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五章 指認教導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“它被肯定和不被肯定。”

  當它不藉原因或情況而自生,你爲什麼說:“我無法做到。”

  當思惟的生起與釋放同時發生時,你爲什麼說:“它們不是同時發生。”

  當它就是這個現有的意識,你爲什麼說:“我無法認出它。”

  心性絕對是空、無根基與無法指證的。你的心就如虛空般觸摸不到。它是否如此?---觀察你的自心!

  空無一物,但不是虛無見地(斷見),自生原本智即是原來明燦的意識。自生和自明,就如太陽的本質。它是否如此?---觀察你的自心!

  覺識的原本智慧確實是無止息的。無中斷的覺識就如河流般。它是否如此?---觀察你的自心!

  散亂的雜念確實無法抓住。無實體的散亂,就有如薄霧的天空。它是否如此?---觀察你的自心!

  認清一切顯相爲自我顯現。自顯的現象就如鏡中反映。它是否如此?---觀察你的自心!

  一切名相,確實是在它們自己的狀態中釋放。自我生起與自我釋放,它們就如空中雲彩。是否如此?---觀察你的自心!

  心的自性是空的,但不像一個空的山洞,因爲,它就是輪回與涅槃的本性。“尋找它就找不到它”,意含尋找的心與被尋出的心是一樣的。既然沒有任何事物可禅修和看到,爲什麼要往外尋找心性?這個無構造、自我明燦的意識原本就在,不需要去做任何事。

  人們抱怨:“哦,我無法使自己的心靜下,我無法駐留在靜慮中。”事實上,讓心歇在自己無造作的狀態裏就夠了。爲什麼要有這麼多的抱怨和問題?何必把狀況弄得複雜?思惟的生起就像汪洋中波浪的生起一樣。它們與汪洋是同一本性,就如思惟與心是同一本性。心的自性是空和觸摸不到的---無實質和無法執著。

  釋迦牟尼佛過去沒有看過心、現在也沒有看到、未來也不會看到。雖然我們以爲可以看到它,但我們又如何能看到連佛都看不到的?不過,你應該以自己的經驗、觀察印證這個挑

  戰。液體的性質是流質、火的性質是熱量。同樣的,覺識本性的永恒性質是空性與明燦,它們不是偶發或製造的。就如大河的水不斷的流,只要我們還是衆生,心的概念營造就會不斷生出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一旦達到證悟,兩種原本智慧就會不停的現前---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。思惟原本無根基,它們在實相中無基礎,所以不應該執著。輪回、涅槃與淨土、非淨土的所有顯相,都是自我顯現的。就像空中的雲一樣,一切名相是自然的出現和自然的消失。

  《大圓滿焰明界本續》說:因爲內在能覺察的心是空的,所以,所有現象的本性是內在空性。

  因爲對外在物象的覺察是空的,所以它們的本性是外在空性。

  外在、內在與中間的五種無執感官,是無二空性。這空性沒有“外在”與“內在”的。

  在這一切空性中,甚至覺察者自己也是空的,所以是無二空性。

  因爲,一個人已經丟棄對任何事物渴望的執著,包括對四大形成的四大洲,以及須彌山,所以這個就是“大空性”。

  了悟,包括從目前聞思修而來的,是最終空性。

  由于自負于善根及好思惟,故有摻雜的空性。

  藉由無摻雜的善行,而且因爲自負之心是自然的空,故有地摻雜的空性。

  免于極端的空覺察,是超越極端的空性。

  因爲覺察能在開始、中間與結束是滿足衆生,既然覺察是空的,故在開始與結束時是空性。

  因爲,所有衆生的需求在大解脫時未棄置,故有無棄置的空性。

  一切顯相的本性是空的,因此這是自性的空性。

  因爲娑婆、涅槃整個現象界的本性是不具實質,故有現象的空性。

  雖然佛是飾以證悟的大小印記,因爲對它們無執著,故有自相的空性。

  在現象的無對象化(無所緣)裏,因爲連一絲執著也沒有,故有無對象化的空性。

  由于觸摸不到的覺察,執著于極端,它們無實質,這就是內在本質的空性。

  此處,“覺察”是指對物象有概念上的執著。當我們覺察外在與內裏空性時,我們應該要記住,正在覺察這一切的觀看者本身的空性。“大空性”是不對任何事物渴望,這包括整個現象界在內。當我們從事善行時,我們也許會有“我在做一件好事”的感覺。那只是自大、摻雜的空性。無摻雜的空性是行善,而不去想:“我做了一些事。”這一句的要點是,放在執著。

  帝洛巴說:空的虛空即使被命名,虛空也無法被形容。同樣的,即使明燦的心被談論,被指稱的還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。

  又說:就如虛空的狀態,心是超越思惟。讓它在自性中安逸,不拒不持守。當心無對象內涵時,即是大手印。藉由對它的熟習,可達到無上證悟。

  雖然我們對心有指稱,卻無法真正指出我們所講的是什麼。跟虛空一樣,心沒有可顯出的界線或中心,它超越世智。當你試著把心歇在自性裏,沒有任何事物可拒絕或認可。

  “對象內涵”是指心所集中的“目標”,有目標就會有執著。當我們停止執著與丟棄目標時,心並沒有“對象內涵”。那個就是大手印。再次記住,不要只是讓心在發呆,而是讓它歇在自性中。

