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【觀的訓練】
四
敬禮觀自在菩薩!
這些是觀自在菩薩,針對脫離輪回與到達勝者之道的甚深實修教導。培養“觀”的智慧!
我們是因爲什麼過錯而在輪回中打轉?這個過錯是,把一個不是真實存在的“我”,視爲一個實存的“我”。
在問這個問題前,我們應該先要認清輪回的本質,仔細評估它的性質。然後我們應該斷定,輪回到底是別人的問題?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?雖然集中心力在別人上,有很大的誘惑,但這不關我們的事。反之,我們應該要認清,我們是輪回中的衆生。理由是因爲,我們沒有徹底明白四聖谛的第一谛---苦谛---的深廣度。再者,我們也沒有徹底明白第二聖谛,我們生命中痛苦的因。所有的衆生都期望得到快樂與脫離痛苦,但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不太成功,因爲我們沒有了解到:我們所向往的快樂是從何而生起,還有,我們想要回避的苦痛根源是什麼?我們是因爲別人的惡意才受苦的嗎?我們是否被他人懲罰?外在因素是否是我們痛苦的根源?相反的,我們是以“我執”而種下痛苦的因;特別是,我們因爲無明,而無法認清什麼行爲有利,與什麼行爲有害。
此外,因爲執著之力,我們不停的種下延續自己輪回之因。所有的佛教徒,不只是修“止”與“觀”的人,一定要認清四聖谛:苦谛、痛苦之源(集谛)、解脫的本性與解脫之道。
蓮花生大士傳授的“轉心四念”,把我們的心從苦因中轉離,轉化我們的態度,導引我們往佛法道上走。藉著如此轉變態度,我們再修“止”與“觀”。我們一定要記住,既然是我們在承受苦與樂,就應該以四聖谛或轉心四念這些推理觀修(英:discursive meditation),來成全自己對修持的發心。
我們在輪回中打轉,是因爲把無自性的我,錯當爲一個真實存在的我。同樣的,我們執著于“我”之外的現象爲真實存在,而事實上,它們也無實質。
《古納熱納桑庫密塔問句經典》說:那些心執著于輪回的人,永遠在輪轉。他們並未空于“我”與“我的”這兩種實存現象,這些幼稚的人,自己像在空中打結。這個就像吃毒藥,因爲感覺自己需要它,即使毒藥並未進到身內,就昏過去了。幼稚的人把行動視爲“我”和“我的”。他們對“自己”的態度是,視其爲實體的、無常的、會出生與死去。因爲執著,心的造作就出現。教導是:不要把“我”與“我的”,當作真實存在來行動。
事實上,並沒有“我”或“我的”實存現象,但一直在輪回中流轉的衆生,並不了悟這個。我們把自己經營得好像真正存在般,替自己營造了一個具體的實存環境。我們好象有一個“我”在從事活動,以爲擁有之物真正是“我的”。因此,不以“我”與“我的”,當作實體行動,就是根據真相的行動。
同樣的,在夢境中,我們好象有一個實存的“我”,在與別人打交道。環境好象充滿了真實的現象一般。這個在醒的時候也是一樣。雖然,在夢裏,我們與周圍的環境好象是真的,但是當我們醒來時,我們知道那只是一場夢。那麼,我們是根據什麼來武斷的假設那只是一
場夢、而認爲在清醒時,我們才是真實存在,以及我們被其他真正的現象所圍繞?假如我們仔細研究,我們也許會發現,我們的日常生活,事實上並不比夢更具實質。
《釋量論》說:一個把“我”當作真實存在的人,將永遠執著于“我”。有些執著,就會有對喜悅的渴望;有渴望就會被過錯蒙蔽。因爲看到美好的品質,就會有更多的渴望,而且這個,就被視爲“我”的證明。因此,一旦有“我執”,就會在輪回中流轉。
又說:一旦有“我”,就會有“他人”的分別心。執著和憎恨,會因“自他”的分別而出現。因此,所有的心結都會出現。
一旦有“我”執時,就會有“我”與“他人”的分辨心,這在我與他人之間製造了分離與隔閡。執著于自己那一邊,並對其他人有厭惡感時,任何人都好像是對手。
《月燈叁昧經》說:因爲有“我”的概念,分心、妄念就生起,它就像一個武器之輪般放射出去。心因追逐對象而被擊敗,這導致難忍之苦成熟。
《般若波羅蜜多經十萬章節》說:形色是空于“我”與“我的”。
又說:因爲執著于“我”與“我的”,衆生在輪回中流轉。
《入菩薩行》說:如果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傷害、恐懼與苦痛,全是因爲執著于“我”而來的,那麼這個大魔對我又有何用?
不丟棄自我,一個人不能避免痛苦;就如一個人不避開火,就無法不被燒到。[36]
“我”與“我的”根必須切除,既然“我”與“我的”根是從色蘊而來,你必須在這個蘊裏,審查“我”和自己存在何處?“我”和自己如何存在?
