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“它被肯定和不被肯定。”
当它不藉原因或情况而自生,你为什么说:“我无法做到。”
当思惟的生起与释放同时发生时,你为什么说:“它们不是同时发生。”
当它就是这个现有的意识,你为什么说:“我无法认出它。”
心性绝对是空、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。你的心就如虚空般触摸不到。它是否如此?---观察你的自心!
空无一物,但不是虚无见地(断见),自生原本智即是原来明灿的意识。自生和自明,就如太阳的本质。它是否如此?---观察你的自心!
觉识的原本智慧确实是无止息的。无中断的觉识就如河流般。它是否如此?---观察你的自心!
散乱的杂念确实无法抓住。无实体的散乱,就有如薄雾的天空。它是否如此?---观察你的自心!
认清一切显相为自我显现。自显的现象就如镜中反映。它是否如此?---观察你的自心!
一切名相,确实是在它们自己的状态中释放。自我生起与自我释放,它们就如空中云彩。是否如此?---观察你的自心!
心的自性是空的,但不像一个空的山洞,因为,它就是轮回与涅槃的本性。“寻找它就找不到它”,意含寻找的心与被寻出的心是一样的。既然没有任何事物可禅修和看到,为什么要往外寻找心性?这个无构造、自我明灿的意识原本就在,不需要去做任何事。
人们抱怨:“哦,我无法使自己的心静下,我无法驻留在静虑中。”事实上,让心歇在自己无造作的状态里就够了。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抱怨和问题?何必把状况弄得复杂?思惟的生起就像汪洋中波浪的生起一样。它们与汪洋是同一本性,就如思惟与心是同一本性。心的自性是空和触摸不到的---无实质和无法执著。
释迦牟尼佛过去没有看过心、现在也没有看到、未来也不会看到。虽然我们以为可以看到它,但我们又如何能看到连佛都看不到的?不过,你应该以自己的经验、观察印证这个挑
战。液体的性质是流质、火的性质是热量。同样的,觉识本性的永恒性质是空性与明灿,它们不是偶发或制造的。就如大河的水不断的流,只要我们还是众生,心的概念营造就会不断生出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一旦达到证悟,两种原本智慧就会不停的现前---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。思惟原本无根基,它们在实相中无基础,所以不应该执著。轮回、涅槃与净土、非净土的所有显相,都是自我显现的。就像空中的云一样,一切名相是自然的出现和自然的消失。
《大圆满焰明界本续》说:因为内在能觉察的心是空的,所以,所有现象的本性是内在空性。
因为对外在物象的觉察是空的,所以它们的本性是外在空性。
外在、内在与中间的五种无执感官,是无二空性。这空性没有“外在”与“内在”的。
在这一切空性中,甚至觉察者自己也是空的,所以是无二空性。
因为,一个人已经丢弃对任何事物渴望的执著,包括对四大形成的四大洲,以及须弥山,所以这个就是“大空性”。
了悟,包括从目前闻思修而来的,是最终空性。
由于自负于善根及好思惟,故有掺杂的空性。
藉由无掺杂的善行,而且因为自负之心是自然的空,故有地掺杂的空性。
免于极端的空觉察,是超越极端的空性。
因为觉察能在开始、中间与结束是满足众生,既然觉察是空的,故在开始与结束时是空性。
因为,所有众生的需求在大解脱时未弃置,故有无弃置的空性。
一切显相的本性是空的,因此这是自性的空性。
因为娑婆、涅槃整个现象界的本性是不具实质,故有现象的空性。
虽然佛是饰以证悟的大小印记,因为对它们无执著,故有自相的空性。
在现象的无对象化(无所缘)里,因为连一丝执著也没有,故有无对象化的空性。
由于触摸不到的觉察,执著于极端,它们无实质,这就是内在本质的空性。
此处,“觉察”是指对物象有概念上的执著。当我们觉察外在与内里空性时,我们应该要记住,正在觉察这一切的观看者本身的空性。“大空性”是不对任何事物渴望,这包括整个现象界在内。当我们从事善行时,我们也许会有“我在做一件好事”的感觉。那只是自大、掺杂的空性。无掺杂的空性是行善,而不去想:“我做了一些事。”这一句的要点是,放在执著。
帝洛巴说:空的虚空即使被命名,虚空也无法被形容。同样的,即使明灿的心被谈论,被指称的还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。
又说:就如虚空的状态,心是超越思惟。让它在自性中安逸,不拒不持守。当心无对象内涵时,即是大手印。藉由对它的熟习,可达到无上证悟。
虽然我们对心有指称,却无法真正指出我们所讲的是什么。跟虚空一样,心没有可显出的界线或中心,它超越世智。当你试著把心歇在自性里,没有任何事物可拒绝或认可。
“对象内涵”是指心所集中的“目标”,有目标就会有执著。当我们停止执著与丢弃目标时,心并没有“对象内涵”。那个就是大手印。再次记住,不要只是让心在发呆,而是让它歇在自性中。
