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,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,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。

  87.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,到底是高声念好,还是默念,或者金刚念好?

  这个问题不必拘泥,要灵活机动。昏沉的时候,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,用以振奋精神;散乱的时候,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,用以集中思想;止静、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,就采取默念的方式,以便适应环境。

  88.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、反闻念佛、数十念佛等等,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,一心不乱。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?

 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,自灵岩大师以来,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。

  89.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?

  大千世界,唯心而造,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。虽然在心中,却又实有其事。同样,娑婆世界,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。

  90.印光大师往生后,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(《永思集》有记载),这是什么道理?

  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例如古树锯开以后,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。

  91.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?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?

  只有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持之以恒,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。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,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  92.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?

  这就叫做无念三昧。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正常《金刚经》所说的境界。

  93.禅宗修行,如果出现外相,就都叫做魔境。净宗念佛出现外相,是否也是魔境?

 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,才不会出错。禅宗悟心,真如无相,若有所见,都是虚妄。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,若有现相,与经相合,就是相应,不能称为魔境。如果与经典相违背,才能称为邪境。

  94.憨山大师说:“一心称名,当然是正行。但辅以观相,就更加稳密。”印光大师说:“专一持名,不必观相。”这两种方法,应该选择哪种方法?是否两种方法都可以呢?

  你喜欢哪种方法,就采用哪种方法。

  95.书上说:禅是净土的禅,净土是禅的净土。如此说来,净土属于禅吗?

  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,为融汇禅净立言,不能单念一句,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,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?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。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,路线有所不同,而方向是一致的。

  96.《阿弥陀经》说“一生补处”,不知是什么意思?

  处是指佛位,补就是候补。其他世界,证到佛果,候补佛位,必须经历多劫,极乐只须一生,就能证到候补佛位。

  97.什么叫做开静?开静是个什么境界?

  绕佛坐念以后,忽然止声静默,就叫做止静,再引磬开念,就叫做开静。

  98.观经说:“观像时,先观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转……”,经仔细沉思,始终不明白八棱旋转成什么样子,请指教。

  例如观丈六金身时,两眉中间的白毫,像大拇指粗的绳子,不作圆形,作八棱的长绳想,再想此绳向右盘旋,结作珠形,就是佛顶珠。

  99.念佛止静应该怎样去做?

  念佛止静有观想的办法,古代大德也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。因为妄念止于口,但并没有止于心,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办法。净念相继,本来是有念,如果强迫无念,只这一用力,就又是妄念了。只要念得清楚,妄念自然渐渐消失。

  100.念佛时虽声音很细微,但听起来好像是钟鸣,这样是不是贪恋静境?

  这是高度入静的表现。

  101.念佛四要诀说,不求一心,如果到临终仍旧不能一心,那不就会出问题吗?

  这本书说不求一心,是针对初学来说的。如果一开头就要他达到一心不乱,他一定会畏惧而后退。等到功夫深了,自然就能达到一心不乱,并不是说始终不求一心。

  102.念佛必须做到“一心不乱”,才能往生。但我念佛时,依然心猿意马,不能做到一心不乱。不知用什么办法,才能使心不往外跑?

  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转的办法,如果还不行,就加上数十念珠法。如果仍旧不行,就干脆丢掉佛珠,单用计数的办法。

  103.念佛念到“打成一片”,是什么意思?

  净念相继,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杂念。好像许多铁屑,熔于一炉,再经千锤百炼,成为整铁一片。

  104.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?

  本性一点也不动,本来就没有念,这就叫做无念。因为产生了无明,就有了许多妄念。修到妄念断去,显出本性,回归到本来面目。断妄念的利器,就是正念,或者叫做净念,如果这个净念丢掉了,就叫做失念。简单地来说,无念的意思就是无任何妄念,失念就是失去了正念。

  105.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,是什么意思?

  尽虚空不离一心之外,极乐弥陀都在我心中。心念弥陀,则弥陀显应,这是自性本分中事,所以说“自性弥陀”。依报(身体居住的环境)和正报(身心),不离一心之外,所以叫做唯心净土。

  106.念佛必须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这是什么意思?

  心有迷惑,妄念纷飞,所以现在造孽,将来堕落,生死轮回,无有了期。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,二是为了感应生西。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“一心不乱”,六根不约束,思想不能够专一,净念不能相继,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。如此下去,则妄念不减,依然造孽,不能得到感应,怎么能够往生西方?

