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家怎么没坐车来呢?”只见老师笑著:“下著雨,慢慢走也是一样。”“老师我们叫部车坐”师云:“不用了,走一下就到了”愚钝的我,想到有事弟子服其劳,就上前抢著老师的伞想要代劳,只见老师力大手快闪开说著,“我自己撑也是一样”,再走几步,愈想愈不对,怎么办呢?于是再鼓足勇气,要再帮老师撑伞,并说:“还是学生撑伞?!”只见老师笑笑说:“自己撑就是学著独立啊!要独立啊!”当下忽然悟开了,这不是老师用身教教我,“一切都要独立,不能依赖他人。”
如今 恩师已往生二周年,自省不仅没独立,反而像个无依的孤儿,一直长不大。长此懈怠,必定堕落,将何以报 师恩?老师啊!学生真是没福气,请您再用教鞭打我几下好吗
?
千心万心如何往生
文:志了
雪公云:“说话要有次序,不可语无伦次。说话如丧考妣,办事就没次序。吾没什么学问,但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大小便都有规矩,有了次序就行。你往西方,要求一心,千心万心如何往生?”
不要名利
文:智安
雪公老师曾说:“千病、万病,都从好名利而起。上焉者为名,下焉者为利。莲池大师千里迢迢去请法,得到“不要名利”的句子,就信受奉行,一辈子不为名利。圣人不但不要好名,而且还不怕恶名。提婆达多成天骂佛,结果就像是仰面唾天。名利钩著你,就不能往生西方。”
不畏受苦
文:智安
雪公老师说:“不受苦,就学出东西来么?我自三十岁就屏气,吹笛子时,气都吹入笛子眼中;冷天吹笛都结冰柱,一友人拉胡琴,家中老人不答应,就用铁丝扎著胡琴练习,声音不会太响。后来去掉铁丝,弦声不得了。朱洪武夜梦五经,乃是夜里偷偷看经书。怕人笑话,所以夜里看。可见,不受苦,所学就不容易成就。”
雪公的治学态度
文:学地
雪公老师做学问,一向非常严谨,所谓一字一句都有来历。有不知道的,决不无知妄作。年青的时候,是这样丝毫不苟。到了晚年,也是这样用心。对世间法是如此,对佛法也是如此。揆其原因,最主要的,也许就是来自一种在中国文化深厚薰陶之下的良心驱策—起码的,不能叫人家受害。这不为什么,只是为了分内就该这么做。在佛家来说,这是不背因果,最值得我们钦仰与学习。
一心不乱
文:无得
雪公往生竟已二周年了,这一段日子里的哀思,我将永生难忘。
案上供奉的恩师法相慈容依旧,录音带里的法音也依稀可闻,但是恩师已走,这是事实,而这个事实却令人难以承受。两年来每一瞻及恩师的慈容,胸中立即兴起了无尽的怀念,老师的恩德何其浩大,如今要追述,却又不知从何落笔,唯就第二期论语班求学时的一件事,略作叙述以为追念。
论语班从七十一年九月至七十四年六月为期三年,到了后半期,老师法体已屡示欠安,但大家似乎并无警惕。在这期间,老师经常提示大家:“学问贵在自己求。”我因为对书法稍有偏好,当时就鼓起了勇气,祈请论语班李班长和郑师兄代为引见。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午后,首次拜谒老师,请示有关书法方面的几个问题。承蒙老师慈悲开示如下:
第一、初学书法须注意两个要领,一是间架,一是笔法。若天资好的,可以两者同时并进;若资质平常者,可以先求间架,再练笔法。
第二、始临摹时,先取好的碑帖版本,选出若干字,便专注临摹此数字,持续练习莫要间断,半年内不可更换,等这几字练成后始可换字。
老师所指示的第一点,正是循序渐进,学不躐等的重要法则;第二点乃是专精纯熟,臻于成功的不二法门,更是磨练浮躁心、不安份心、好高骛远心的最佳药方。犹记得后来每一回呈上习作请老师赐正的时候,老师都会问道:“字换了没有?”并一再嘱咐:“可别换喔!”由此乃见老师的用心。这个秘方日后我皆奉行不渝。
当天在老师的客堂里,临别前我还唐突的请示恩师:“学书法会不会影响学佛呢?”老师却不假思索的答道:“写书法就是一心不乱!”语气直接了当。我当下似懂非懂,却不敢再多叨扰,就起身顶礼告辞了。一路上直绕著这句话思索著,当时虽体会不深,但是这句话却在往后的日子里,不停地给我启发著。
原来老师训示我们的,不只是在出世法的念佛工夫上要求一心不乱,更要在世间法一切学与术方面,也做到一心不乱。换言之,只要在任何一种学术上能够一心不乱,即“道在其中”矣!犹记得在另一个偶然的场合里,老师也曾说过:“世间任何事物,不“迷”怎么能成功?”“迷”应就是专一不二,心无旁骛的意思。走笔至此,不禁要自问,这种工夫,我曾有多少?
老师走了,临终时殷切叮咛大家的,仍旧是这句“一心不乱”,噫!这句话正是我们世出世法的最高准则啊!
