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能不能往生,就全看有沒有信心和願力。所以沒有願力,就不能生東方或西方淨土啊!

  145.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,就是說他的法身充滿虛空,但又說六方有恒河沙一樣多的佛,于是我就産生這樣的疑問,既然阿彌陀佛的法身已經充滿虛空,那麼六方恒河沙數佛坐到哪裏去?

  佛有叁身,你所問的是法身。法身是沒有形狀的,就像虛空一樣,以空入空,相互之間還有什麼妨礙呢?以前的大德用燈光來作比喻,非常恰當。就是說一室千燈,每盞燈的光都能和其他燈光互相融合,即使一室萬燈,也不會互相有妨礙啊!體會了這其中的意思,你的疑問也就解決了。

  146.往生西方,蓮花化生,沒有父母,如果離開蓮花出生以後,那麼依靠誰來撫養長大呢?

  花開出生,自然和淨土聖衆身形相等。好像我們這個地方的竹子,筍尖一冒土,一夜之間就能長大,並不是要繼續幾年。在西方出生的人,都有金色美好的相貌,並且獲得了神通,哪裏還需要受人撫養呢!

  147.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佛土,爲什麼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就不會再退道心,再入輪回了,而生到娑婆世界的人,就會退去道心,永遠輪回呢?

  這個問題,古代大德在經文後面早就有詳細的注解,查閱後就自然明白了。這裏再補充幾句。第一,意念不一就不會往生極樂世界,愛欲不重就不會輪回娑婆世界。意念專一就會往生淨土永不退轉,妄想太多就會墮落塵世輪回生死。第二,生到了淨土,周圍就全部都是淨緣,無緣不促進自己道心上升,因此就永遠不會退轉了。我們這個世界是穢土,生到了這個世界,無緣不促進自己欲念增重,所以絕大多數會退去道心。第叁,往生淨土的人,都是淨因成熟的人,已經覺悟,不會退心。輪回娑婆的人,都是業力所牽的人,被妄念迷惑,難以覺悟,所以就只能墮落。簡單的說是這樣,要詳細地說,即使洋洋萬言也難以說盡。

  148.《藥師本願經》也說往生琉璃淨土,就會永不退轉了。雖然沒有說勝過極樂,但比娑婆好多了。那麼我們生東方淨土不也是一樣嗎?況且念藥師佛,現世就能求財得財,求一切得一切,爲什麼不先享受現世利益,再往生東方呢?這樣不是比求生極樂更加舒服嗎?

  你居士如果能夠生到藥師琉璃淨土,自然就會永不退轉了。只怕你去不了,就談不上退不退的問題了。東西兩個淨土,往生不退,當然是一樣,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往生,就大不一樣了。看經文不能粗心大意,以免到時無效,反而怪佛不靈驗。而且居士貪戀現世享受,本來就是塵根未盡,還想到琉璃世界生芽,哪裏有這樣的事呢?沒有淨因,哪裏有淨果啊?

  149.以前還不像現在這樣深信的時候,閉目念南無阿彌陀佛,就常常有一尊穿白衣,執錫杖的和尚顯現在眼前。在夢中恐怖時,這尊白衣和尚都會來解救。但到現在,這種境界,專心去想都想不出來了。是不是現在比以前退步了,還是從前的境界是不正當的?我雖然修的是淨土法門,但不知道怎樣去觀想極樂國土。雖然丈夫時常提醒我要觀想西方國土的莊嚴境界,才能往生,但我仍然觀不出來。我的修法是不是哪個地方不對頭?毛病在哪裏?請您老開示。

  以前見像,現在不見像,都不要執著。應該一心念佛,不去理它才對。如果執著,反而是病。修習淨土宗,有四種方法,即實相、觀像、觀想、持名。前兩者暫時不多說,觀想和持名合修,從蓮池大師以後,大多不再采用,只是主張專念名號,單刀直入,比較穩當。因爲觀想依照《十六觀經》去修,現在的人都很粗心,難以進入細境。經上說,如果是其他觀想就叫做邪觀。沒有掌握觀想的方法,就很容易走入歧途。莫如誠心念佛,做到心起念,口出聲,耳聽聲,再加上信心和願力,求得心不散亂,就一定能夠成就淨業,何必要去觀想呢!

  150.我已老了,身體常常被病魔侵襲折磨,雖然早晚功課和念佛都不間斷,但仍舊一樣。前天,看了《高僧傳》,裏面有一位法師病了,夢見佛祖給他指示念誦《涅槃經》,然後病就好了。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誦《涅槃經》,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?人家說您老在醫藥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,我已經患了很多年的肝病,右肋時常作痛,透過背後肌肉也有小腫。我相信我的業重,不願就醫(因行動不自由,腳動病就發作),只以虔誠的心念佛治療,可是功力不見效,敬請老居士贈給我一個治病的方法。

  修法貴在專一,最怕朝叁暮四,腳踏兩只船。要知道所有佛法都能圓融無礙,具體采用哪種方法,就要看各人的情況,當然是應該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。念六字洪名,就是治病良藥,只要誠心堅持,一定能愈百病。經上明明告訴我們,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,就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你已擁有珍寶,爲什麼還要尋找其他辦法呢?再說老居士念念不忘長年患病,執著幻軀如此嚴重,貪戀娑婆興趣太深。知病是苦,就當舍離,否則就談不上往生了。鄙人雖然稍懂醫藥,但醫藥不能消除業障。敬贈你幾句話,無論是求往生,求去魔,求愈病,都要立定主旨,決不動搖。這就是堅持念佛一法,不再節外生枝了。

  151.《阿彌陀經》經中有“廣長舌相遍覆大千”的話,爲什麼舌相能夠覆蓋大千世界呢?