  107.有人念佛见到种种瑞相,为什么《金刚经》说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?

  《金刚经》是说真空的本体,瑞相是妙有的表像,像依体有,体因像显,这就叫做中道。凡夫往往迷像遗体,偏执一端,不知真相,看不到宇宙的本来面目。所以《金刚经》彻底破除这些迷惑。不变是体,随缘是像。果然能够明白本体了,就认识表像了;果然能够明白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,也就明白了寂光是真空,瑞相是妙有。

  108.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,到这个境界,还须存往生的愿吗?

  存而不存,不存而存。

  109.有一种人,身体很健康,但他念佛时,就是心乱,不知道他的乱心是身体的病,还是本性的病?

  此事不关身体强弱,一是本性太钝,二是业障太重。

  110.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,心乱时,念由六识念出,净念时是六识念,还是八识念呢?

  念虽起于六识,但弥陀圣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,不管心乱与心静,两识都有关系。

  111.古代大德说:“一念清净一念佛,念念清净念念佛。”如此说来,只要意念清净,虽然不念佛,此心也是佛了?这样是否叫做真实念佛呢?

  心叫做如来藏,净就是佛,染就是众生,于是就应该明白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。但如何使念头离染得净呢?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各宗有各宗的办法,净宗则以持名为捷径。古代大德说:“清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;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”这是说佛号为因,清净为果。不可误解为不要修因,就能当下一念清净。能够当下一念清净,能有几人呢?果然能够当下一念清净,那就是大根器的人。

  112.病时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吗?

  病时因为体力不支,不是故意懒惰、怠慢,自然就可以拿念珠念佛,人处危难之中,正需要佛力加持啊!

  113.人命终时,子孙悲惨,两眼流泪,会阻碍往生吗?

  不叫病人看见,就没有关系。

  114.真正念佛的人临终没有中阴身,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没有中阴身?

  临终佛现,即得往生,即字不可滑口读过,这样就无中阴身。

  115.临命终时,什么是正念?

  佛子平素修什么法门,到临终时,不为世俗事情牵挂,心仍旧停留在所修之道,这就是正念。

  116.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,往生才有把握?

  一心不乱,经上已经说得清清楚楚。达不到这个程度,只要心口熟练,动念就有弥陀,也有把握往生。

  117.弟子惭愧,家事多忙,一天只念佛号一万二千,其他什么都不会念,不知今后能否成就?

  法门贵精不贵多,你这样下去很好。周利槃陀伽尊者,念扫帚两个字,都能证果,何况念万德洪名呢?古代大德说:“老实念佛,莫换题目。”你居士果然能够什么都不会,只会念佛,就远远胜过那些高谈阔论的人,一定能够成就。

  118.明年五十九岁,运气不好,请问念佛能消灾过运吗?

  除非短命,谁不经过五十九岁。你说运气不好,那是世俗的迷信。学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见,哪能相信那些荒唐的无稽之谈?经上说:“至心念佛一句,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”如果能够诚心念佛,哪有不能消除的灾难?如果相信那些世俗的无稽之谈,念佛就没有诚心。

  119.平素念佛能够持之以恒,但是临终时,精神恍惚,又没有人助念,能够往生吗?

  积有善因,自然有善果,到那个时候也许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感应,但要看你平时的努力程度。

  120.平时念佛到临终时,不能如法行事,妻小哭缠,以致不能往生,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样?

  佛化家庭,就没有这样的忧虑了。因此,学佛的人修己、化家、风社会,都是不可缺少的事,这并不是专为利他,也正是减少自己的障碍啊!

  121.学佛的人临终前,预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,是不是佛的指示?

  有的是佛菩萨现象指示,也有的是净功感通而知的。

  122.报上登载基隆闹鬼,能够置人于死地,念佛的人,遇见就没事,这是什么因果?

  妖由人兴,又有俗话说:“疑心生暗鬼。”佛家认为万法唯心,能够说明一切道理。果然能够心地光明,不怀鬼胎,自然就不会与鬼祟为伴。

  123.修净业的人往生后,肉体火化,能够烧出舍利,说明他的功夫达到了什么程度?能够烧出舍利,就确定往生了吗?

  古代的大德说,舍利是戒定慧的结晶,必须勤断贪嗔痴,才有得到的希望。往生西方的人,要靠自力和他力两种力量,所以并非人人能够烧出舍利。能够烧出舍利,当然是净业成就的表现。…

《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净土精华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