  薩拉哈說:整個娑婆與涅槃的根就是心的自性。要了悟此,歇在無造作的安逸中,不禅

  修任何事物。當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歇在自性中,你會因爲到別處尋找心而被欺騙,這真是奇異!一切都在原本的自性中,而不是,心是這個,而不是那個。

  心的原本自性無法對象化或以概念來領會。不像可以用望遠鏡來研究太陽與月亮,在“止”和“觀”的培養裏,心有“目標”或一個可集中的對象。在目前這依賴前兩個階段爲基礎的更高修法內,心並沒有目標。在達到完美證悟前,我們還是受製于行爲與業果的羅網。蓮花生大士說,雖然他的見地像虛空般廣大,他對行爲和其業果的謹慎,就像面粉般細膩。行爲與業力的因果關系,並不存在于心性、法性或佛性裏。但是,只要我們還在道上,行爲與業果,在我們的生命中,有它們的重要性。有一些行者也許認爲,自己已經進步到超過業力的高程度修行。但一旦他們認爲:“我已超越此。”這表示他們還沒有超越。

  關于這一點,敦珠靈巴的傳記裏有一個有名的故事。當他傳授大圓滿法時,有一位牧羊人路過聽到。在那次的開示裏,敦珠靈巴說,在覺識的自性中並沒有因果,也沒有“這個”與“那個”的分別。結果,牧羊人聽完法後認爲:“好極了,這樣說來,我的行爲並沒有任何的結果。”他想著不會經曆任何行爲之果,因此,殺了一只綿羊。敦珠靈巴聽到,這個人完全扭曲與曲解了甚深的大圓滿教導後,感到很氣餒,之後,他有好幾個月沒有再傳法。

  尼瑪采大成就者說:在心不同幻影般的展示當中,無法指出:“這個就是心。”如此,這個離于輪回與解脫之根,即是法身。

  尼瑪呗巴說:觀察心時,它是無生;觀察物象時,它們是無概念營造。這個無二實相超越世智。我什麼都不知道。

  吉尼亞納史瑞說:就如一個與根分開的樹幹,我的心性如虛空般自由。無論什麼欺妄顯相出現,歡迎它們!我是虛空的瑜伽行者。

  不管是黑色或白色的雲在空中出現,虛空的本性是不變的。雲不會影響虛空,不會傷害或利益它。它們只是在虛空中出現和消失。同樣的,所有的思惟,不管是好或壞的,只是覺識的展現。它們也無法傷害或幫助覺識。

  伽爾布巴說:在超越世智的自我釋放中,讓你無造作的身語意歇息。在無分心與無拒、無受中安住。安住于不動的平等性中。

  帕瑪史瑞說:因爲這個俱生佛母,不是以世智的思考與禅修來構成的,毋需到別處尋找法身。既然它是自生,讓你自己安逸。

  尊貴的那洛巴說:自我覺識、樂與明燦的這個意識,就是空無的法身。如果它是有根基與能指證的,這就是有構造的覺識;但既然它是無根基與無法指證的,就沒有結構。

  紗發瑞巴說:雖然說:“虛空,虛空。”虛空的本性是完全無根基與無法指證的。它超越存在、非存在、不存在與非不存在,以及任何其他可以指出的物象。

  毘如巴說:大手印---輪回與寂靜的平等性,本來未生,自性純淨,不落言诠,因爲沒有可以指出的存在方式,自性無法形容,本質免于所有相對論,無法分析、無法相比,甚至不以無法相比的事物而存在,它超越世智。

  《中道般若智根章節》說:不要說:“它是空的。”並且不要稱它是“非空”,也非相對或無二。

  《辯駁異議》說:如果我有任何理論觀點,我就會有這個問題;但因爲我沒有任何理論觀點,我什麼問題也沒有。

  《廣百論》說:既然對“存在、不存在或既存在亦不存在”,都沒有立場觀點,無論你等待多久,你都無法找到根據來辯論。

  麥吹巴大成就者說:心性是免于生、滅與住這叁個極端。它從“我”和“我的”相對執著中釋放,它的本質是空性、自性爲明燦,特質是無對象,但以多重方式顯現的不斷覺識。此明燦超越于觀者與被觀者。它是從禅修者與禅修對象的相對中釋放。不思惟任何事物,免除心的作用,就是無一切活動、安逸無造作的靜止不動。沒有執著,因爲無論任何顯現都不會注意。心裏是空無的,因爲免于等引的造作染汙意識。有純淨空性,因爲沒有執著于名相。它是明燦的,因爲它的自性爲明光。它是無媒介的,因爲未被概念的二元相對執著所染汙。它是鮮明的,因爲它認知自己的本性。顯相與心是不分、無礙的同一性質,因爲執著于主客已消融。它是普通意識,因爲覺識在它無構造自性內安住。它是“清澄覺識”,因爲概念之流並不進入心,這個就是修習“觀”的真正要義。

  心性是超越“他”“她”“他們”等的對象化。它的本質爲空,它的自性明燦,它的性質是無對象的不斷覺識。心的主要自性不能被找到。雖然心性不是一個物質,但它是輪回與涅槃的基礎。它超越主客的二元相對,而且是從禅修與禅修者的區別中釋放。心…
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五章 指認教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