佛佛愿力不同
文:弘安
雪公云:“佛佛愿力不同,如释迦牟尼佛之愿力,专向娑婆苦世度众。地藏王菩萨则专向地狱度众。观世音菩萨则智多方便普门救苦。阿弥陀佛之本愿则是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”
晨间之课
雪公云:“檐溜穿石,要在恒久,晨间之课,关干一日薰习,不可疏忽,同修等宜早起半点钟去作。”
吉祥语
雪公云:“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句,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,此语最为吉祥,相逢称诵,祝福之意,且使对方一历耳根,八识田中得到佛种。”
下愚与上智
雪公云:“古人说:“下愚的人,遭了逆境,他是怨天尤人,不知忏悔,他既受了恶果,他还接著造恶因,所以是祸上加祸;上智的人,处了顺境,他明白福是由善来的,他是更加作善,福果中又种了善因,所以他是福上增福。””
行菩萨道的标准
(一)严守戒律,充实内德,具足威仪,庄严外表。
(二)定有日课,按时精修。
(三)勤研经典及一切文艺,使世出世法,通达丰富。
(四)上宏下化的心,刹那不断;名闻利养的心,抑制使灭。
(五)有毅力,善巧方便,百折不回。
(六)口齿流利,具有辩才。
(七)心力、身力、物力,均乐牺牲。
(八)柔和忍辱,包涵一切。
(九)认识环境,言行契机,随时注意选拔人才,加强佛教实力。
(十)身体磨炼健强,使能负担辛苦。
雪公云:“现在已经受了菩萨戒,要想作维摩大居士,那就不能怕当菩萨苦了。既当菩萨,也就不能嫌前十条的事情麻烦了。不然的话,四愿、四等、四摄、六度等,就根本不能作,这不就成了一个虚衔菩萨吗?……假若只图坐在家里安闲,不向前头举的十条事上去承当,少许的劳,也不肯吃,上求下化四字,菩提萨埵之义,安在那里?所以说既作菩萨,就不可畏怕困难,止住不进。”
佛前发愿
雪公早年一来台湾,即以志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普劝众生念佛为自行化他之悲愿。
其间或有法师大德前来弘法,言及他种修法, 雪公惟恐莲友混淆杂修,脚踏两条船,每每要弟子到佛前跪著发愿:
“广学大藏教,不改弥陀行。”
因此台中莲友,均能深信持名,临终往生者不计其数。雪公度众之苦心,由此可略窥一二。
诵戒
雪公云:“佛家守戒,除五戒外有比丘戒、菩萨戒,五戒另有少分、多分、满分。只要比丘戒、菩萨戒,均得半月诵。无论干什么事,都有头无尾,即是无恒,无恒便万事不成功,如果不诵,受戒的人则白受了,一举一动则妄作非为,任何事,“人必自侮,而后人侮之。”戒白受了,受了戒不守,则多一层妄语与慢法。”
礼不妄说人
雪公云:“礼是恭敬对方,谦恭自己。不妄说人,是不叫人见面喜欢。中国人见面恭恭敬敬,眼往那里看是虚敬,嬉皮笑脸是不恭敬。我讲演术中有讲,“一上台就笑,谄媚于人。”大不恭敬,此乃学洋人。看那阅兵,军官“甲胄在身,不能行礼”有凛然不可犯之势。”
跪著求来与送出
雪公云:“我学佛是跪著求来的。而今弘法也是跪著送出去。” 雪公来台,三十多年间,常年挑灯讲经授课,谆谆善诱莲友弟子,切莫虚度一生。以八、九十岁之高龄,如此辛苦,真是跪著哀求众生:“大家要往好处走啊!”
国无谏臣必亡
雪公云:“人不读书,即如草木之人。读了书,未必读得很通。读通做到了,则为贤人。成圣很难,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”不到圣人境界,还是有过错。有过错自己不知道,要知道早改了。君子以下,不改。有过而改,乃不得了之人物。尧、舜就怕自己有过错,门口挂钟鼓等器物,让人来敲捶提醒。禹王亦然。现代人,说其有过,就恨。国家无谏臣,国必亡。人无谏友则败,三武未灭法仍灭僧。”
不好狎
雪公云:“不论多么亲近之好友,当中必得有一段距离,此很要紧。两情相同,总有几分差距。”
公言言义
雪公言:“在公共场合,说话得讲合乎道理之话。一开口,就有人听,因此说出口就要让人得好处。大众之下,绮语,毁谤之语,均不可言。”
助念不应受人衬钱
雪公云:“在家专修,为了生死,不宜多事,外赴经忏,倘系亲友,助念乃系义务,不应受人衬钱,钱不应受,强受捐出,亦是非法。”
贪嗔痴与戒定慧
雪公云:“贪是对财色名食,心生贪爱。嗔是不如意事,大发脾气。痴是对正道真理,不能了解。这样就是昏迷之人,昏迷人做事就错误,一定招来恶果,受苦无穷。戒是佛法之戒律,禁止造恶,最低须戒杀盗邪淫。定是心中练习安静,一切事不要冲动,要像止水一般。这得用一番工夫,才能做到。慧是明白事理,丝毫不错。这得多听佛法,多求心静,才能得到。贪嗔痴是三种害人之病,戒定慧是治贪嗔痴之三种良药。”
著魔
雪公:“道乃我心,魔亦我心,起妄即魔,显真即道。明理即道,昧理即魔,为顺逆所动即魔,不为顺逆所动即道。精进即道,退转即魔。是道魔皆在于心,不关外来。却魔之法,即一心不乱是。”
珍惜中华文化
文:三学
雪公云:元、…
《雪公师训集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