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應該在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,迅速斬斷攀緣的心理,這樣就回歸到寂靜了。

  87.念佛以什麼方式爲好,到底是高聲念好,還是默念,或者金剛念好?

  這個問題不必拘泥,要靈活機動。昏沈的時候,就采取高聲念的方式,用以振奮精神;散亂的時候,就采取金剛念或默念的方式,用以集中思想;止靜、睡眠或大小便的時候,就采取默念的方式,以便適應環境。

  88.念佛的方法有追頂念佛、反聞念佛、數十念佛等等,目的都是在于達到淨念相繼,一心不亂。應該選擇哪一種方法才容易達到這個目的呢?

  應該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,自靈岩大師以來,多采取數十念佛的方法。

  89.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?

  大千世界,唯心而造,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。雖然在心中,卻又實有其事。同樣,娑婆世界,也不離開一心而存在。

  90.印光大師往生後,拜墊上留下了大師的影子(《永思集》有記載),這是什麼道理?

  精誠所至,金石爲開。例如古樹鋸開以後,曾經發現了佛菩薩的像。

  91.怎樣才能達到念佛叁昧境界?它的表現和效用怎麼樣?

  只有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持之以恒,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。它的表現只有自己才知道,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92.念佛念到叁際念斷是什麼境界?

  這就叫做無念叁昧。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正常《金剛經》所說的境界。

  93.禅宗修行,如果出現外相,就都叫做魔境。淨宗念佛出現外相,是否也是魔境?

  所修和所得必須相應,才不會出錯。禅宗悟心,真如無相,若有所見,都是虛妄。淨宗依照經典念佛觀佛,若有現相,與經相合,就是相應,不能稱爲魔境。如果與經典相違背,才能稱爲邪境。

  94.憨山大師說:“一心稱名,當然是正行。但輔以觀相,就更加穩密。”印光大師說:“專一持名,不必觀相。”這兩種方法,應該選擇哪種方法?是否兩種方法都可以呢?

  你喜歡哪種方法,就采用哪種方法。

  95.書上說:禅是淨土的禅,淨土是禅的淨土。如此說來,淨土屬于禅嗎?

  這兩句話是一反一正的理論,爲融彙禅淨立言,不能單念一句,若疑下句是淨屬于禅,上句難道不是禅屬于淨嗎?它說明了禅與淨的辯證統一的關系。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,路線有所不同,而方向是一致的。

  96.《阿彌陀經》說“一生補處”,不知是什麼意思?

  處是指佛位,補就是候補。其他世界,證到佛果,候補佛位,必須經曆多劫,極樂只須一生,就能證到候補佛位。

  97.什麼叫做開靜?開靜是個什麼境界?

  繞佛坐念以後,忽然止聲靜默,就叫做止靜,再引磬開念,就叫做開靜。

  98.觀經說:“觀像時,先觀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轉……”,經仔細沈思,始終不明白八棱旋轉成什麼樣子,請指教。

  例如觀丈六金身時,兩眉中間的白毫,像大拇指粗的繩子,不作圓形,作八棱的長繩想,再想此繩向右盤旋,結作珠形,就是佛頂珠。

  99.念佛止靜應該怎樣去做?

  念佛止靜有觀想的辦法,古代大德也有主張淨念只管相繼。因爲妄念止于口,但並沒有止于心,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辦法。淨念相繼,本來是有念,如果強迫無念,只這一用力,就又是妄念了。只要念得清楚,妄念自然漸漸消失。

  100.念佛時雖聲音很細微,但聽起來好像是鍾鳴,這樣是不是貪戀靜境?

  這是高度入靜的表現。

  101.念佛四要訣說,不求一心,如果到臨終仍舊不能一心,那不就會出問題嗎?

  這本書說不求一心,是針對初學來說的。如果一開頭就要他達到一心不亂,他一定會畏懼而後退。等到功夫深了,自然就能達到一心不亂,並不是說始終不求一心。

  102.念佛必須做到“一心不亂”,才能往生。但我念佛時,依然心猿意馬,不能做到一心不亂。不知用什麼辦法,才能使心不往外跑?

  先用心口耳叁輪循轉的辦法,如果還不行,就加上數十念珠法。如果仍舊不行,就幹脆丟掉佛珠,單用計數的辦法。

  103.念佛念到“打成一片”,是什麼意思?

  淨念相繼,再也沒有其他什麼雜念。好像許多鐵屑,熔于一爐,再經千錘百煉,成爲整鐵一片。

  104.無念與失念如何分別?

  本性一點也不動,本來就沒有念,這就叫做無念。因爲産生了無明,就有了許多妄念。修到妄念斷去,顯出本性,回歸到本來面目。斷妄念的利器,就是正念,或者叫做淨念,如果這個淨念丟掉了,就叫做失念。簡單地來說,無念的意思就是無任何妄念,失念就是失去了正念。

  105.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,是什麼意思?

  盡虛空不離一心之外,極樂彌陀都在我心中。心念彌陀,則彌陀顯應,這是自性本分中事,所以說“自性彌陀”。依報(身體居住的環境)和正報(身心),不離一心之外,所以叫做唯心淨土。

  106.念佛必須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這是什麼意思?

