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輪上、手持金剛杵和鈴,以絲綢珠寶嚴飾。盡量穩定的維持注意力于其上。
在“止”的修法內,你把所有瞬息的思惟、記憶與心裏形象都靜止住,你使心穩定,讓注意力像室內一盞末被微風吹動的油燈一樣。
以上所討論到的方法屬于有相的“止”禅修,也就是有觀念營造的“止”。因爲你集中心力在一個特別的物象上,如化身佛或報身佛。但我們現在修一個不同的方式,是無相的,也就是說無概念營造的:集中在普賢王如來、佛的法身上。法身無相、無形狀、無顔色;就是空性。在這種修法內,不觀想任何對象。當過去的記憶與思惟生起時,不要追隨它、也不要審查它。不要預期或沈湎于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焦慮中。不要肯定或否定現在出現的任何事物。應無分心的歇息在寬松的狀態,以及保持眼視的穩定。如果你的眼視往上或下、往左或右滑動的話,這會使你分心,所以要維持穩定。當你開始修這個階段時,你實際上已經很接近大圓滿了,雖然,它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圓滿了。
空性原本是無執著的。沒有一個人、即使連佛在內都無法創造空性。它是原本實相。你必須如此看待無執境。如果你執著于它,想著:“這是空的。”那只是另一個執著的形態。那就誤會這個修法的要點,製造了某種造作的空性,但真正的空性不是被創造的。任何的思緒:“這是空性”,已經是在製造問題,而不是解脫。
根據西藏佛教格魯派(黃教)的說法,所有衆生都有證悟的潛力。根據白教與紅教的說法,每一個衆生實際上已經證悟;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法身滲透,他與佛性或如來藏同一本性。這些只是不同的解說,但每一派的見解都是對的。我們不應該認爲,“所有衆生都有證悟的潛力”,這個一般真理是無用的。這個方式對于洞悉空性是很重要的。
白教與紅教非常強調了悟夢顯相的本性。要了解這點,我們先給一個比喻:如果你想教一個小子認出自己的長相,你可以拿一面鏡子給他,並對他說:“看,這個就是你的反映。”那麼,當小子對著鏡子做鬼臉時,他會看到當他把臉皺起來時,鏡內的反映也是一樣的。因此他會間接的知道,這個就是自己的形象。反映不是他,但這是他可以認出自己的方法。
同樣的,白教與紅教夢顯相的見地是,你去看這些經驗的本性,不管它們是你的環境、身體或周圍正在發生的現象。了知這些顯相,就是和白天清醒時的現象一樣。沒有一個比另一個更具實質;兩個都只是無任何實存的顯相。這並不是說世俗谛是無意義的;當然,它是非常重要的真理,而且是可以達到更深了悟的基礎。
數息
《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》說:藉著專注于呼吸,觀念被平息。由于心完全在激擾的狀態中,所以,將它緊緊在一個“止”的對象上。
在培養專注于呼吸的“止”時,首先覺察到呼吸,然後專注于吸氣、短暫的持氣與呼氣。就如以下的解說,你可以只是覺察到呼吸的這叁個過程,或者你也可以把叁個種子字的金剛念誦,與這叁個過程結合。
《般若波羅蜜多經一萬章節》說:舍利弗,以陶工或學徒在轉動陶土輪爲比喻:假如他做一個長的旋轉,他知道這是長的;假如他做一個短的旋轉,他知道這是短的。舍利弗,同樣的,一位偉大的菩薩,留神的吸氣、呼氣。如果吸氣是長的,他知道吸氣是長的;如果呼氣是長的,他知道呼氣是長的。如果吸氣是短的,他知道吸氣是短的;如果呼氣是短的,他知道呼氣是短的。舍利弗,如此,一位偉大的菩薩,由于住留在正知與念住中,藉著無對象化(無所緣)(藏:mi dmigs pa),而去除對世間的貪愛與失望;他從體內觀察自身而活著。
某經典指出:當氣息出去時,他正確的知道:“氣息出去了。”當氣息進入時,他正確的知道:“氣息進來了。”
意思是說:專注無分心的在氣息的進出上,當氣息呼出時,不要分心;當它進入時亦是如此;這樣,專注的基礎即是普拉納亞瑪---(梵:pranayama)氣息的兩種活動。如此做時,不要失去守衛念住。
《克西禘噶爾巴十輪經》說:你如何以念住之力,來正確注意氣息的進出活動?你正確的點數它們。
金剛念誦叁種子字
甯瑪派《毘盧遮那佛顯化》教法指出:藉著吸氣時念“嗡”(英:om藏:)字、屏住氣時念“阿”(英:ah藏:)字,與呼氣時念“吽”(英:hum藏:)字。根本氣與心意同時生起,身語意的蒙障與整個叁界,轉化爲叁金剛,獲得佛之金剛身語意,而且俱生大樂生起。
這即是說:當氣息經鼻孔進入時,回想“嗡”字音。當它在內稍停時,回想“阿”字。當氣息出去時,回想“吽”字。字母的形狀和顔色,如白色,不必去理會。在無其他思惟打斷下,做五十次,再漸增至五百次。保持自在,而且在交替做持氣和釋放左右根本氣時,不要用力。
不間斷的以內心念誦,五十爲一輪;然後慢慢加到五百爲一輪。不要偶爾或不定時做,只要均勻的注意呼吸。
