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生起的方式。[56]
伟大婆罗门(萨拉哈)说:心的散失与回收是护佑主的本性。水与浪是分开的吗?轮回与平等性的自性就如虚空一样。
达达美特瑞说:观念是无生和偶发的,而且观念是法性。谁认为它们是不同的?我说它们是一体的。
《空行宝灿》说:目前在无了悟时,意识所有的散失即是观念。在了悟时,观念本身不受概念营造之束缚。
这是大手印的一个参题:就如冰的本性为水,智者理解概念与无概念是无二无别的。
《俱生不可思议本续》说:既然俱生的本性是免于概念营造,所以无任何事物可禅修。不要阻断无对象的本性之流。
《般若波罗蜜多经十万章节》说:无内心营造,就是向佛皈依。
伟大婆罗门(萨拉哈)说:一旦你看到离念营造的自心时,假如禅修时还不停的营造,这就像一个人在找到珍宝后,还去寻找一个玻璃琐物一样。
又说:既然无任何事物可禅修,因此,不从事任何心的活动。不要以有构造的对象,染污普通意识的原本自然境,因为一个原本纯净之心,是毋须修饰的。
纱发瑞巴说相似的话,并且毘如巴也说:不要想著存在或不存在,歇息在无分心里。任何心的活动,甚至是不掉入偏见的分心,都是未歇在存在本性的真相中,这就是大分心。
在这个修法里,从事无数的概念营造是误入歧途的---指认这个、执著于那个,如此陷在概念之网内。这样做就像忘了树干,而到处去寻找枝叶一样。
帝洛巴说:你不了解那个超越世智的离世智真相,其实就是世智的本性。你尚未了解不动的真义,其实就是行动的本性。
纱发瑞巴说:在大手印里,心无名相之牵扯,不去禅修任何事物,所以不要禅修!无上禅修是与无禅修的真相无分无别。
这儿所提到的修法是皈依、发菩提心、生起次第、圆满次第和本尊闭关修持。这一切的修法都在这个无造作、无概念营造的心性修法内。
《综合字句》说:不修饰它的自性,留它在自己的自然状态中。无思惟即是法身。如果你让它去,不寻找,那个即是禅修,而禅修时,寻找即是混淆的心的活动。
纳波巴说:任何以世智而来的了悟不是了悟。就如前述,那是疾病的生起。禅修于某种了悟之相,即是被观念欺骗。并没有对象或媒介可指证,它们是无常和假相,所以它们不是真实存在。因此,那是欺妄之道。
在禅修时,如果你执著著“我”不禅修者,并想著:“我了悟那个。”这个欺妄、混淆又是问题的一个症状。如此的执著,延续你本来已有的状况,也就是说---轮回。这就像一个人因为年纪大、有皱纹而去美容。过了一段时间后,皱纹又出现,因此又要重复这个过程。实际上,你不能补救任何不需要弥补的事物。
又说:如果一个人太强烈的以原智的本质来切断的话,这替“观”制造了问题。
原本智慧自然的超越概念营造与执著,但你必须在“止”和“观”上有坚固的基础,才能修这个最高的法。即使我们在皈依、发菩提心与转心四念上没有好的基础,但是,我们还是会被大圆满法吸引。这个就像没有苹果树而要一个苹果。这个修行道是有顺序的。首先,我们必须要经由审查,了知我们不同心结的性质。再下来我们需要了知,有什么解药可对治这些不同的心结。然后,我们一定要不断把这些对治法,用来降伏自己的心。就如你在种农作物前,一定要先把土地耕耘好;在修大圆满法前,你一定要有足够的基础,否则你会有障碍。
噶玛拉细拉说,想著:“一切现象最终缺乏俱生的本性。”接著思考:“俱生本性不存在。”这就是抛弃真正的智慧。针对如此一个超越存在与不存在的对象,意识也是超越存在与不存在的。无对象的如此禅修。
在你认为已经了悟到所有现象是无自性的那一刹那,你已经有概念上的执著。也就是说,你已经抛弃了真正的智慧。 诺佈灵巴德维多杰说:假如你认出明光,没有必要为了一体和多样而推理。在大乐显现的现见里,没有必要寻出文字的引述或推论。 既然经验是与实相同一本性,没有必要持虚无的偏见。既然一个人不对任何事物想成:“那个是”,所以不需要概念加诸。
如果你认出明光,就不需以中观来分析现象与组合的关系,并审查它们到底是一体或多数。经验本身即是与实相同一本性。因此,不要掉到两种极端中,否认它存在、抑或不存在,以概念加诸于实相上。
