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四章 觀的訓練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針對每一點,從事推理觀修和靜慮。針對心的源起,對外在顯現物象做推理觀修---外在環境、居民、土地、石頭、岩石懸崖、草、樹、樹林、山與山丘。總而言之,它從哪兒生起?它如何生起?它起源的方式?以你的心智尋查、仔細分析與禅修。

  經由概念營造的推理觀修,你會得到一些“觀”。然後從事靜慮,你只是歇息在此分析得來的“觀”裏。不要停在推理觀修上。一旦某些確信生起時,穩定你的心,讓這個確信滲透心。否則單只是檢查,並無意義。

  然後好好的尋查,它從何處生起,在你身體內如何出現,上方與下方、四肢、主要器官、心髒以及內裏和外在。然後修習靜慮,仔細審查你自己的心。

  好好探索你的自性,問:“這個能夠憶起和知道很多事物的“心”,是什麼時候生起的?你的特質是什麼?”同樣的,探索它的所在處,與所有去向。特別是,對于有辯才的人和初學者,應該要精確的查詢。

  首先,我們需要聽法,然後,我們必須禅修所聽到的法。自滿的說:“哦,我已經聽過了。”是不夠的。我們必須自己探索,並從自己的體驗,來真正了解這個題材。當我們以靜慮徹底明了“觀”時,我們也許會對心是否有顔色或形狀,達到完全確信。在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說是在訓練上達到確信。直到那個時候,我們還是在修行道上。

  再下去,檢查心性---法身、實相---會在六道內無明流轉的理由。什麼是它的自性、顔色、形狀或特質?這個生動的概念營造是如何出現的?它是什麼時候生起的?它是否以一個實體而存在?如果是的話,如何生出?如果不是的話---如果它是空性---那又是怎麼一回事?

  再次,一旦它生出後,它的特質、形狀、顔色等是什麼?如何它是空的,是如何的空?是否像虛空般的空?好好的檢查它是如何空的。

  然後再次,心與思惟是一樣的、還是不一樣?如果它們一樣,顯相與空性、穩定與動態是如何變得不同?它們是何時變的?而且你如何劃分它們?無明之根是何時生起?誰創造了“自他”二元對待?仔細審查、研究那些問題。如此探究,直到你有一個清楚、肯定的答案。

  比方說,礦工很用力的濾篩泥土去尋找與篩出金子,他們不是在製造金子或把某樣東西轉變成金子。他們只是在找出純金。而努力的提煉檢視,他們就能認出原本存在的純金。同樣的,心性是原本質相,但是必須使用這個分析法,來了悟覺識的本來自性。如果爲了採金而費這麼大力是值得的話,那麼爲了證悟覺識的自性而用功分析是,更加值得的。

  讓炯多傑大師說:一般來說,死亡發生無定時,不需想太多的事物。所以,望向一個決定性的教導。

  又說:如果心不能了悟大喜悅,就沒有必要說出任何話來。如果心裏沒有決定性的確信,

  就毋須精通語言與習俗。如果你不以瑜伽現識[43]觀看,就沒有必要以推論來禅修。

  又說:觀察、審查你自己的心和覺識,因爲它是一切的主要根源。

  格西[44]恰玉巴說:如果火爐裏的火熄來後,從牆裏流出的煙,自然會消失。從內裏切斷概念營造。

  珈王傑說:不像學者的推理觀修,這個是瑜伽觀行(英:contemplative藏:rnor pa)、內省(英:introspective藏:kha nang)的推理觀修(英:discursive meditation藏:bltas kyi dpyad bsgom)(藏:rnor pa kha nang bltas kyi dpyad bsgom)。切斷加諸內裏的概念。

  學者的推理觀修是廣大的,但它們不是這個主文所教的瑜伽觀行、內省的推理觀修。學者的觀修需要花費很多年研讀中觀、般若波羅蜜多經典、認識論(英:epistemology)與邏輯。這個雖然不錯,但因爲我們無法確定生命的長短,我們也許不希望如此過一生。假如我們長期接受學術訓練,沒有降伏自心,這些學問也許只會帶出自傲感。而且當自負生起時,解脫之門就會關閉。

  尊貴的卡雀王波說:哦,善男子、善女人,把你現在的心,鮮明的置于專注一境中。觀察被放置的“那個”之本性:它如何存在?如果你認爲它根本不存在的話,是誰在覺察不存在?這是否是你自心的了悟?如果你在想:“假如我尋找它,它並不顯現。”觀察那個正在想的人,以及觀察正在觀察的人。就如埋在地下的一箱寶藏一樣,即使看不到它,並不表示它不存在。故仔細審查:“此心中什麼顔色?什麼形狀?它的本性是什麼?它存在或不存在?它兩樣都是,或者兩樣都不是?是男性、女性抑或中性?”

  假如它靜止時你不認識的話,就刻意使它動起來,准確的觀察那個動相之本性。如果你看不到那個心的存在形式,再次觀察心的基礎。它是從身體內生起,還是從外在現象中生起?在身體內的哪一個地方生起---上方、下方、中間、身體內或身體外?特別是,它是否只從脈、根本氣或是明點中生起?好好的看!它是否從外在的地、水、火、風中生起?仔細觀察心是否從四大元素的物質環境中生起,或者是從男女、有生命與無生命物象而生起的?

