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4.在念佛的時候,心裏閑著,無所事事,所以妄念不斷生滅。雖然一時警覺,把心收回,但馬上又去千裏。于是索性翻開書本,眼看文字,心思文意,手念佛珠,口仍念佛,耳聽佛號,鼻聞香煙,這是不是六根清淨呢?
六根門頭,雖然都對淨境,但是六處分飛,怎麼能做到一心呢?請去看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,仔細體會,使心專一。功夫火候不到,就不要急躁冒進。
125.念佛人最要緊的就是臨終正念分明,我在早課念誦心經、大悲咒,平時又散念觀音聖號,不可能同時念佛,如果遇到意外命終,怎麼辦?
不管修什麼法門,都要一門深入。念佛人應該以念佛爲主,念心經等等可作課外助緣,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時間,妨礙正課。真正修淨業的人,不會遇到意外橫禍。
126.念佛時,常常定心不住,妄想俗事很多,經上說要句句分明,但思想不能集中,心猿意馬,有什麼辦法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嗎?
方法很多,但要符合自己的情況。居士可以權衡各種辦法,采用適合自己情況的方法。
127.念佛菩薩的名號,念到一心,就會有感應,這個一心能與佛菩薩相應。但念色的心,比念佛的心,更來得痛切,爲什麼不能相應呢?
佛菩薩心念衆生,衆生心念佛菩薩,兩者互念,才有感應。例如打電話,必須雙方條件同時具備,才能相通。居士念色來得痛切,色念居士也來得痛切。
128.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以後,是不是可以再到十方世界利益衆生?
淨土法門的主旨,就是往生速證不退,然後回到娑婆,廣度衆生,並不是安居極樂,自圖享受。如果是自圖享受,就是小乘,與成佛無份了。
129.在淨土修煉到什麼程度,才可以到十方世界利益衆生?
往生都得不退,一生候補佛位。自然能夠隨意往來十方,不必多講,否則分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果位元,等級很多。在別教菩薩初地,就能百界示現,圓教初住以上就可以到十方示現。這是按通常情況來說的,如果有其他願望,就另當別論了。
130.念佛是爲了明心見性,但不知怎樣去做,才能明心見性?
念佛當然能夠明心見性,但是它的捷徑是求帶業往生,速出輪回。方法在《阿彌陀經》已經說得很清楚,大意是按照信願行,誠心念六字洪名,再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作爲助緣,這樣做就會成功。
131.臨終時因環境以及地方人事等問題,以致快速移動,無人助念,本人神識不清,此情此境,只有任其墮落,有什麼好辦法嗎?
明知是有障礙的地方,就應該早想辦法擺脫。如果自己念佛功夫深,已經能夠來去自由,很有把握,也無所畏懼了。密宗有大灌頂光明咒砂的辦法,但無緣的人,也不會遇到別人來布施。
132.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涅槃?
佛有叁身,所謂涅槃的,只是有相的報化二身,法身則不生不滅。西方實報莊嚴土,有阿彌陀佛的報化身,經上記載將來入滅,入滅以後,觀世音菩薩即繼承佛位。
133.弟子閱讀淨宗各祖師著作中說,念佛人在二六時中,不論行住坐臥念念不離阿彌陀佛,甚至睡覺做夢都要會念佛,有這樣的功夫,才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希望,否則一念之差,便在六道輪回。又說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。《阿彌陀經》說“一心不亂”。這樣的標准,弟子還離得很遠,怎麼辦?請開示。
古代的大德說:能否往生,就看這個人有沒有信願;品位高低,就看這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。由此看來,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淺,只要有信願,就能夠往生。雖然有品位高低,但一旦往生,即使是下下品,也已經擺脫輪回,遠遠勝過在二十八天。居士所說的二六不斷、念而不念、一心不亂,都是上上品的因,做不到這個程度,只要具足信願,每天早晚念數百聲、數千聲,中下品也有份。
134.淨土法門,十方共贊,處處指歸,最爲殊勝。彌陀成佛已經十劫,在十劫前有沒有這樣的法門?這個法門是彌陀獨創的嗎?沒有彌陀,那麼衆生成佛就非叁大阿僧祗劫不可了。是不是其他佛的善巧方便不如阿彌陀佛呢?
這個問題分叁個方面來回答。一、淨土法門即是念彌陀聖號的法門,彌陀以前,沒有彌陀,自然就不能念。各佛共贊,即是贊歎念誦彌陀聖號。十劫以前,並無彌陀,十方各佛憑什麼開這個法門呢?二、彌陀法門,持名往生,這是依賴彌陀的願力,按照經上所講,是彌陀獨創。至于衆生成佛並非都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,上乘利根的人,也能頓超,不過稀有難得,不普遍罷了。叁、佛佛道同,善巧方便沒有高低,只因爲彌陀因地發願特殊,所以果地利益衆生也特殊。古代的大德說:“十方叁世佛,阿彌陀第一。”各佛不及的地方大概就在這裏吧!
135.念佛時,手數念珠,數完一百零八粒,輪到佛頭珠時,必須將念珠翻轉過來,回頭再數,手數念珠,不能越過佛頭珠,含有乘願再來的意思。但一般人手數念珠,總是越過佛頭珠,對不對呢?