龍樹說:一旦執著于蘊集,就會執著于“我”。如果執著于“我”,就會有業力,因此會導致轉生。
《佛說大乘莊嚴王經》說:那些執著于形色概念等的人,永遠視自己爲一個實質的個體。他們會不斷的轉世,急速掉入險惡的終點。
降伏你自己的心,比降伏大象、野馬與野騾更爲重要,征服“我”執,比征服十萬大軍更好。
《因緣品》指出:降伏自己,比降伏最威力的象、辛杜區最殊勝的馬與幼騾更好。你們這些降伏自己的人,切斷自己的束縛,得到解脫;否則的話,以那些坐騎是不可能達到那個境界。[37]
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主人。你是你自己的皈依,故降伏自己。[39]
有一個座墊上,和一位道上的上師,無怠惰的獨住。單獨住在森林裏,獨居的降伏自己。[40]
那些戰勝自己的人,在對人的戰鬥上,比那些征服成千軍隊的人,更爲殊勝。[41]
當你以了悟“人無我”與“法無我”來降伏自己時,你的心被降伏,並從痛苦和它的源頭中解脫。你是自己的上師、自己的皈依之源,因爲你得到教法後,就開始修習。以修行來對自己的解脫負責任,而不是期待他人來幫你,這樣,你將會得到解脫。
真正的勝利是降伏你自己。那麼,你就是真正的勇士。真正佛法修行的結果,是你的心結,如嗔恨與嫉妒,會減少;你的行爲會顯出安詳和平等心。
現在你必須審查看“我”(藏:nga)與“自己”(藏:bdag)是否是身體或者是心:我
的名字是外來給予的。如果我的名字被改變的話,我是否也變了?如果我有一個好的名字,我是否會變好?如果我有一個壞名字,是否表示我是壞的?
嗯,這個身體是“我”與“自己”嗎?把身體的不同組合拿來仔細分析,從頭到腳,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尋找自己,也在身體裏面身一個方位仔細尋找。其次,在外四大地、水、火、風中達到堅信,看看我可能會在哪裏。
我們固執的執著于“我”,一般而言,這個對佛法修行會帶來不同的障礙與幹擾,尤其是在成就“止”時。所以仔細研究“我”的自性。你存在嗎?如果你是,你如何存在?仔細檢查你的身體,從頭頂開始到腳底,查明你到底存身體的哪一部位或者是在全身。另外,檢視你的存在與固體、流體、勢力、動力四元素之間,有什麼樣的關系?
《入菩薩行》說:首先,以你自己的世智剝掉這層外皮,並以智慧之力,把肉與骨骼分開。
把骨頭切開後,在骨髓中自己審查:“本質在這兒嗎?”[42]
《中道般若智根章節》說:如果蘊集是“自己”的話,它就會受製于創造與毀壞。如果它不是蘊集的話,它就不會有蘊集的特征。
如果心與身體的蘊集就是“自己”,那麼,“自己”就會像蘊集一樣。如果“自己”不是心和身,它就不會有那些特征。因此身體或心的形容,會與“自己”不相幹,因爲,它與它們是完全分開的。前面兩個選擇都無法通過分析而成立。
如前詳盡的解說,這個身體內並沒有“自己”;因爲把身體的不同組合拿來仔細分析,根本沒有可以稱爲“我”與“自己”的一個本質。
啊,既然“我”與“自己”一定是心,把心找出來。
《叁布特大本續》說:希望從各種痛苦中解脫,以及渴望完美佛果之樂的人,仔細、精進的研究,心到底有無“自性”?
《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》:金剛手菩薩問毘盧遮那:“主啊,我們到哪兒去尋找證悟與全知?這是誰的證悟?”
主回答說:“秘密之主,全知與證悟,在你自己的心中可以找到。”
《聖寶雲經》說:先有心才有現象,如果此心了悟,所有現象將被了解。
《法界無分教導經》說:精確的審視心是否爲藍色、黃色、紅色、白色、朱砂或水晶般的顔色?它是否是真的或假的、“永恒”或“無常”,以及它有無形狀?
《大迦葉問句經》中說,如是尋找心:“貪欲、生氣或有妄念的心是什麼?”它是過去、未來或現在生起的事物嗎?
長篇討論繼續。《叁十叁問句經》說:整個叁界全從心而起。心永遠不會顯示自己。它沒有形狀、是非、善與不善,而且像幻影。智者尋找心性。任何找到心的人,看不到心性。
《大圓滿焰明界本續》說:如要分析心的組成,只要集中在這個概念上:無作覺識即法身。在其中,它無生起、住留或逝去。這個飛快、翻騰、疾逝、短暫現象的心,何時開始生起?目前它在何處?它最後往哪裏去?它的形狀與顔色是什麼?看你能否把它分爲外、內或中間。
超越概念營造或修飾的覺識,即是法身。分析心的組成,與細查它的存在方式,可探索
心到底存不存在。如果你假設它是真的存在,繼續探查、斷定它的起源、所在處與離去的方法。繼續問:“心有形象嗎?有形狀或顔色嗎?是熱的、還是冷的?以你自己往內審查的經驗,回答這些問題。”
《聲音穿透主本續》說:肯定的尋查心的源起、之後的所在處,以及最後它的離去。如此心智的訓練,對心有幫助。
這個的意義在《清明查精髓》裏有敘述:源起、所在處與逝去的初步尋查,如下…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四章 觀的訓練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