要無分心的回收心來當作守衛,然後均勻的讓它去。如是,覺識回轉至它自己的歇息處,就像與自己的小犢分開的一只母駱駝。

  因此,維持注意力的要點是,只要曉得如何在無分心境中,無禅修的放松。這是甚深的。再次,據說放松的意識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
  婆羅門善于紡紗、不急躁的試著把工作做完。事實上,他們好像不在乎工作是否能完成。他們只是有條理、溫和、穩定的工作,不太緊也不太…
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六章 實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