數珠念到佛頭時,穿繩必有小空閑處,掉轉頭來,才好掐珠再數。如圖省事,越過佛頭,那一段珠已與佛頭緊貼,沒有空閑的地方,不好數珠了,爲了靈便起見,還是掉轉珠頭爲好。至于乘願再來的意思,如果心中有這樣的想法,未嘗不可,但沒有看見有記載。
136.念釋迦牟尼佛的名字,聞釋迦牟尼佛的名字,得多少功德?消滅多少生死重罪?在無上道會退轉嗎?如果單念釋迦牟尼佛,也能往生嗎?
此功德不可思議,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,能夠聽到佛名,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恩澤。有多少功德,便滅多少重罪。但往生一事,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念彌陀。
137.弟子除了念佛外,還念咒、背經,並且受持《金剛經》一部,是否太雜,改爲單念一句彌陀呢?
咒和經典,既然念誦已久,就不必舍去,只是每天念誦一遍就可以了,執持名號,應該做到二十四小時不斷,這就叫做淨念相繼。求專當然有益,雜修自然分心。
138.坐禅時,全身震動,有師傅說,這是外道,應該控製。請開示。
你既然是修淨,怎麼又去修禅?修禅修淨,左右不定,怎麼行呢?修禅要有師承,即使有師承,腳踏兩只船,不免落水。所謂不禅不淨,二門都破。如果沒有師承,閉目枯坐,恐怕就會落到黑山鬼窟,全身震動還是小毛病,一味盲修瞎練,更怕有大魔境出現。
139.靜坐念佛微微感到頭痛,因有腦神經衰弱,是否因病業所感,或一心專念,不予理睬?
你的情況,病和業兼有,或者還有念不如法。如果念佛時,不能心平氣和,過于緊張,也會發生這種病態。你說“一心專念,不予理睬”,正應該這樣。但必須控製妄念,調和呼吸,不急不緩,綿綿密密,如深潭流水,不興微波,病態自然就會消失了。
140.因病體弱,常思假身虛幻不實,返觀本性了無可得,這是弟子靜坐和平時的修持,間以持名念佛回向,是否妥當?
靜坐則不可常思,常思是身靜而心不靜。靜坐只有止觀,念不起,叫做止,念若起,隨時覺察是妄,叫做觀照。能了自性無得,那妄念還從哪裏生起呢?這就叫做照破,但這種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。差之毫離,謬以千裏,不可不慎重啊!如止不能止,就以念佛代替,自念自聽,這樣就有止有觀了。如果回向,就是發願,願不要虛發,發得真切,一定就會有所成就。
141.《阿彌陀經》上說,人臨命終時,如果能夠念佛,從一天到七天,念得一心不亂,就能往生極樂世界。但身體爲病苦所逼,不能出聲正念,甚至心念能力都不足,變成憶佛想佛,能夠往生嗎?
定期七天,那是平素健康時的用功,並不是對臨終來說的。到臨終時,片刻難待,怎麼還能有七天呢?臨終時如果能夠憶佛想佛,就是心不顛倒,一定能夠往生。否則即使口在念佛,心不在佛,就沒有什麼作用。
142.人命終時必須念佛念得清清楚楚才能往生,否則即使念佛一生,也會墮落叁惡道,不能遂願。我建議佛教寺院應該設立一個專門收留蓮友臨終備用的房間,由和尚或皈依居士到時候助念,這樣就能做到自度度人了。因爲現在佛化家庭,非常不容易,甚至一家之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,對臨終阻礙更大。所以希望能夠實行這個計劃。
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,一是議論,二是方法。先說第一。正念清楚,才能往生,很對。但不清楚,則要看他的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,哪個起現行,不能直說墮落叁惡道。再說第二。淨土法門,古代早有助念的辦法,現在許多地方也都成立了助念團。但是家中有阻力,沒有適當的公共場所,確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只有從兩個方面入手。一是平時念佛精進努力,臨終時有充分把握,排除幹擾,順利往生。二是平時廣結善緣,臨終時自然能夠得到蓮友的幫助。但最後能否往生,歸根到底要看自己最後一念是否正念分明,所以真正的解脫還是要靠自己。
143.善導大師念一聲佛號,就有一尊佛從口而出,這是神通呢,還是感應呢?
大師的境界,後學不才,難以測知底細。從理上來說,神通來自定力,感應也來自定力。因此,善導大師的境界,一定兼有神通和感應。得感應就會出神通,出神通就是得感應,兩者確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。念佛而口中出佛,顯然是向衆生示範念佛的神力,目的在于感化衆生,說是感應當然可以,說是神通也未嘗不可。
144.淨土法門貴在念佛求生淨土,如果念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淨土,如果念藥師佛就往生東方淨土,如果沒有念佛,全念大悲咒,像念佛一樣,口念耳聽,專心致志,持之以恒,那麼這個人命終後,誰來接引,往生什麼地方?求大德指示。
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來迎接,《阿彌陀經》有這樣的記載。念藥師佛,藥師佛就來迎接,《藥師經》沒有這樣的記載。念大悲咒,就有念大悲咒的功德,至于往生什麼地方,必須依靠自己的願力。如果沒有願力,僅僅斷了幾分疑惑,恐怕就難以生東方或西方淨土。古代大德說…
《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