萨拉哈说:整个娑婆与涅槃的根就是心的自性。要了悟此,歇在无造作的安逸中,不禅
修任何事物。当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歇在自性中,你会因为到别处寻找心而被欺骗,这真是奇异!一切都在原本的自性中,而不是,心是这个,而不是那个。
心的原本自性无法对象化或以概念来领会。不像可以用望远镜来研究太阳与月亮,在“止”和“观”的培养里,心有“目标”或一个可集中的对象。在目前这依赖前两个阶段为基础的更高修法内,心并没有目标。在达到完美证悟前,我们还是受制于行为与业果的罗网。莲花生大士说,虽然他的见地像虚空般广大,他对行为和其业果的谨慎,就像面粉般细腻。行为与业力的因果关系,并不存在于心性、法性或佛性里。但是,只要我们还在道上,行为与业果,在我们的生命中,有它们的重要性。有一些行者也许认为,自己已经进步到超过业力的高程度修行。但一旦他们认为:“我已超越此。”这表示他们还没有超越。
关于这一点,敦珠灵巴的传记里有一个有名的故事。当他传授大圆满法时,有一位牧羊人路过听到。在那次的开示里,敦珠灵巴说,在觉识的自性中并没有因果,也没有“这个”与“那个”的分别。结果,牧羊人听完法后认为:“好极了,这样说来,我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结果。”他想著不会经历任何行为之果,因此,杀了一只绵羊。敦珠灵巴听到,这个人完全扭曲与曲解了甚深的大圆满教导后,感到很气馁,之后,他有好几个月没有再传法。
尼玛采大成就者说:在心不同幻影般的展示当中,无法指出:“这个就是心。”如此,这个离于轮回与解脱之根,即是法身。
尼玛呗巴说:观察心时,它是无生;观察物象时,它们是无概念营造。这个无二实相超越世智。我什么都不知道。
吉尼亚纳史瑞说:就如一个与根分开的树干,我的心性如虚空般自由。无论什么欺妄显相出现,欢迎它们!我是虚空的瑜伽行者。
不管是黑色或白色的云在空中出现,虚空的本性是不变的。云不会影响虚空,不会伤害或利益它。它们只是在虚空中出现和消失。同样的,所有的思惟,不管是好或坏的,只是觉识的展现。它们也无法伤害或帮助觉识。
伽尔布巴说:在超越世智的自我释放中,让你无造作的身语意歇息。在无分心与无拒、无受中安住。安住于不动的平等性中。
帕玛史瑞说:因为这个俱生佛母,不是以世智的思考与禅修来构成的,毋需到别处寻找法身。既然它是自生,让你自己安逸。
尊贵的那洛巴说:自我觉识、乐与明灿的这个意识,就是空无的法身。如果它是有根基与能指证的,这就是有构造的觉识;但既然它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,就没有结构。
纱发瑞巴说:虽然说:“虚空,虚空。”虚空的本性是完全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。它超越存在、非存在、不存在与非不存在,以及任何其他可以指出的物象。
毘如巴说:大手印---轮回与寂静的平等性,本来未生,自性纯净,不落言诠,因为没有可以指出的存在方式,自性无法形容,本质免于所有相对论,无法分析、无法相比,甚至不以无法相比的事物而存在,它超越世智。
《中道般若智根章节》说:不要说:“它是空的。”并且不要称它是“非空”,也非相对或无二。
《辩驳异议》说:如果我有任何理论观点,我就会有这个问题;但因为我没有任何理论观点,我什么问题也没有。
《广百论》说:既然对“存在、不存在或既存在亦不存在”,都没有立场观点,无论你等待多久,你都无法找到根据来辩论。
麦吹巴大成就者说:心性是免于生、灭与住这三个极端。它从“我”和“我的”相对执著中释放,它的本质是空性、自性为明灿,特质是无对象,但以多重方式显现的不断觉识。此明灿超越于观者与被观者。它是从禅修者与禅修对象的相对中释放。不思惟任何事物,免除心的作用,就是无一切活动、安逸无造作的静止不动。没有执著,因为无论任何显现都不会注意。心里是空无的,因为免于等引的造作染污意识。有纯净空性,因为没有执著于名相。它是明灿的,因为它的自性为明光。它是无媒介的,因为未被概念的二元相对执著所染污。它是鲜明的,因为它认知自己的本性。显相与心是不分、无碍的同一性质,因为执著于主客已消融。它是普通意识,因为觉识在它无构造自性内安住。它是“清澄觉识”,因为概念之流并不进入心,这个就是修习“观”的真正要义。
心性是超越“他”“她”“他们”等的对象化。它的本质为空,它的自性明灿,它的性质是无对象的不断觉识。心的主要自性不能被找到。虽然心性不是一个物质,但它是轮回与涅槃的基础。它超越主客的二元相对,而且是从禅修与禅修者的区别中释放。心…
《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五章 指认教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