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四章 觀的訓練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試著得到一些洞悉。先察看清醒時,再回頭察看夢境。交替的用這兩種分析來回詢問。這個會讓你洞悉其他的經驗形態,特別是在(死後)中有過程裏。假如將來你到了佛土,你在那兒的身體和心是什麼樣的性質?或如果你去過地獄道,也可以用同樣的詢問來探討。在所有狀況內,確定你自己身心的自性。你是否已經了悟自心的本性?

  如果身體和心是真正分開的,如果只有身體感受到被荊棘刺痛,那麼屍體應該也會感覺到。在西藏,屍體被切割成塊喂給禿鷹,假如屍體還有感受的話,這會是個很不好受的經驗。同樣的,西方國家通常是把屍體埋在土裏或火葬。如果屍體還有感受,這些經驗會很悲慘。這不只是人類才這樣,每一天幾百萬只動物的肉都被吞食。我們在吃它們的屍體。如果這些屍體能感受的話,那將會是很怪異的感受。

  如果心與身體是獨立存在的話,它能感受到被刺嗎?如果會,當我們踩在地上時,爲什麼不會感受到土地被踩?如果你殺死某個人,心不會死,難道說單只是殺死或傷害一個人的身體是沒有關系的嗎?

  中千貢噶南珈開示:在你禅修時,當心有適度的堅固、松馳等時,稍微尋察心的自性,確認:這個正在現前的心,它的自性是什麼?它有無顔色、外貌與形狀?那些散亂、瞬間生起的思惟,從哪裏來?所在處是哪裏?最後它們是如何離去?當思惟消失時,它們是否變得不存在?抑或它們離去時還是與現前時一樣?或者它們是以空無的形態而消離。確定它們到底如何消失。

  確認心識的顯相是如何生起,如人、馬與牛的形狀。它們如何住留?以及認清它們最後是如何離去等。

  當心是穩定時,確認是否只有靜止、喜悅與安甯。有無明晰、清新與無礙?是哪種空無?

  在你的經驗中,放松與探察的本性有無差別?探知這幾點後,再向我報告!

  第二,這是剪斷主根:查看那些個別的現象是否一樣或不一樣,之後,主要尋找觀察者。私底下告訴我,你如何仔細的調查這些內容,也向我形容你修行裏所有愉快與不愉快的層面、障礙與突破、從修行而來的心裏疑惑和不信,以及早期和後期訓練時發生的事件等等。

  尋找一位精通解脫之道的佛法上師的目的,是因爲我們需要一位懂得如何去除道上障礙與無明之罩的人。有一些人即使有很多的問題,也不問根本上師。因爲,自負有好的了悟或者一種自棄的感覺,一些人隱藏所發生的經驗,想著:“沒有必要講這些,因爲我們不向根本上師說這類事情。”由于心好像被幻覺所牽引,一些人會想:“這種事,甚至根本上師都無法幫助我。”一些人想:“我一定要有很了不得的證悟,才能報告給上師聽,而不是這些細小的問題。”這一切的態度是一點益處也沒有的。

  從上師處,得到你問題的答案;離開後,身爲學生的你,需要以你目前的修行程度來維持訓練。所以牢記于心並准備好報告。

  此外,據說:“如果了悟不生起,也許是因爲不誠實未談自己;也許隱瞞從前的不誠實與有害之語;或者行者自視過高、貶低他人。”所以,有一些人從經典和密典本續中取出語錄,以及從早期的大師等的體驗之歌,來取代報告自己的了悟。一些人效仿他人好的體驗;另一些人報告自己早期禅修時出現的一些好狀況,即使目前沒有這些體驗。還有一些人自大的向證量不高的佛法上師表現自己。他們告訴這些上師說,已經把了悟報告給別的上師。對上師的問題沒有答案,因爲在母親的子宮裏,本來就沒有問題。他們以很多真話與謊言,來隱瞞如珍寶的佛法上師。如此替自己累積麻煩,是一點也不值得的。

  當一位有了悟的人,在禅修時,達到一切生起之事物無主人時,他們已經到達解脫之道,所以他們可以歡欣。假如你沒有了悟,就假裝已有好的經驗,以後會有人根據你的見地、禅修與行爲來貶低你;你會擔心別人根據別的禅修者的言論、行爲標准評判你。想清楚這一點。只要你能記住這個,你就必須報告自己的禅修狀況;所以無誤的、漸漸的來向我敘說。

  過了一陣子,一些人會想:“既然我已經報告了,就可以輕松一下。”就如解開已經包好的東西,這些人只做自己想做的事,而且他們也不閉關了。不要這麼做,就如你在昨天早上找到好處般,在不分心下,繼續維持對修行的熱衷。不管你有什麼心靈的經驗與了悟,你一定要逐漸的運用介紹心性的教導、這個題材的輔助教導以及上師直指口傳。因此精進很重要。不要像以前一樣的讓時間溜走,維持堅定、不動的“念住”,這樣,每一天都會帶來大的進步。如此禅修!

