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生起的方式。[56]
偉大婆羅門(薩拉哈)說:心的散失與回收是護佑主的本性。水與浪是分開的嗎?輪回與平等性的自性就如虛空一樣。
達達美特瑞說:觀念是無生和偶發的,而且觀念是法性。誰認爲它們是不同的?我說它們是一體的。
《空行寶燦》說:目前在無了悟時,意識所有的散失即是觀念。在了悟時,觀念本身不受概念營造之束縛。
這是大手印的一個參題:就如冰的本性爲水,智者理解概念與無概念是無二無別的。
《俱生不可思議本續》說:既然俱生的本性是免于概念營造,所以無任何事物可禅修。不要阻斷無對象的本性之流。
《般若波羅蜜多經十萬章節》說:無內心營造,就是向佛皈依。
偉大婆羅門(薩拉哈)說:一旦你看到離念營造的自心時,假如禅修時還不停的營造,這就像一個人在找到珍寶後,還去尋找一個玻璃瑣物一樣。
又說:既然無任何事物可禅修,因此,不從事任何心的活動。不要以有構造的對象,染汙普通意識的原本自然境,因爲一個原本純淨之心,是毋須修飾的。
紗發瑞巴說相似的話,並且毘如巴也說:不要想著存在或不存在,歇息在無分心裏。任何心的活動,甚至是不掉入偏見的分心,都是未歇在存在本性的真相中,這就是大分心。
在這個修法裏,從事無數的概念營造是誤入歧途的---指認這個、執著于那個,如此陷在概念之網內。這樣做就像忘了樹幹,而到處去尋找枝葉一樣。
帝洛巴說:你不了解那個超越世智的離世智真相,其實就是世智的本性。你尚未了解不動的真義,其實就是行動的本性。
紗發瑞巴說:在大手印裏,心無名相之牽扯,不去禅修任何事物,所以不要禅修!無上禅修是與無禅修的真相無分無別。
這兒所提到的修法是皈依、發菩提心、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和本尊閉關修持。這一切的修法都在這個無造作、無概念營造的心性修法內。
《綜合字句》說:不修飾它的自性,留它在自己的自然狀態中。無思惟即是法身。如果你讓它去,不尋找,那個即是禅修,而禅修時,尋找即是混淆的心的活動。
納波巴說:任何以世智而來的了悟不是了悟。就如前述,那是疾病的生起。禅修于某種了悟之相,即是被觀念欺騙。並沒有對象或媒介可指證,它們是無常和假相,所以它們不是真實存在。因此,那是欺妄之道。
在禅修時,如果你執著著“我”不禅修者,並想著:“我了悟那個。”這個欺妄、混淆又是問題的一個症狀。如此的執著,延續你本來已有的狀況,也就是說---輪回。這就像一個人因爲年紀大、有皺紋而去美容。過了一段時間後,皺紋又出現,因此又要重複這個過程。實際上,你不能補救任何不需要彌補的事物。
又說:如果一個人太強烈的以原智的本質來切斷的話,這替“觀”製造了問題。
原本智慧自然的超越概念營造與執著,但你必須在“止”和“觀”上有堅固的基礎,才能修這個最高的法。即使我們在皈依、發菩提心與轉心四念上沒有好的基礎,但是,我們還是會被大圓滿法吸引。這個就像沒有蘋果樹而要一個蘋果。這個修行道是有順序的。首先,我們必須要經由審查,了知我們不同心結的性質。再下來我們需要了知,有什麼解藥可對治這些不同的心結。然後,我們一定要不斷把這些對治法,用來降伏自己的心。就如你在種農作物前,一定要先把土地耕耘好;在修大圓滿法前,你一定要有足夠的基礎,否則你會有障礙。
噶瑪拉細拉說,想著:“一切現象最終缺乏俱生的本性。”接著思考:“俱生本性不存在。”這就是抛棄真正的智慧。針對如此一個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對象,意識也是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。無對象的如此禅修。
在你認爲已經了悟到所有現象是無自性的那一刹那,你已經有概念上的執著。也就是說,你已經抛棄了真正的智慧。 諾佈靈巴德維多傑說:假如你認出明光,沒有必要爲了一體和多樣而推理。在大樂顯現的現見裏,沒有必要尋出文字的引述或推論。 既然經驗是與實相同一本性,沒有必要持虛無的偏見。既然一個人不對任何事物想成:“那個是”,所以不需要概念加諸。
如果你認出明光,就不需以中觀來分析現象與組合的關系,並審查它們到底是一體或多數。經驗本身即是與實相同一本性。因此,不要掉到兩種極端中,否認它存在、抑或不存在,以概念加諸于實相上。