《大成就者麥吹巴重要教導》說,首先有叁種“止”:(一)依相修“止”;(二)依概念修“止”;(叁)依無概念修“止”。
(一) 第一種“止”又分爲兩種:(a)維持向外的專注,(b)維持向內的專注。 (a) 向外專注又分爲兩種:(i)非純淨;(ii)純淨。
非純淨專注:以毘盧遮那七支法盤坐後,固定凝視。並以姿勢與凝視來保持注意力在柱子、壺、棍子或小石頭等上面。如此做不去分心他處、也無觀念的分散,歇于松弛中。此外,如果怠隋或激擾生起時,認出注意力是否保持在上、下,還是在左、右。
純淨專注:保持注意力在騰者身上。在你前方放置一個阿彌陀佛圖像;如果沒有,則觀想他。不要讓思緒增生,導致離開他或沈醉于分心上。如此做時,讓心松歇于單純無分心上。這是維持專注于騰者的純淨身上。
在這個專注佛身的修法上,你的面前要放置一座雕像或另一個佛身的代表。它可大可小,也可以是佛的任何化身,如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或其他化身等。凝視這形象一會兒。
然後,不看他時,心裏觀想他的形象。從上細看到下,再從頭頂到臉等,直到身體下方仔細檢視。然後,再往上細看。在這個修法裏,注視佛身有大的益處:如此做,你正在累積,得到佛身與佛語的種子。
有幾種觀想佛身的方法。你可以把佛觀想得像銀河星系般龐大,或者你可以把他觀想得很微小。此外,你也可以觀想他爲單一或多數。這個訓練的要點是,在降伏我們這個很野的心---它是沒有伸縮性、而且僵硬的。修這個法可使心變得靈活、有彈性,能夠把它運用在任何你想做的事物上。禅課完結時,不管你觀想的所緣境大小,你可以把他縮至一點;然後讓這一點自然消失到無影無蹤。最後,住留在那個“空無”裏一會兒。
這一切的要點,是爲了帶出你自心的內在平衡與平靜。這個才是重點。也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概念,例如,這個到底是大乘或小乘的修法,或者它是從哪一派傳承而來,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。不要太自作聰明。只要簡簡單單的照方法訓練心,要知道,重點是內在的平靜,維持心的靜止。如果你把它弄得太複雜的話,你只是替自己製造了無謂的修行障礙而已。
在“止”的禅修裏,一個專注在佛語的方法是,專注在“阿”或“吽”種子字上。你可以把字母觀想爲大或小、一個或很多;你也可以觀想它們化入空性。這都是正確的方法。這個修法的直接利益是,你種下成就佛語之因、淨化自己過去惡言的不良影響和印記。
(b) 維持向內的專注又分爲兩種:(i)非純淨與(ii)純淨。
維持注意力于非純淨明點上:專注于心中蓮花月輪上,白色豌豆般大小的發光明點。不讓思惟增生或陷于散漫中。這些是不丟棄觀念,而使其轉化爲這的實修法門。此種“止”的禅修法,可轉化觀念爲道;而且注意力是以專注于道上的觀念來維持著。這些是實修法要。
在這個修法內,不要試圖抑製你的思想,你把它們轉化爲修行道。白色明點的觀想,就是被轉化爲修行道的思想。
維持專注于勝者的純淨身上:注意力集中于心中蓮花月輪、與大拇指第一節般大小的發光觀自在菩薩身上。不讓思惟從他身上的散開工,或陷于散漫中。在修非純淨法與純淨法中,如果昏怠或激擾生起,維持注意力于額頭或肚臍上。這即是依相“止”法。
(二) 維持專注于概念上的“止”。
關于概念過度增生,包括五毒或叁毒的煩惱,在相對中打轉的思惟,如十種美德、六度或十度的思緒等---不管善或非善的思惟生起時---以穩定與無概念觀察其本性。如此做,它們在無執中平息;覺識明空生起,自然鮮明、沒有執著的對象,它在自認、自解的本性中維持著。再次,把注意力投向任何生起的思惟上,不拒不受,你將會認出自性。如此,實施轉觀念爲道的實修教導。
(叁) 維持專注于無概念的最終“止”法。
在一個暗房中,以毘盧遮那七支坐法,坐于舒適的座墊上,不集中的把眼神導向前面的虛空。把所有過去、未來與目前的概念,所有善、非善與非善、非不善中立的思想,連帶一切時思惟的因、聚集,以及解散全給切斷。不憶想任何事物。讓心像無雲晴空般明晰、空曠、無執而均勻;讓它歇于完全的空無中。如此做,你會體驗樂、明燦與無概念的“止”。審視
有無貪愛、嗔恨、攀緣、執著、臺惰或激擾在內,並認清善與非善的差別。
一切都綜合在那一段內。
經典中九種維持注意力的方法(九住心)是:“一”內住;“二”續住;“叁”安住;“四”近住;“五”調伏;“六”寂靜;“七”最極寂靜;“八”專注一境;“九”等持。以下是它們的意義。“一”專注在一個禅修物象上;“二”不斷的維持專注;“叁”當注意力散開時,以念住系住它…
《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叁章 止的訓練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