  心有迷惑,妄念紛飛,所以現在造孽,將來墮落,生死輪回,無有了期。念佛一是爲了斷去妄念,二是爲了感應生西。經中明明告誡我們要求得“一心不亂”,六根不約束,思想不能夠專一,淨念不能相繼,就會被其他雜念擾亂。如此下去,則妄念不減,依然造孽,不能得到感應,怎麼能夠往生西方?

  107.有人念佛見到種種瑞相,爲什麼《金剛經》說: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”?

  《金剛經》是說真空的本體,瑞相是妙有的表像,像依體有,體因像顯,這就叫做中道。凡夫往往迷像遺體,偏執一端,不知真相,看不到宇宙的本來面目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徹底破除這些迷惑。不變是體,隨緣是像。果然能夠明白本體了,就認識表像了;果然能夠明白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,也就明白了寂光是真空,瑞相是妙有。

  108.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,到這個境界,還須存往生的願嗎?

  存而不存,不存而存。

  109.有一種人,身體很健康,但他念佛時,就是心亂,不知道他的亂心是身體的病,還是本性的病?

  此事不關身體強弱,一是本性太鈍,二是業障太重。

  110.聽說念佛是第六識念出,心亂時,念由六識念出,淨念時是六識念,還是八識念呢?

  念雖起于六識,但彌陀聖號卻是第八識種子起現行,不管心亂與心靜,兩識都有關系。

  111.古代大德說:“一念清淨一念佛,念念清淨念念佛。”如此說來,只要意念清淨,雖然不念佛,此心也是佛了?這樣是否叫做真實念佛呢?

  心叫做如來藏,淨就是佛,染就是衆生,于是就應該明白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。但如何使念頭離染得淨呢?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各宗有各宗的辦法,淨宗則以持名爲捷徑。古代大德說:“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”這是說佛號爲因,清淨爲果。不可誤解爲不要修因,就能當下一念清淨。能夠當下一念清淨,能有幾人呢?果然能夠當下一念清淨,那就是大根器的人。

  112.病時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嗎?

  病時因爲體力不支,不是故意懶惰、怠慢,自然就可以拿念珠念佛,人處危難之中,正需要佛力加持啊!

  113.人命終時,子孫悲慘,兩眼流淚,會阻礙往生嗎?

  不叫病人看見,就沒有關系。

  114.真正念佛的人臨終沒有中陰身,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沒有中陰身?

  臨終佛現,即得往生,即字不可滑口讀過,這樣就無中陰身。

  115.臨命終時,什麼是正念?

  佛子平素修什麼法門,到臨終時,不爲世俗事情牽挂,心仍舊停留在所修之道,這就是正念。

  116.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,往生才有把握?

  一心不亂,經上已經說得清清楚楚。達不到這個程度,只要心口熟練,動念就有彌陀,也有把握往生。

  117.弟子慚愧,家事多忙,一天只念佛號一萬二千,其他什麼都不會念,不知今後能否成就?

  法門貴精不貴多,你這樣下去很好。周利槃陀伽尊者,念掃帚兩個字,都能證果,何況念萬德洪名呢?古代大德說:“老實念佛,莫換題目。”你居士果然能夠什麼都不會,只會念佛,就遠遠勝過那些高談闊論的人,一定能夠成就。

  118.明年五十九歲,運氣不好,請問念佛能消災過運嗎?

  除非短命,誰不經過五十九歲。你說運氣不好,那是世俗的迷信。學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見,哪能相信那些荒唐的無稽之談?經上說:“至心念佛一句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”如果能夠誠心念佛,哪有不能消除的災難?如果相信那些世俗的無稽之談,念佛就沒有誠心。

  119.平素念佛能夠持之以恒,但是臨終時,精神恍惚,又沒有人助念,能夠往生嗎?

  積有善因,自然有善果,到那個時候也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感應,但要看你平時的努力程度。

  120.平時念佛到臨終時,不能如法行事,妻小哭纏,以致不能往生,那麼最後的結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樣?

  佛化家庭,就沒有這樣的憂慮了。因此,學佛的人修己、化家、風社會,都是不可缺少的事,這並不是專爲利他,也正是減少自己的障礙啊!

  121.學佛的人臨終前,預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,是不是佛的指示?

  有的是佛菩薩現象指示,也有的是淨功感通而知的。

  122.報上登載基隆鬧鬼,能夠置人于死地,念佛的人,遇見就沒事,這是什麼因果?

  妖由人興,又有俗話說:“疑心生暗鬼。”佛家認爲萬法唯心,能夠說明一切道理。果然能夠心地光明,不懷鬼胎,自然就不會與鬼祟爲伴。

  123.修淨業的人往生後,肉體火化,能夠燒出舍利,說明他的功夫達到了什麼程度?能夠燒出舍利,就確定往生了嗎?

  古代的大德說,舍利是戒定慧的結晶,必須勤斷貪嗔癡,才有得到的希望。往生西方的人,要靠自力和他力兩種力量,所以並非人人能夠燒出舍利。能夠燒出舍利,當然是淨業成就的表現。…

《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精華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