南凱多傑說:如果你認出明光,就不需要禅修兩種“無我”(無自性)。同樣的,一旦你確實找到一只大象後,爲什麼還要尋找它的足迹? 毘虛遮那翻譯的《多哈歌集論著》說:從世智真觀轉離後,我聲明佛的本意,就是能記憶的覺識與觀念的見地。顯相與空性,兩個都是偶發,因此均是造作。 帝洛巴說:無代表、無思想、無禅修、無分析,心住留在自性中。 烏金仁波切說:單只是覺識如前被指出是不夠。例如,讓一匹野馬獨處多年,所以主人不認得它。主人單靠牧人把野馬指出,是不夠的。必須用方法抓住、馴服它,才能服務主人。同樣的,單只是認出這個很野的心,是不夠的。有此一說:“哦,現在當靜慮中有向我現前時,放下分心、欺妄混淆境。然後,不動搖與無執的,我將進入離偏見極端之境中。” 初習者需要以無分心的念住來修行與禅修。當野馬未被馴服時,你必須以無分心的毅力來訓練;因爲如果你分心,你會控製不了野馬、摔下和受傷。同樣的,如果一個初習者跟隨世俗思惟,他們會掉入輪回惡道和受到傷害。因此以無分心念住禅修。[57] 又說:不禅修任何事物,只要不動搖的讓你的覺識穩定、明燦與均勻。首先,以短課修習,一旦熟習它們後,逐漸增長。禅課完結後,不要立刻起立,而是以不失禅修感得慢慢起身;而且不失覺照感、不動搖與無執的進行。以不動搖的念住,當作警衛來從事所有活動,吃、喝、說話等。如果這個在等引中出現,但在禅課後不出現的話,把佛法修行,融入所有你的活動中,如行走、站立、躺下和坐下等,如此,不論你做什麼,它們都轉成禅修。[58]
首先,短時間修習,但盡量做很多次。這個方式就像屋頂漏洞掉下來的水滴,是一滴一滴的流下來一樣。當你比較熟習這個修法後,漸進的增加禅課時間和減少禅課次數。如果你能夠在禅課後維持這個無造作的覺識,這是很殊勝的。如果你不能維持如此不分心的清新覺照,不要放棄。只要試著以留神念住與自覺正知,來維持禅課後的覺識就行。禅課後,很多思惟將會生起,所以你應該以觀察它們的本性,來加強修行。盡量在一整天內把越多的修法融入---包括念誦咒語、推理觀修等,如此你所有的心境,都會轉變爲禅修。 例如,在生起次第禅課後,籍著視一切形色爲佛身、一切語間爲佛語、以及一切思惟爲原本智慧的展現,來觀看顯相的基本平等性。如此做,正式禅課得來的“觀”,會增強你禅課後的經驗。
指認覺識,通常比喻爲懷孕。一旦你知道自己懷孕時,你滋養子宮裏的胎兒。同樣的,當你的覺識被指出後,你藉著持續對本性的了悟來培養覺識。嬰兒的誕生就像開始修行一樣。一旦嬰兒生下來,父母盡可能去照顧、保護他,直到他能夠自己照顧自己。同樣的,在覺識本性被指出以及初步認出時---這個就像父母養育小孩,從嬰兒、青年直到成年---,我們必須保護自己的修行,這樣了悟就不會被不同的外在與內裏障礙所壓倒。 我們應該如何修佛法?如果你被判死刑,只有一個念頭會整天盤據在你的腦海裏:“我怎麼脫離此處?”同樣的,假如你認清輪回的性質是苦的話,你就很自然想要跳出苦與苦因。而逃離的路,是經由佛法的大門。 爲了進這個大門,你要先領受法,然後修所聽到的法。領受法就像蜜蜂吸取甘露一樣,小心不要毀掉給予你甘露的花朵。學佛的人通常變得很容易累,並有挫折感,這表示他們還沒有厭倦輪回。這是因爲他們對四聖谛與轉心四念沒有深刻的了悟。如此,他們並沒有真正了解,自己爲什麼在研讀和修行佛法。對佛法有真誠精進願力,與對完美證悟有誠懇發心的人,是稀有的。主要是他們對自己的品格、概念與意見很自傲:是這個阻擋他們從聞思修中得到了解。一旦你走進佛法的大門,你就要守戒律。假如你不守戒律的話,你的修行只是一個僞裝。這種人就像一只蜜蜂,毀傷它正在吸取甘露的花朵。 假如你希望得到解脫,你必須對痛苦、它的根源與對治法,不僅有觀念上的了解:你必須修行來使這個了解成熟。就像一只被獵人射中的鹿,退隱至僻靜處去療傷一樣;你應該退出不必要的活動。至少偶爾退隱至僻靜處修行。結果是,你也許會了悟實相的一味,切斷妄念、貪執與嗔恨所引起的分別心。一旦你了悟這點,你就像一頭雪獅的具有無懼和大威力。
你就已經達到確信。此時,當你觀看所有現象爲覺識的展現時,你就成就利己。以利他發心,使得內在轉化、達到完善。你現在已完全有能力幫助他人,這才是一位真正佛法行者之道。
《觀自在菩薩神秘綜合本續》說:均勻分量的拉緊與松弛,禅修于離念營造的空境。
禅修時,身心的張力、牽引可能會太強,此時我們會感到很緊繃或有壓力。當心太放松時,會變得混濁。藉著自己的體驗,我們必須找到平衡點,這樣我們才不會掉入任何兩種極端裏。然後在此平衡狀態中,禅修于離念營造的空境。不要禅修任何事物,不要把注意力專注在任何事物上,讓自心歇息。
又說:就像把一條繩圈放置在水裏,使身姿和覺識緊在一個恰當程度,在那個狀態中輕輕的歇息。緊接著,歇息于清新、穩定、當下的清澈開闊中。那個張力使得明晰生起,松弛使穩定與某種喜悅生起。在清新中歇息,使得空性和原本無集中生起。在一堂課內和一個注視中,進入此境界的話,這就是佛原意的那種無誤禅修。 如此長時間禅修。如果妄念增上,就集中心…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六章 實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