  同樣的,確實的尋出它持住與止滅的基礎,一次再一次的尋找。這個稱爲“不斷生起”的心是什麼?它從什麼生起?什麼在生起?生起後到哪裏?同樣的,確定的尋出它如何駐留與止滅。

  烏金仁波切說:穩定的導引你的心至前方空中,就留它在那兒。仔細看今天被你旋轉的事物是什麼?觀察導者與被導的心,是一個還是兩個。如果它們是兩個,這表示有兩個“心”,因此一個必定是佛,而另一個必定在輪回中打轉。所以決定性的仔細觀察,它們是否存在爲二體?如果沒有超過一個,這一個是否是心?觀看:此“心”的真相是什麼?不可能從外在物質中找到它。[45]

  把你的心鮮明的與輕輕的放在前面空中。察看是什麼在放置?它被放置在哪兒?什麼被放置?觀察把心導向前面空中的導引者。在這個階段的修法內,心的自性需要探索。我們無法從外四大中找到心,因此我們知心朋友在心自己的存在形式中檢視。

  當心在從事很多不同的活動時,它攪動出思惟、計劃、記憶、情緒等。但我們把注意力轉到看起來正在從事這些活動的作用者(心的自性)時,就很難說它是什麼。它沒有消失、也沒有不消失,因爲在實相中,它原本無根基與無法指證。

  讓正在思索“心像什麼?”的人,觀察自己的意識、並尋找它。穩定的觀察禅修者的意識、並尋找它。觀看:在真相中,所謂的“心”,是否是一個實存的東西?如果它是實存的話,它應該有形狀。它的形狀是什麼?赤裸的看,把它找出來。決定性的看它有什麼形狀,

  是圓球狀、長方形、半圓形或者是叁角形等。假如你認爲有形狀,顯示給我看!如果你認爲並沒有東西可顯示,告訴我,有沒有可能有一個不能顯現的形狀?認出形狀的空性。

  同樣的,看看它有什麼顔色、大小和範圍。假如你認爲都沒有的話,那麼,觀察它是否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空性。假如你認爲它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空性的話,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空性又如何會禅修?說你找不到它有什麼好處?假如它是空無的話,是什麼在憎恨?是否有一個人在想:“找不到心?”穩定的正視它。假如你找不出它像什麼,仔細的查詢正在思索心在哪裏的意識,這個意識是否就是心?假如它是的話,它像什麼?假如它存在的話,一定會有一個實體與顔色;但有任何東西出現嗎?假如它不存在的話,你就會像一個沒有知覺的屍體般;但,不是有某個人在思考嗎?所以,在存在與不存在的範圍間,決定性的觀看?[46]

  我們在修此法時,一定要精確的觀察自己的覺識。如果它是一個真實可確知的物象,一定會有形狀、顔色與可看到的所在處。說心是可觸知的、但沒有形狀,是前後矛盾的。檢視它可觸知的品質,假如你認爲沒有任何東西,也許會下結論說,找不到它。但,是什麼在從事這個尋找心的活動?用不同方式尋找心,再判斷它能否在任何地方找到。不要很快的下結論。要仔細分析心到底存在或不存在,並確定這兩個狀態間的界線。因爲,這個是證悟佛法要義的清楚途徑。

  《指出法身》說:這是關于身心是一樣或不一樣的見地:身心是一樣的或不同的?如果是一樣的,受製于生死的身體與無生滅的心,將會完全相同。

  不只如此,物質的身體與意識的心,是兩個非一。假如它們是一個,當身體死時,心也會死。如果身體刺割到,心也會刺傷。如果它們是不同的,身體或心會感覺到身體被刺割到嗎?假如只有身體可以感受,屍體也能感受。假定心感受得到,既然身心是不同的,當心能感受到身體被刺的話,這表示土壤和石頭被破壞時,心也應該會感到痛。但事實並非如此,所以仔細察看。了解所有事件與感受都像水中的漣漪一般,並觀察它們。

  在夢境中,我們有很多不同的經驗,我們甚至經驗虐待,與感受到別種肉體的疼痛。但是在噩夢或愉快的夢中,我們還是有身體和心。例如,你在夢中刺傷了,是你的身體、還是你的心真正在經曆被刺?細查是什麼在經曆這個,然後以那個了解回到你自己的身上,了解它與夢中身的關系。之後,檢視在夢中刺傷你的儀器,是否爲物質做的?同樣的,審查在夢裏傷害或幫助你的人之本性。主和客是同一體嗎?他們是不同的現象或者同時是不一樣和一樣的?認爲他們根本不存在,是不能被接受的。爲什麼是不可被接受的?因爲有被傷害的經驗,因此不能說那個沒有發生。

  在清醒時和在夢境中,檢視你的身體和心到底存不存在,以及如何存在。你能否斷然的說,你的身體並不存在和證明你的看法。問題不只是心的特質到底存在或不存在。再次,藉著夢境與清醒時的類同經驗:身體和心之間的關系是什麼?它們在夢裏的關系是什麼…
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四章 觀的訓練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