  以檢視你自己,來判斷心到底存不存在、如何生起、住在哪兒和如何離去?要點是在“人

  無我”上,得到真正深度的了悟。這種了悟的征相是,即使有人向你丟一枚炸彈,你都不會害怕。當你達到那種程度時,你已達到確信。

  在你了悟“人無我”後,以探索現象的自性,繼續培養“觀”。我們給予每一樣東西名字。例如,我們的身體有一個我們稱爲“頭”的東西。當我們摸頭時,我們碰到名爲“頭發”的東西;它不是叫“頭”,因此“頭發”不能稱爲“頭”。當我們往下壓時,我們觸摸到皮膚,但它有自己的名字“皮膚”,而不是“頭”。假如我們再往裏探尋,我們會碰到名爲“腦”的東西,但是它並非“頭”。仔細查詢整個身體,去找所謂的“身體”。你會找到組合,但不會找到身體。你沒有辦法指向某樣東西說:“這個就是它了。”沒有任何東西可通過這種分析,了悟這一點,可進入“法無我”的“觀”。

  其他現象沒有任何自性的話,“我”就更不用說了。這個就是大手印與大圓滿的基礎。這個見地是必要的。而且,我們如果沒有培養它的話,不會成功的。善道或惡道所有的經驗裏只有一個根,那就是“心”。因此尋出這一個根的本性,是最重要的。

  中岡波巴說:對一切善行,單只有理念上的了解,是不夠的。單只淺嘗不同的禅修法與講很動聽的話,是空洞的。那個不會帶來任何的成就、那個什麼都不是。這是真話。因此,那些人爲什麼都不問問題?現在不管問了什麼,你應該回答:“心是如此如此。”因而達到笃定。不能達到任何結論,一點益處也沒有[47]。既然單只想聽愚癡之語,而不想聽聞佛法,是不恰當的,因此我要你說:“藉著如此禅修,結果是如此。是這樣的,而且這個發生了。”精進禅修。不要問你的鄰居或親戚關于他們的了悟。假如你不保持正知與自省,你的禅修還是能進步的話,我就可做結論說,白教長老的忠告都不是真的。你應該思考這點。

  禅課間,對這幾點獲得大確信,然後把心歇于等引中。不斷的從事尋找、查詢與分析、且不要掉入白日夢的妄想中。

  麥吹巴大師說:所有偉大遍布真相都是原本就存在的,它們的本性是無造作的。假如你不尋找,把心歇于不可思議的法性中,這個就是禅修。禅修時仍尋找,意謂著一個混淆的心境。

  經由分析的禅修,你會達到一個明晰與決定性的“觀”。此時,住留在這個“觀”所得來的了悟中,會有益處。你的“觀”會像幼苗般的逐漸成長。只要當下把心歇在法性中、住留在等引境中,不要認爲這是在浪費時間。如果你認爲,應該勤勉的從事繞佛壇城,或做生起次第等修法,你就應該單只是歇在等引的當下,但不要只是坐在那兒發呆而已。

  在經典乘裏某些學院的推理觀修,是需要一個人不斷的尋出心來,還有一個傳承的禅修,查詢是必要的。但在大手印與大圓滿的傳承裏,只有在這一個階段的修法內尋找與查詢就夠了,之後就不需要再尋索了。在卡陀[48]傳承裏,心的尋查,據說要幾個月,因爲針對心的顔色、形狀、身體外與身體內等,每一點都要花上叁天。我們的傳承不需要那麼久的時間,因此,一直到明天的禅修階次爲止就可以了,重點是,不要分心,專注去尋找心。

  西方人時常說,希望能夠在一個像西藏以前那樣的環境裏研習。但在西方國家裏,我們有說話的自由、有自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,我們可以隨時關掉電視機與不接電話。假如我們沒有傳統西藏的單純,那只是因爲,我們選擇不要那種單純的生活方式。我們有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自由,的以沒有藉口。

  格西住在寺院學院很多年,研讀中道和波羅蜜多經。他們背誦很多經卷,專心于解說與討論;他們從外在切斷概念營造。那個方式是很難學習、理解、知曉與了悟的;而且在衆多研讀與學習的人當中,有很多人未理解其中的含意。那一切的學習,都包括在這個心的審察中。這是從內切斷概念營造,所以是容易去學習、理解、知曉與了悟。從外切斷概念營造,就像切下一根一根的營造是容易的,這個就像把松樹連根拔起,讓樹枝自然的風幹。

  帝洛巴說:如果你把一顆有樹幹、樹枝與葉子的樹連根拔除,它的上千葉片都會幹掉。同樣的,切斷心的根,輪回之葉就會幹枯。

  輪回的根就是心。單只是介紹自心的本性是不夠的;相反的,你一定要以修行來維持“觀”。如果你沒有以修行來加深,先前的“觀”會消失;但是你如果修行的話,你的進步會開啓越來越深的“觀”。

  故此,既然心的尋查是絕對、是重要的,不要分心或睡覺,審查它直到天明。明天早上你應該向上師報告。假如你不在此處達到確信,將來更高教法的影響力會很小。如果你找不到它,你可以說你是如何找不到的。你對心性了不了悟,就看這個功夫了。你是曾經得過這些指導的人,所以應該要尋找它。竺克傳承說,當你成就專注一境時,你再次尋找心,就會證悟到離念營造之境。

  

  
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四章 觀的訓練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