南凯多杰说:如果你认出明光,就不需要禅修两种“无我”(无自性)。同样的,一旦你确实找到一只大象后,为什么还要寻找它的足迹? 毘虚遮那翻译的《多哈歌集论著》说:从世智真观转离后,我声明佛的本意,就是能记忆的觉识与观念的见地。显相与空性,两个都是偶发,因此均是造作。 帝洛巴说:无代表、无思想、无禅修、无分析,心住留在自性中。 乌金仁波切说:单只是觉识如前被指出是不够。例如,让一匹野马独处多年,所以主人不认得它。主人单靠牧人把野马指出,是不够的。必须用方法抓住、驯服它,才能服务主人。同样的,单只是认出这个很野的心,是不够的。有此一说:“哦,现在当静虑中有向我现前时,放下分心、欺妄混淆境。然后,不动摇与无执的,我将进入离偏见极端之境中。” 初习者需要以无分心的念住来修行与禅修。当野马未被驯服时,你必须以无分心的毅力来训练;因为如果你分心,你会控制不了野马、摔下和受伤。同样的,如果一个初习者跟随世俗思惟,他们会掉入轮回恶道和受到伤害。因此以无分心念住禅修。[57] 又说:不禅修任何事物,只要不动摇的让你的觉识稳定、明灿与均匀。首先,以短课修习,一旦熟习它们后,逐渐增长。禅课完结后,不要立刻起立,而是以不失禅修感得慢慢起身;而且不失觉照感、不动摇与无执的进行。以不动摇的念住,当作警卫来从事所有活动,吃、喝、说话等。如果这个在等引中出现,但在禅课后不出现的话,把佛法修行,融入所有你的活动中,如行走、站立、躺下和坐下等,如此,不论你做什么,它们都转成禅修。[58]
首先,短时间修习,但尽量做很多次。这个方式就像屋顶漏洞掉下来的水滴,是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一样。当你比较熟习这个修法后,渐进的增加禅课时间和减少禅课次数。如果你能够在禅课后维持这个无造作的觉识,这是很殊胜的。如果你不能维持如此不分心的清新觉照,不要放弃。只要试著以留神念住与自觉正知,来维持禅课后的觉识就行。禅课后,很多思惟将会生起,所以你应该以观察它们的本性,来加强修行。尽量在一整天内把越多的修法融入---包括念诵咒语、推理观修等,如此你所有的心境,都会转变为禅修。 例如,在生起次第禅课后,籍著视一切形色为佛身、一切语间为佛语、以及一切思惟为原本智慧的展现,来观看显相的基本平等性。如此做,正式禅课得来的“观”,会增强你禅课后的经验。
指认觉识,通常比喻为怀孕。一旦你知道自己怀孕时,你滋养子宫里的胎儿。同样的,当你的觉识被指出后,你藉著持续对本性的了悟来培养觉识。婴儿的诞生就像开始修行一样。一旦婴儿生下来,父母尽可能去照顾、保护他,直到他能够自己照顾自己。同样的,在觉识本性被指出以及初步认出时---这个就像父母养育小孩,从婴儿、青年直到成年---,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修行,这样了悟就不会被不同的外在与内里障碍所压倒。 我们应该如何修佛法?如果你被判死刑,只有一个念头会整天盘据在你的脑海里:“我怎么脱离此处?”同样的,假如你认清轮回的性质是苦的话,你就很自然想要跳出苦与苦因。而逃离的路,是经由佛法的大门。 为了进这个大门,你要先领受法,然后修所听到的法。领受法就像蜜蜂吸取甘露一样,小心不要毁掉给予你甘露的花朵。学佛的人通常变得很容易累,并有挫折感,这表示他们还没有厌倦轮回。这是因为他们对四圣谛与转心四念没有深刻的了悟。如此,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,自己为什么在研读和修行佛法。对佛法有真诚精进愿力,与对完美证悟有诚恳发心的人,是稀有的。主要是他们对自己的品格、概念与意见很自傲:是这个阻挡他们从闻思修中得到了解。一旦你走进佛法的大门,你就要守戒律。假如你不守戒律的话,你的修行只是一个伪装。这种人就像一只蜜蜂,毁伤它正在吸取甘露的花朵。 假如你希望得到解脱,你必须对痛苦、它的根源与对治法,不仅有观念上的了解:你必须修行来使这个了解成熟。就像一只被猎人射中的鹿,退隐至僻静处去疗伤一样;你应该退出不必要的活动。至少偶尔退隐至僻静处修行。结果是,你也许会了悟实相的一味,切断妄念、贪执与嗔恨所引起的分别心。一旦你了悟这点,你就像一头雪狮的具有无惧和大威力。
你就已经达到确信。此时,当你观看所有现象为觉识的展现时,你就成就利己。以利他发心,使得内在转化、达到完善。你现在已完全有能力帮助他人,这才是一位真正佛法行者之道。
《观自在菩萨神秘综合本续》说:均匀分量的拉紧与松弛,禅修于离念营造的空境。
禅修时,身心的张力、牵引可能会太强,此时我们会感到很紧绷或有压力。当心太放松时,会变得混浊。藉著自己的体验,我们必须找到平衡点,这样我们才不会掉入任何两种极端里。然后在此平衡状态中,禅修于离念营造的空境。不要禅修任何事物,不要把注意力专注在任何事物上,让自心歇息。
又说:就像把一条绳圈放置在水里,使身姿和觉识緊在一个恰当程度,在那个状态中轻轻的歇息。紧接著,歇息于清新、稳定、当下的清澈开阔中。那个张力使得明晰生起,松弛使稳定与某种喜悦生起。在清新中歇息,使得空性和原本无集中生起。在一堂课内和一个注视中,进入此境界的话,这就是佛原意的那种无误禅修。 如此长时间禅修。如果妄念增上,就集中心…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