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家怎麼沒坐車來呢?”只見老師笑著:“下著雨,慢慢走也是一樣。”“老師我們叫部車坐”師雲:“不用了,走一下就到了”愚鈍的我,想到有事弟子服其勞,就上前搶著老師的傘想要代勞,只見老師力大手快閃開說著,“我自己撐也是一樣”,再走幾步,愈想愈不對,怎麼辦呢?于是再鼓足勇氣,要再幫老師撐傘,並說:“還是學生撐傘?!”只見老師笑笑說:“自己撐就是學著獨立啊!要獨立啊!”當下忽然悟開了,這不是老師用身教教我,“一切都要獨立,不能依賴他人。”
如今 恩師已往生二周年,自省不僅沒獨立,反而像個無依的孤兒,一直長不大。長此懈怠,必定墮落,將何以報 師恩?老師啊!學生真是沒福氣,請您再用教鞭打我幾下好嗎
?
千心萬心如何往生
文:志了
雪公雲:“說話要有次序,不可語無倫次。說話如喪考妣,辦事就沒次序。吾沒什麼學問,但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大小便都有規矩,有了次序就行。你往西方,要求一心,千心萬心如何往生?”
不要名利
文:智安
雪公老師曾說:“千病、萬病,都從好名利而起。上焉者爲名,下焉者爲利。蓮池大師千裏迢迢去請法,得到“不要名利”的句子,就信受奉行,一輩子不爲名利。聖人不但不要好名,而且還不怕惡名。提婆達多成天罵佛,結果就像是仰面唾天。名利鈎著你,就不能往生西方。”
不畏受苦
文:智安
雪公老師說:“不受苦,就學出東西來麼?我自叁十歲就屏氣,吹笛子時,氣都吹入笛子眼中;冷天吹笛都結冰柱,一友人拉胡琴,家中老人不答應,就用鐵絲紮著胡琴練習,聲音不會太響。後來去掉鐵絲,弦聲不得了。朱洪武夜夢五經,乃是夜裏偷偷看經書。怕人笑話,所以夜裏看。可見,不受苦,所學就不容易成就。”
雪公的治學態度
文:學地
雪公老師做學問,一向非常嚴謹,所謂一字一句都有來曆。有不知道的,決不無知妄作。年青的時候,是這樣絲毫不苟。到了晚年,也是這樣用心。對世間法是如此,對佛法也是如此。揆其原因,最主要的,也許就是來自一種在中國文化深厚薰陶之下的良心驅策—起碼的,不能叫人家受害。這不爲什麼,只是爲了分內就該這麼做。在佛家來說,這是不背因果,最值得我們欽仰與學習。
一心不亂
文:無得
雪公往生竟已二周年了,這一段日子裏的哀思,我將永生難忘。
案上供奉的恩師法相慈容依舊,錄音帶裏的法音也依稀可聞,但是恩師已走,這是事實,而這個事實卻令人難以承受。兩年來每一瞻及恩師的慈容,胸中立即興起了無盡的懷念,老師的恩德何其浩大,如今要追述,卻又不知從何落筆,唯就第二期論語班求學時的一件事,略作敘述以爲追念。
論語班從七十一年九月至七十四年六月爲期叁年,到了後半期,老師法體已屢示欠安,但大家似乎並無警惕。在這期間,老師經常提示大家:“學問貴在自己求。”我因爲對書法稍有偏好,當時就鼓起了勇氣,祈請論語班李班長和鄭師兄代爲引見。終于在一個晴朗的午後,首次拜谒老師,請示有關書法方面的幾個問題。承蒙老師慈悲開示如下:
第一、初學書法須注意兩個要領,一是間架,一是筆法。若天資好的,可以兩者同時並進;若資質平常者,可以先求間架,再練筆法。
第二、始臨摹時,先取好的碑帖版本,選出若幹字,便專注臨摹此數字,持續練習莫要間斷,半年內不可更換,等這幾字練成後始可換字。
老師所指示的第一點,正是循序漸進,學不躐等的重要法則;第二點乃是專精純熟,臻于成功的不二法門,更是磨練浮躁心、不安份心、好高骛遠心的最佳藥方。猶記得後來每一回呈上習作請老師賜正的時候,老師都會問道:“字換了沒有?”並一再囑咐:“可別換喔!”由此乃見老師的用心。這個秘方日後我皆奉行不渝。
當天在老師的客堂裏,臨別前我還唐突的請示恩師:“學書法會不會影響學佛呢?”老師卻不假思索的答道:“寫書法就是一心不亂!”語氣直接了當。我當下似懂非懂,卻不敢再多叨擾,就起身頂禮告辭了。一路上直繞著這句話思索著,當時雖體會不深,但是這句話卻在往後的日子裏,不停地給我啓發著。
原來老師訓示我們的,不只是在出世法的念佛工夫上要求一心不亂,更要在世間法一切學與術方面,也做到一心不亂。換言之,只要在任何一種學術上能夠一心不亂,即“道在其中”矣!猶記得在另一個偶然的場合裏,老師也曾說過:“世間任何事物,不“迷”怎麼能成功?”“迷”應就是專一不二,心無旁骛的意思。走筆至此,不禁要自問,這種工夫,我曾有多少?
老師走了,臨終時殷切叮咛大家的,仍舊是這句“一心不亂”,噫!這句話正是我們世出世法的最高准則啊!