  聲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到的地方。

  152.《佛法導論》一書中說,念佛名號,十六個字概括了這個法門的綱宗。請問是哪十六個字?

  查《佛法導論》最後一頁最後一行括弧內記載得最清楚,即“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”。

  153.請問西方叁聖、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的根源,再請示叁菩薩沒有成佛之前,他們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。

  這都是無量劫前的事了,現在的曆史只講到五千年,怎麼還談得上朝代。只有閱讀佛經,我們才知道一個大概。西方叁聖是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的總稱。《無量壽經》說過,阿彌陀佛過去是一位國王,出家後名叫法藏比丘,然後修成佛果。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說過,無量劫以前,有一位正法明如來,爲度衆生,倒駕慈航,降低身分,到西方世界作菩薩,輔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,他就是觀世音菩薩。《地藏本願經》說過,無量劫以前,有一位國王,發願永遠救度罪苦衆生,他就是地藏王菩薩。再說佛菩薩在無量劫歲月精進修行,他們的身體哪裏只有一個呢?經上記載的都是與佛說法有關系的事,瑣碎細節,哪裏說得盡呢?所以就略去了。例如中國曆史中的盤古氏、有巢氏等等,與佛經所說多劫以前的人相比,那是最近的了,而這些人已經沒有姓名,何況最遠的呢?

  154.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系嗎?

  六字恭敬,四字方便,太快太慢,都不適宜。必須不快不慢,心平氣和,心安理得,才能得力。

  155.印光祖師回答信衆的書信中說“念佛要字字分明,綿綿不斷,念萬聲佛,須念五千觀音菩薩,念佛多少類推。”我在未皈依叁寶以前,沒有供奉觀音菩薩。所以現在每天早晚禮佛後,先念佛五千,再念觀音菩薩兩千。這樣對嗎?已經受了五戒,供奉了叁聖像,可不可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呢?

  印光祖師這一段告誡,另有用意。如果讀完全信,前後聯系起來,你就明白主旨了。當時正是患難世道,勸人念觀音,即能逢凶化吉,又觀音信仰,民間最爲濃厚,勸念觀音,自然發起往生之願。其目的全在于度人往生極樂,苦口婆心,不能不理會。請仔細讀《一函遍複》。皈依以後,打算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想法很好。但念佛以後,觀音勢至大海衆菩薩等禮誦常規不能不遵守。

  156.淨土叁經是五時說教的哪一時?

  天臺宗五時教即是華嚴時、鹿苑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。淨土叁經屬于大乘,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時,但淨土教法,就不受此限製。因爲最早講華嚴時,就已經說了極樂,最後講法華時,又說了極樂。真是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叁經是淨法的專門書籍,淨法是佛教的通論。

  157.《歧路指歸》上“不論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時候都可以念佛”一節,是否對佛不夠禮貌?

  念佛注重佛號的連續,所以不管什麼時候,都要使佛號不斷。具體實行時,有“口念”和“心念”的分別。入廁所時,心念沒有關系,口裏不要出聲。

  158.我念佛時,開始是心裏念,忽然念頭到了頭上,頭腦感覺昏脹,我認爲是不好的預兆,就用心去念,經過一個多月,還有余感。我看了《宇宙萬有本體論》,上面說“頭上安頭,將心覺心。”是不是指我這種現象?

  你學佛由什麼人傳授,應該向他詳細問明念佛的方法。或者先看淨宗的小冊子,把道理弄清楚。否則就會因疑惑而走入歧途,引來魔事。《宇宙萬有本體論》不是初機閱讀的書籍,你讀了也不會懂。一切學問都有次序,急躁冒進,有損無益啊!

  159.念佛時,念在虛空,念在身體,有時念在虛空,有時念在身體,不知是好是壞?

  念佛不在身體,也不在虛空,奉勸你趕快把這些疑神疑鬼,虛幻不實的念頭統統打消。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,這才是本旨。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再用耳細聽。不緊不慢,調勻氣息,除了一句佛號以外,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。此外還要嚴戒殺盜淫妄,多做慈善公益事業(並不是專指金錢,不要誤會),以求消滅魔障。小冊子可以先看《歧路指歸》、《初機淨業指南》、《暗路明燈》、《佛法導論》等等,這些看懂後,再去看經。

  160.(1)在家修行的居士,不管他怎樣精進修持,臨終時都逃脫不了病嗎?(2)在家精進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臨終時,他們的神色有沒有差別?(3)在家修行的居士,應該修哪種法門,要花多少時間,臨終才會出現不同尋常的瑞相?

  先說第一個問題。谛閑大師和太虛大師都是出家高僧,圓寂以前,也示現了病苦。而宋朝王龍舒是在家居士,站著念佛就走了。如此看來,有病無病和出家在家有什麼關系呢?第二個問題…

《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精華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