佛佛願力不同
文:弘安
雪公雲:“佛佛願力不同,如釋迦牟尼佛之願力,專向娑婆苦世度衆。地藏王菩薩則專向地獄度衆。觀世音菩薩則智多方便普門救苦。阿彌陀佛之本願則是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”
晨間之課
雪公雲:“檐溜穿石,要在恒久,晨間之課,關幹一日薰習,不可疏忽,同修等宜早起半點鍾去作。”
吉祥語
雪公雲:“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此語最爲吉祥,相逢稱誦,祝福之意,且使對方一曆耳根,八識田中得到佛種。”
下愚與上智
雪公雲:“古人說:“下愚的人,遭了逆境,他是怨天尤人,不知忏悔,他既受了惡果,他還接著造惡因,所以是禍上加禍;上智的人,處了順境,他明白福是由善來的,他是更加作善,福果中又種了善因,所以他是福上增福。””
行菩薩道的標准
(一)嚴守戒律,充實內德,具足威儀,莊嚴外表。
(二)定有日課,按時精修。
(叁)勤研經典及一切文藝,使世出世法,通達豐富。
(四)上宏下化的心,刹那不斷;名聞利養的心,抑製使滅。
(五)有毅力,善巧方便,百折不回。
(六)口齒流利,具有辯才。
(七)心力、身力、物力,均樂犧牲。
(八)柔和忍辱,包涵一切。
(九)認識環境,言行契機,隨時注意選拔人才,加強佛教實力。
(十)身體磨煉健強,使能負擔辛苦。
雪公雲:“現在已經受了菩薩戒,要想作維摩大居士,那就不能怕當菩薩苦了。既當菩薩,也就不能嫌前十條的事情麻煩了。不然的話,四願、四等、四攝、六度等,就根本不能作,這不就成了一個虛銜菩薩嗎?……假若只圖坐在家裏安閑,不向前頭舉的十條事上去承當,少許的勞,也不肯吃,上求下化四字,菩提薩埵之義,安在那裏?所以說既作菩薩,就不可畏怕困難,止住不進。”
佛前發願
雪公早年一來臺灣,即以志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普勸衆生念佛爲自行化他之悲願。
其間或有法師大德前來弘法,言及他種修法, 雪公惟恐蓮友混淆雜修,腳踏兩條船,每每要弟子到佛前跪著發願:
“廣學大藏教,不改彌陀行。”
因此臺中蓮友,均能深信持名,臨終往生者不計其數。雪公度衆之苦心,由此可略窺一二。
誦戒
雪公雲:“佛家守戒,除五戒外有比丘戒、菩薩戒,五戒另有少分、多分、滿分。只要比丘戒、菩薩戒,均得半月誦。無論幹什麼事,都有頭無尾,即是無恒,無恒便萬事不成功,如果不誦,受戒的人則白受了,一舉一動則妄作非爲,任何事,“人必自侮,而後人侮之。”戒白受了,受了戒不守,則多一層妄語與慢法。”
禮不妄說人
雪公雲:“禮是恭敬對方,謙恭自己。不妄說人,是不叫人見面喜歡。中國人見面恭恭敬敬,眼往那裏看是虛敬,嬉皮笑臉是不恭敬。我講演術中有講,“一上臺就笑,谄媚于人。”大不恭敬,此乃學洋人。看那閱兵,軍官“甲胄在身,不能行禮”有凜然不可犯之勢。”
跪著求來與送出
雪公雲:“我學佛是跪著求來的。而今弘法也是跪著送出去。” 雪公來臺,叁十多年間,常年挑燈講經授課,諄諄善誘蓮友弟子,切莫虛度一生。以八、九十歲之高齡,如此辛苦,真是跪著哀求衆生:“大家要往好處走啊!”
國無谏臣必亡
雪公雲:“人不讀書,即如草木之人。讀了書,未必讀得很通。讀通做到了,則爲賢人。成聖很難,“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”不到聖人境界,還是有過錯。有過錯自己不知道,要知道早改了。君子以下,不改。有過而改,乃不得了之人物。堯、舜就怕自己有過錯,門口挂鍾鼓等器物,讓人來敲捶提醒。禹王亦然。現代人,說其有過,就恨。國家無谏臣,國必亡。人無谏友則敗,叁武未滅法仍滅僧。”
不好狎
雪公雲:“不論多麼親近之好友,當中必得有一段距離,此很要緊。兩情相同,總有幾分差距。”
公言言義
雪公言:“在公共場合,說話得講合乎道理之話。一開口,就有人聽,因此說出口就要讓人得好處。大衆之下,绮語,毀謗之語,均不可言。”
助念不應受人襯錢
雪公雲:“在家專修,爲了生死,不宜多事,外赴經忏,倘系親友,助念乃系義務,不應受人襯錢,錢不應受,強受捐出,亦是非法。”
貪嗔癡與戒定慧
雪公雲:“貪是對財色名食,心生貪愛。嗔是不如意事,大發脾氣。癡是對正道真理,不能了解。這樣就是昏迷之人,昏迷人做事就錯誤,一定招來惡果,受苦無窮。戒是佛法之戒律,禁止造惡,最低須戒殺盜邪淫。定是心中練習安靜,一切事不要沖動,要像止水一般。這得用一番工夫,才能做到。慧是明白事理,絲毫不錯。這得多聽佛法,多求心靜,才能得到。貪嗔癡是叁種害人之病,戒定慧是治貪嗔癡之叁種良藥。”
著魔
雪公:“道乃我心,魔亦我心,起妄即魔,顯真即道。明理即道,昧理即魔,爲順逆所動即魔,不爲順逆所動即道。精進即道,退轉即魔。是道魔皆在于心,不關外來。卻魔之法,即一心不亂是。”
珍惜中華文化
文:叁學
雪公雲:元、…
《雪公師訓集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